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的思考
【摘要】:政府机构的发展是一个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步调整政策,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对代表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我国政府机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既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县级政府居于承上启下,连结城市和乡村的关键层次和中间部位,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城市管理与乡村管理的结合体,“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的弊病最为突出,改革的任务也最为繁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级政府于1982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改革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本文以新时期行政改革理论为指导,采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案例研究、实证分析的手段,系统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次县级机构改革的历程,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出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对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一孔之见。
第一部分,考察我国县级政府的运行现状,以此为依据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行政学的视角分析,县级政府和县级行政具有基层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和涉农特殊性。县级政府体制在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工作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稳定和控制作用,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职能不清、效率低下的政府机构已经严重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县级政府进行机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基层政权的建设,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意义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以山东省单县为例,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过程,分析了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通过四次机构改革,县级政府大幅度精简了机构,适度调整了职能,分流了部分超编人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关正规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作为机构改革的主线,政府职能的调整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可以说,每次改革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第三部分,客观分析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