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韩雪梅  
【摘要】: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生态系统过程包括能量流、营养循环、有机质降解和土壤肥力维持等。土壤微生物受到地上植物、土壤地球化学元素以及电池等污染物质的影响。地上植物通过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一些有营养的地球化学元素能够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影响,但一些有毒有害地球化学元素包括重金属(特别是含量较高时)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废旧电池被随意丢弃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健康受到了很大威胁。以上因素所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结构和活性的变化将会对微生物所介导的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微生物对上述环境因子的响应将有利于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和对土壤污染敏感的微生物指标的筛选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于2005年8月在中国济南沿西北到东南的一条直线每隔1km设置1个样地,共16个样地。在每个样地,记录植物物种名和投影盖度,并根据其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在每一个样地随机取六份表层10cm土,混合均匀后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中的标准分析方法测定其中As、B、Cd、Co、Cr、Cu、F、Hg、Mn、Mo、Ni、P、Pb、V、Zn、Se、N、S、SiO_2、Al_2O_3、Fe_2O_3,、MgO、CaO、Na_2O和K_2O的浓度,并根据这25种元素计算总体元素(TE)水平;将As、Cd、Co、Cr、Cu、Hg、Mn、Ni、Pb、V和Zn作为有毒元素和重金属,并根据这11种元素计算总体污染(TP)水平;特定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氨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用培养的方法来确定,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群落水平生理图谱(CLPPs)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通过Biolog微孔板技术测定。以上的工作用于确定地上植物和地球化学元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此外,我们建立了微生态系统土壤,并分别用0、0.32、3.2和8g·kg~(-1)废旧电池粉末对其进行了处理。在处理后15、30、45和60天各测定一次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60天后通过Biolog微孔板技术测定群落水平生理图谱和计算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从而了解废旧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结果显示植物多样性对大多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没有显著效果。黄豆田的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功能多样性指数都很高,说明豆科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在PLFA图谱中自然植被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能够与人工植被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离,这表明人类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中多数地球化学元素与各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重金属Cd浓度与可培养细菌数量(R=0.72,P<0.01)、可培养真菌数量(R=0.52,P<0.05)、可培养放线菌数量(R=0.66,P<0.01)、可培养固氮菌数量(R=0.66,P<0.01)、可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数量(R=0.80,P<0.01)呈显著的正相关,N浓度与可培养细菌数量(R=0.57,P<0.05)、可培养放线菌数量(R=0.67,P<0.01)、可培养固氮菌数量(R=0.56,P<0.05)、纤维素分解菌数量(R=0.61,P<0.05)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低浓度下,Cd、N元素浓度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较大影响。多数地球化学元素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Co浓度与Shannon S,Shannon H呈显著负相关(R=-0.54,R=-0.53,p<0.05),Cr浓度与AWCD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在低浓度下,Co就已经对微生物功能表现出伤害,而低浓度的Cr可以促进微生物功能。 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和代谢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添加废旧电池粉末减少微生物生物量但是促进微生物呼吸和分解代谢能力,这表明在不利条件下土壤微生物能够将能量从合成代谢转移到维持生存需要上;有趣的是,在处理后60d时,四个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然而高水平处理的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对照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微生物能够恢复到与对照同样的生物量,同时也表明微生物呼吸的恢复比微生物生物量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不能够完全恢复;并且CLPPs显示在处理后60d时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本研究发现影响纤维素分解菌的地球化学元素较多,As、Cd、Cr、P、N浓度、总体元素水平TE和总体污染水平TP均与可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纤维素分解菌这一微生物类群较其它微生物类群更敏感,可用于作为土壤污染和土壤肥力的可能指示菌群。通过对微生物生物量与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多数地球化学元素与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比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而Mn、Pb、Se和S的浓度均与GP/GN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R=0.50,R=0.50,R=0.56,P<0.05)。表明两种微生物类群生物量的比值常常较单一的微生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GP/GN比值可以作为环境中Mn、Pb、Se和S生物有效性的敏感微生物指标。电池污染对微生物生物量的抑制在整个培养期间逐渐变弱直到消失,因此微生物生物量不能作为电池污染的生物有效性的敏感指标。在整个培养期间,高水平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呼吸熵和代谢能力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最后一次检测时高水平处理的Biolog图谱能够与其它处理区分,因此,微生物呼吸熵和Biolog参数是电池污染的生物有效性的敏感指标,并且有希望用于废旧电池污染的土壤监测中。 本研究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16个研究样地进行聚类时,发现PLFA图谱能够将自然植被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人工植被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区分开来,而Biolog图谱不能够区分16个样地的CLPPs。Cd浓度与许多微生物类群数量成正相关,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关系;Co浓度与微生物类群数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地上植物和土壤地球化学元素通过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的栖息地、食物、能量等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的整体面貌,但是这些环境因子驱动的不同微生物参数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因此,分别用多种方法测定微生物群落的多个参数才能获得微生物群落的完整信息。 总之,地上植物由于植物多样性高低、豆科植物存在与否和人类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大小、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本研究发现植物多样性对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参数没有明显的效果;豆科植物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干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地上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能够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一些参考。