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

任娜  
【摘要】: 能源安全的概念是在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之后才开始出现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石油安全。能源安全既是一个传统安全概念,又是一个非传统安全概念。其传统性体现在国家对石油战略的争夺,包括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以及军事占领。同时,能源安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涉及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通过国际合作、石油市场以及建立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国际管理制度(如OPEC、IEA)等来确保能源安全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共同选择。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问题,传统上通过控制能源供应以确保能源安全的思维已经逐渐发生转变,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国际能源安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于能源价格的稳定以及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能源安全还涉及到其他的综合性问题,如环境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等。因此,分析能源安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国际关系态势。 石油所具有的战略特性使得能源安全成为大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石油是一种商品,可以通过市场获取,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石油采购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方面。实际上,石油更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战略性能源。这是因为,首先,石油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军事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其次,石油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对石油产地的地缘政治争夺表现尤为明显,不论国家发展状况如何,都十分重视全球重要的能源产地。因此,世界能源结点地区无一不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热点地区,如:中东、北非、加勒比、里海等。这些地区也成为地缘政治热点地区和大国地缘竞争的目标。如冷战后对里海地区的争夺,在中亚地区相继发生的颜色革命都涉及到能源问题。此外,能源安全还涉及到其它安全议题,如海上交通运输安全和环境安全。海上运输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方面。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石油进口国的海军建设,在一些国家中可能会引发军备竞赛;二是对石油运输风险的控制和争夺。环境安全问题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重大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酸雨等,都与能源使用有密切关系,而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安全措施。而且,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安全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是现代的能源安全概念与传统能源安全概念的一个显著区别。环境问题对国际能源工业、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能源政策和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都不得不考虑到环境保护或环境安全的因素。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要求国际社会的协调与合作,在以竞争为主要特点的能源安全领域,通过环境领域合作促进各国能源安全的合作以及大国关系的调整都有重要影响。 中日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十分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影响亚洲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中日关系涵盖历史、军事、领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既有历史上的情感因素,也有现实的利益冲突,其中在安全问题上的观念和利益竞争是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也是决定两国关系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安全问题上,中日关系呈现总体上的势力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中国为一方,美日军事同盟为另一方。尽管这是目前双方关系的基础,但是双方安全的紧张因素在上升,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缺乏高层对话,关键的安全议题无法直接沟通,更缺乏国内足够政治资源来解决相关问题;其次,领土和资源问题上的对立,如钓鱼岛争端,东海问题(日本中间线和中国的大陆架延伸之间的分歧);再次,当前关系的恶化有可能形成新的冲突。 中日能源安全争夺,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竞争,而且与领土争端有联系,更加大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中日间为能源来源、石油输出管道的争夺已经超出正常经济竞争的范畴,牵涉到彼此的战略利益和安全战略。日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削弱自己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因此极力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作为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影响的重要内容,将中国的海外寻油和海军建设视为对美日军事同盟在东亚主导地位的威胁。能源争夺进一步恶化了中日政治、安全关系,直接影响了东亚地区合作态势。 目前,中日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点,这既受制于全球能源竞争态势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当前中日安全结构性冲突的制约。此外,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无疑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甚至成为中日之间爆发冲突的一个潜在领域。能源竞争在中日安全之间的表现:一是彼此高度的石油对外依赖,中日目前都是石油的主要进口国并且能源供应来源相似,二是中日能源竞争和领土争议有联系,如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三是石油竞争的国际局势,四是石油问题所牵涉的彼此的战略利益,例如海上通道安全,彼此的战略力量范围等。从目前来看,谈判无法解决双方的能源争论,如中日在春晓油田问题上的分歧过大,至今仍无法通过谈判解决。随着能源竞争的上升,双方在能源领域内不仅缺乏合作,而且正在形成新的能源冲突如中日关于西伯利亚油气管道之争。此外,能源争夺进一步恶化了中日政治、安全关系。能源领域的争夺会加深双方已有的安全困境,看待彼此的矛盾更加情绪化,增加了其他问题如靖国神社的解决难度。双方各自的防务政策都在围绕能源展开。日本的军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日美军事同盟不断强化,同时,日中海军力量围绕能源安全进行了调整。 石油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资,新能源的出现及应用并未根本改变国家对石油依赖的现实,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石油消费急剧增长,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对中东地区能源依赖的加强,随着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依赖将会继续增强。中日之间在安全上的困境,加上因为历史因素造成的彼此不信任,使得能源安全合作很难展开,陷入在能源问题上的囚徒困境。事实上,中日之间在能源安全上具有共同的利益,尤其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已经展开。因此,寻求合作是解决中日能源安全的最终出路,而冲突只能导致两败俱伤,这在俄罗斯石油管道上的争夺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日能源的竞争与合作也直接影响了地区能源合作态势。中日能源关系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东北亚是机制化程度最低的地区,冷战的遗产尚有存留,而且也存在着热战的可能。作为东北亚的地区大国,中日之间的能源竞争和合作对地区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石油的战略性特征,使得中日目前无法效仿二战后法德的能源合作,亚洲地区也缺乏类似于西欧的政治认同。