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对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功能的评价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能够理想模拟脊髓受压的动物模型并以此进行脊髓神经功能评价,了解脊髓在受压过程中病理特点及神经功能的变化,定性定量地记录并分析评价脊髓功能,研究脊髓损伤与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作为一种科学的电生理技术,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为此,我们采用兔急性压迫性颈髓损伤模型,通过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及脊髓损伤后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形变化的记录及分析等,研究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临床神经功能、神经电生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损伤时神经功能的评价及监护作用。
方法:本研究在选用不同型号球囊之前,首先对兔的颈椎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测量了颈椎管的矢状径、横径及脊髓的直径。根据解剖数据,选定压迫模型所用的球囊。8~12周龄的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8只动物。选用直径型号为1.0mm、2.0mm、3.0mm的球囊,A组为对照组,仅置入导管;B、C、D3组为实验组,B组置入球囊为1.0mm的导管为轻度压迫组;C组置入球囊为2.0mm的导管为中度压迫组;D组置入球囊为3.0mm的导管为重度压迫组。暴露C7/T1椎板间隙,随后按照分组导入不同规格的球囊至C6~C7平面,B、C、D3组导管末端接加压器,注入泛影普胺造影剂,压迫时间为30分钟,造成轻、中、重三种程度的脊髓压迫损伤。
采用Axon System公司EpochLite,version 3.5型肌电图诱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