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糖尿病大鼠不同组织中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牟忠卿  
【摘要】:研究背景 糖尿病的根本危害在于其各种并发症,研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多元醇途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途径、蛋白激酶C(PKC)激活途径和己糖胺途径。最近,Michael Brownlee提出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统一机制学说:上述各经典机制可能均是在高糖情况下,线粒体呼吸链中氧自由基生成过多,即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结果。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中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平衡,被一些病理因素(包括促进自由基的产生或者抑制自由基清除的多种因素)破坏,引起组织的损伤。正常的机体组织在代谢反应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些自由基,包括O_2~-、H_2O_2、OH~-等有害的中间产物,通常这些自由基被称为活性氧(ROS);同时正常机体组织有多种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促进ROS清除,阻止或限制ROS相关损伤,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 糖尿病个体中氧化应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高糖可以引起三羧酸循环中电子供体生成增多,导致线粒体膜的电位升高,进而抑制呼吸链中复合物Ⅲ的作用,延长辅酶Q半衰期,促进了O_2向O_2~-的转化,O_2~-生成增多,引发氧化应激。体外实验中,应用解偶联蛋白—1(UCP-1)、锰超氧化物酶(MnSOD)等方法,使线粒体中O_2~-恢复正常,能够抑制PKC的激活、AGE的形成和山梨醇的聚积。这说明,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开辟了糖尿病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国内外关于糖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秀琴;张瑞娟;;锌和糖尿病心肌病[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7年02期
2 韩秀娟;;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与糖尿病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康苏平;;糖尿病心肌病的诊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04期
4 张雅莉;韦金儒;;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9年09期
5 侯伊玲;陈彦婷;王淑萍;;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良介;;大蒜与糖尿病心肌病[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年01期
7 李庆凤;苏珂;;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2期
8 李晓岚;王敏哲;张蕾;;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特点分析[J];新疆医学;2007年03期
9 李莲静;中医药辨证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4年04期
10 赵林双,廖玉华,王敏,曹红艳 ,周子华,向光大,侯洁,乐岭,夏邦顺;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与抗G-蛋白偶联型受体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肾上腺素能α_1受体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4年02期
11 郑辉;于德民;;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年02期
12 姚安宁;;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1年05期
13 宁英远,任建功,崔裕祥,朱秀贞,田林红;左室心肌重量的变化在糖尿病心肌病早期诊断上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1999年04期
14 李冬梅;宓宇仙;倪劲松;杨柳;;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中半胱氨酸酶-3的表达[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11期
15 胡海波;;氯沙坦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保护效应[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23期
16 谭毅;王越晖;李校堃;蔡露;;心脏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年04期
17 王先银,李树森,廖明松,陶杰,杨其江,马琳英,邓旦;多普勒频谱法评价早期糖尿病心肌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18 龚明,肖谦;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与糖尿病心肌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06期
19 程黎;肖谦;;细胞外基质重塑与糖尿病心肌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3期
20 龚念慈,崔若兰,罗申,詹镕洲;糖尿病心肌病(附一例尸检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令嘉;弓景波;宋学立;程素琦;;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MPT)的变化在氧化应激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中的作用[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刘静;刘李超;宋杨;;多氯联苯醌介导氧化应激及抗氧化防御的研究[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3 简乐;;CS_2接触者的脂质代谢与氧化应激水平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黄园;陈志庆;邱卓君;丘卫;林燕;;运动对血液氧化应激态的影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任振义;叶健;;COPD过氧化应激所致的骨骼肌功能障碍[A];2006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峰;江米足;章许平;陈洁;楼金玕;陈飞波;黄晓磊;李中跃;吴秀英;陈肖肖;欧弼悠;;氧化应激在小儿反流性食管炎黏膜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海霞;侯云龙;潘洪志;;番茄红素抗大鼠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赵雅君;张伟华;李鸿珠;吴博;李宏霞;李全风;高秀香;徐长庆;;鸟氨酸脱羧酶(ODC)/多胺系统在大鼠氧化应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宪成;马璟;常艳;刘全海;;实验动物应激后氧化应激状态的监测[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10 康玉凡;李德发;陈洪亮;;氧化应激、抗氧化微量营养素和基因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忠卿;糖尿病大鼠不同组织中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姚晓华;新杀虫剂啶虫脒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及其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符跃强;氧化应激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和JNK的调控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4 赵海金;维生素D_3上调蛋白1(VDUP1)参与哮喘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5 李坚;血管内皮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茶多酚放射防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骑鹏;硫胺素缺乏对β-淀粉样多肽前体蛋白加工和Aβ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傅求真;氧化应激导致多巴胺能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8 常文光;黄连素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芸;a-硫辛酸对氧化应激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莹;氧化应激对内皮祖细胞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娟;一氧化氮、抗氧化剂、过氧化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洪玲;康寿灵对东莨菪碱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影响记忆功能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董丽;暴露于二噁英、五氯酚(钠)的男工氧化应激指标、维生素A和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及二噁英对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4 殷霞;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影响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晶;高血糖、高胰岛素对内皮细胞凋亡及Mn-SOD表达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陈雯;骨胳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损伤机理及其保护[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7 张全喜;沙尘暴细颗粒物的DNA损伤及氧化应激作用[D];山西大学;2006年
8 李彤;不同剂量氟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活性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9 柏华;慢性氧化应激对肉仔鸡肉品质及消化代谢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倩;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线粒体氧化损伤及α-硫辛酸保护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项铮;氧化应激干扰有望成为预防疾病新手段[N];科技日报;2008年
2 ;预防疾病,进入“氧化应激”时代[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灵诺;身体异常与“氧化应激”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远离疾病,科学家找到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郭枫;知未来 治未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熊昌彪;氧化应激研究与中医治未病“不谋而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刘海英;氧化应激是基因突变的主要潜在致因[N];科技日报;2009年
8 褚晓明;老年痴呆与氧化应激有关联[N];健康报;2004年
9 孙忠实 朱珠;终止氧化应激 防治多种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刘燕玲;氧化应激窗口期干预事半功倍[N];健康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