因此,中日两国应当并且可以借助于能源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利用市场方式解决中日能源争端,同时在诸如环境合作、海上共同巡逻等敏感性较低的议题上进行合作,推动在能源供应安全领域的合作。以此为基础,努力推动能源合作多边机制建设,确保中日能源安全,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安全困境限制和阻碍了能源安全合作进程,而经济、贸易领域关系的密切使双方在经济发展上共同利益不断增强,因此,确保能源安全成为两国的共同追求。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框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中国、日本对中东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促进多元化战略,而且有助于提高东北亚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同时,作为战略性物资,石油安全的合作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有利于整个地区安全关系的改善。而双方提出的关于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可以成为改善双边关系、促进能源合作的有效框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约翰·布朗;;石油业的真相[J];中国石油企业;2006年04期
2 李北陵;;新能源安全观凸显大国责任[J];中国石油石化;2006年15期
3 郑继忠;;东北亚能源合作[J];科技信息;2006年06期
4 ;中国石油战略与美国“能源安全”[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8期
5 方新湘;白云;陈爱华;朱海霞;;绿色可再生能源之生物质能源[J];现代化工;2008年S2期
6 雷森;刘蕾;寸晓宏;;云南建立油气资源国际运输通道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赵美田;;基于安全的能源价格改革研究[J];中国煤炭;2011年05期
8 本刊评论员;;开发与节约并举[J];中国石油石化;2006年18期
9 冯春艳;;能源安全及国际反恐成为美国总统2007年国情咨文关注焦点[J];当代石油石化;2007年02期
10 陈梦;徐双;;国内外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现状分析和展望[J];硅谷;2010年10期
11 周颖杰;;我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储备分析[J];硅谷;2010年22期
12 牟雪江;;核危机重申全球能源安全架构[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4期
13 黄震;二甲醚-解决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之路[J];中国能源;2005年11期
14 李雪云;王昀;;浅谈国际油价和我国能源安全[J];经济论坛;2006年10期
15 唐庆杰;王永刚;;煤制二甲醚——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之路[J];节能与环保;2006年09期
16 张曙光;李晶;;中国的能源安全与石油消费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7 李清明;谭兴和;熊兴耀;周红丽;张喻;胡亚平;;利用马铃薯生产燃料乙醇的可行性分析[J];酿酒科技;2007年11期
18 舒源;;论中缅输油管道建设的必要性与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9 谭彦红;杨光;;粮食安全视角下看广西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J];学术论坛;2008年12期
20 曹小奇;郭焦峰;秦岭;杨禹;兰乔;;天然气对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柏平;;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法律应对措施[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2 许祥左;冯伟;冯旻;;能源安全与江苏可持续发展[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成键;;能源安全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以石油供应安全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林安薇;;能源安全观与《能源法》的理性建构[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李建东;邹红丽;徐维霞;;储气库建设与地热资源开发的关系[A];全国地热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全球能源资源外交与中国策略[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7 王锦;;日本能源安全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8 苏飞;张平宇;;中国能源安全脆弱性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许祥左;冯伟;冯旻;;能源安全与江苏可持续发展[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姜星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党政军;煤炭清洁化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和影响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周云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复旦大学;2011年
5 叶蓁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6 罗晓云;21世纪初中国的能源安全与中外能源合作[D];暨南大学;2003年
7 孟杨;我国一次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战略储备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8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9 丁一;生物质液体燃料对我国石油安全的贡献[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10 刘春明;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里昂;中国在拉美的能源安全政策及其对美国的意义[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跃;基于外部可获得性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林;论能源安全背景下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规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温柔;国际政治视角下的东北亚能源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构建[D];辽宁大学;2007年
5 王明瀚;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概况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关系及有关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宁德邦;南中国海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罗伟;我国能源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王焕丽;冷战后美国对里海地区能源外交[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斌涛;中国能源贸易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高辉;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型工业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杨生 赵彤刚;中国能源自给率超过90%[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刘洪;美国如何确保能源安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高俊昌 赵之阳;新疆石化:做能源安全中流砥柱[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我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4年
5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小军;美伊战争与中国的能源安全[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张宇;多方取油奠定能源安全基石[N];中国能源报;2009年
7 阿联酋外贸部部长 鲁卜娜·卡西米谢赫;中东乌托邦:220亿美元“无碳城”狂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记者 毛晓晓;印度欲设主权基金与我竞购油气资源[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门洪华 高宇宁;能源安全:国家战略的新挑战[N];中国财经报;2004年
10 侯利红杨正莲;北京全力谋划能源安全[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