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鉴定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科学技术已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内发生的犯罪案件和引起的犯罪案件和引起的诉讼争议也与日俱增,其中涉及科技证据的范围和种类也相应增多。以我国为例,80年代科技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仅占百分之几,90年代以后,由于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尤其是刑法修订及证据制度、庭审制度的改革,科技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在有的案件中它已经成为关键证据,甚至进孤证。全国司法鉴定机构也由过去的每年鉴定几万件、十几万件而跃升到几十万件以至上百万件。鉴定专业范围也由过去的四大传统门类(物证技术学子、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司法会计学)扩展到三、四十个专业学科近千个鉴定对象。但是相关的司法鉴定方面的立法却严重滞后于司法实践,导致了鉴定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人民群众对司法鉴定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人依法医学鉴定为切入点,主要以刑事诉讼中的法医学鉴定为对象展开讨论。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法医学鉴定的性质及特点、鉴定的过程、分类、条件等相关内容,回顾了法医学鉴定的发展史,对古今中外的法医学鉴定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明确了法医学鉴定只是诉讼活动中的一种发现证据、审查与核实证据的活动。是用法医学知识与技术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所作的识别与判断。它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乃至执行等诉讼阶段的各个过程。它提供的是法律科技服务,是一种科学实证活动。提出对法医学鉴定的定位及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及体制的建构除了尊重刑事诉讼的价值规律外,更应当尊重其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属性及规律。本文从鉴定主体的确立、鉴定决定权、鉴定的实施、鉴定人资格的确定、鉴定人的权利、义务、鉴定的救济制度、鉴定体制的构建等方面对中外的法医学鉴定制度作了比较,明晰了我国目前法医学鉴定体制混乱的原因,提出了在我国现阶段为确保法医学鉴定的客观、公正、公平应逐步建立独立与司法机关的集中型的法医学鉴定体制。要充分依托大学等学术机构,充分借鉴德国的法医学鉴定模式,从体制层面去克服目前分散型的鉴定体制下的种种弊端,从而使鉴定结论更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司法诉讼活动。
|
|
|
|
1 |
黄凯;陈建雷;;医学影像资料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9年17期 |
2 |
李云;1例伤害案中多因素参与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3 |
韦登明,黄光照;医疗事故鉴定中法医学检验证据的采集和应用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3年06期 |
4 |
赖小平,于晓军;浅谈数码摄影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01期 |
5 |
聂潇潇;;刑事摄影技术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
6 |
谢兴夫,阮健民,包朝胜;影像资料的鉴别在法医学鉴定中的重要价值[J];法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7 |
樊爱英,霍展样,汤政,常海敏;外伤性近视19例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8 |
刘明俊,朱小曼;法医学知识讲座(五)[J];中国医刊;1980年11期 |
9 |
张亚峰;;眼钝器伤的法医学鉴定(附6例报告)[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
10 |
吴军;朱广友;王少华;;阳萎法医学鉴定进展[J];法医学杂志;1990年04期 |
11 |
李伟,刘贤明;外伤后癔病性四肢震颤法医学鉴定[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3期 |
12 |
;1991年(第6卷)文题索引[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1年04期 |
13 |
易旭夫,汪秉康,吴家文,金德方;与硬膜外麻醉有关死亡的法医学鉴定1例[J];法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
14 |
郭红斌,张凤芹;家庭暴力法医学鉴定54例分析[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15 |
沈德胜;法医学鉴定时机探讨[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
16 |
樊瑜波,蒲放,于晓军,张立予,邹远文,蒋文涛;人体体表损伤法医学鉴定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年04期 |
17 |
周世力;PCR技术原理及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8 |
卞晶晶,张怀东;46例尺骨鹰嘴骨折法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
19 |
樊爱英,刘恒兴;车祸致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法医学鉴定(附2例报告)[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20 |
范玉献,王保岭,刘宗田,候安星;外伤性白内障的法医学鉴定5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