低浓度的地球化学元素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和生长,但有可能阻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废旧电池通过减少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微生物活性和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在电池污染压力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能够自我恢复,但是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的伤害仍然存在。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两种微生物类群生物量的比值是监测土壤污染的有前景的微生物指标,微生物呼吸熵和Biolog参数是电池污染的生物有效性的敏感指标。地球化学元素和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能够为土壤污染监测的敏感微生物指标的筛选提供一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钮旭光;韩梅;韩晓日;;宏基因组学: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新策略[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2 邵元元;邹莉;王志英;吴韶平;;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薛冬;姚槐应;黄昌勇;;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4 董慧明;张颖;张德民;向光明;李慧;;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5 曹新志,高秋斌,徐伯骏,王来峰;山东招远界河金矿床地球化学元素统计分析特征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1999年02期
6 Бухарин О.В.;高仕瑛;;微生物的溶菌酶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2年06期
7 徐敏娟;王志跃;;微生物总DNA的提取[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8 刘新春,吴成强,张昱,杨敏,李红岩;PCR-DGGE法用于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解析[J];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9 金敏;李君文;;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9期
10 赵音;柳峰;侯亚合;;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及治理[J];河南科技;2010年16期
11 王振中,张友梅;湘江流域工业污染源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0年02期
12 郭秀军,武瑞锁,贾永刚,李鸿江;不同土壤中含油污水污染区的电性变化研究及污染区探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13 谢文明,韩大永,孟凡贵,宗亚玲;蚯蚓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4 陈燕飞;;微生物在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水污染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7期
15 钱秀杰;韩军青;李丽莎;;临汾市土壤有机农药施用污染状况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16 王璐;;土壤农药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进展[J];内江科技;2009年02期
17 鲁智林;王策;苏维强;;微生物培养技术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09期
18 徐礼生;吴龙华;高贵珍;曹稳根;陈志兵;徐德聪;骆永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0年03期
19 潘峰;王艺霏;郑松涛;;超声-索氏提取法提取焦化厂土壤中多环芳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0 柏耀辉;孙庆华;温东辉;唐孝炎;;分子生态技术在微生物硝化及反硝化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方;肖序;;国外土壤污染债务会计的最新发展述评及启示[A];“环境会计与西部经济发展” 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元华;;中国土壤污染问题及其危害与对策[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翟晓宁;哈建强;朱艳飞;付学功;;浅议沧州市污灌区土壤污染[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肖唐付;;铊的土壤污染及环境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张守文;许炳云;冯贵颖;呼世斌;;杨凌灌区局部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秋红;吕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研究进展[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吕俊岗;刘潇威;李凌云;李卫建;买光熙;王璐;;土壤中POPs污染现状与化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梅祖明;袁平凡;殷婷;陆钧;朱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9 梅小红;;浅析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责任[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10 梅小红;;浅析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责任[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梅;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2 谢建平;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在两种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李春华;白山地区地球化学元素组合求异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瑞福;有机磷农药长期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范喆;尕斯库勒湖泊钻孔记录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及古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0年
6 赵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雅鲁布;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刘宪华;受典型氨基甲酸酯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相关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9 郁红艳;农业废物堆肥化中木质素的降解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顾继光;不同作物品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及农产品品质安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建光;硅抑制小白菜吸收重金属铬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胡中意;生活垃圾渗滤液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卿漪;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梁海燕;我国基本农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荆林晓;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敬勇;云浮硫铁矿区土壤中铊迁移行为的元素—铅同位素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张军锋;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楼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中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小冬;Fast-ICA模型及其在高光谱遥感污染弱信息分离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周冰;防控农村土壤污染的法律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峰;我国的土壤污染到底多严重?[N];科技日报;2003年
2 吴昌红;重视长三角土壤污染[N];新华日报;2004年
3 大志 静观;土壤污染状况采样工作结束[N];朝阳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步雪琳;带着责任 他们再次出发[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徐帆;电池充满电 汽车可跑500公里[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记者 刘庆;攀登电池科研“珠峰”的领路人[N];绵阳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陈瑜;新型电池像树叶一样把光变成电?[N];科技日报;2009年
8 贝青;无汞纽扣电池填补环保空白[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9 贾富 日经BP社驻华特约记者;电池改变未来[N];电脑报;2010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建业 程鹏;安凯客车 电池租赁模式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N];证券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