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无传感器PCR芯片阵列的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

李现明  
【摘要】: 本文在测控技术、微机电系统、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获得一种在生命科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型设备,某些研究结果也有可能推广为相关领域的共性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本课题提出并研究一种新型的聚合酶链式反应设备,使用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密切相关的PCR芯片容纳PCR反应体系,充分利用PCR芯片热容量小、比表面积大、节省珍贵样品的优点,相对现有设备而言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 研究目标是如何在目前实用技术条件下降低微反应槽PCR芯片成本、提高芯片的可靠性、实现多芯片并行工作。研究路线是省略原本集成在芯片内部的微传感器、微加热器,通过简化芯片的微结构、微加工工艺、微加工设备,形成低成本PCR芯片;通过芯片外部测控系统的技术创新,实现芯片内部反应体系温度的随动控制。研究的侧重点从MEMS器件的微细加工问题转换为MEMS器件的测量与控制问题,发挥了控制类学科的优势。事实上,微细加工能力与水平不足是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的现状,避开复杂的微加工工艺、微加工设备,有利于研究成果被企业接受,从而尽快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测量、建模、控制问题与微结构设计、微加工工艺、微尺度效应一样,属MEMS的基础性问题。本文所述测控系统可提供一个研究MEMS测控问题的基本平台,有关PCR芯片测量、建模、控制的某些研究结果,也可向一般MEMS器件推广。 分别以硅和聚合物为基本材料设计了两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无传感器低成本PCR芯片;首次提出并研究了PCR芯片系列化设计问题,认为可采用R5/2派生数系并增加1.6μL规格作为微槽容积标称值,制作了芯片试验件;针对所设计的无传感器PCR芯片,提出了一种测量与控制新方法,它是本文原始创新点之一。该方法将宏观集中控制与微观分散控制有机结合,能够对多只芯片所形成的芯片阵列同时进行温度循环控制。简述该方法如下:芯片以阵列形式放置在特制快速换热器的上表面,集中控制装置以水为传热媒质通过换热器提供芯片所需的大致温度。利用铜箔具有阻值且其电阻率与温度有确切对应关系的原理,在柔性印刷电路板上制作与芯片阵列对应的微型传感器及加热器阵列,针对各芯片进行分散的温度补偿。将换热器的上表面划分为若干个等温区,在每个等温区中选择一只最具代表性的芯片作为测控样板芯片,在其微槽中设置一支微型温度传感器并充满蒸馏水,而其余非样板芯片内部不设传感器。PCR反应实际上是在非样板芯片内完成的。根据样板芯片传感信号所得到的控制输出同时作用于该等温区的所有芯片,于是可认为同一等温区内所有芯片温度相同。样板芯片方法的提出,使得无传感器PCR芯片的温度得以间接测量,而且与集成PCR芯片控制系统相比,在扩增样品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将传感器和控制回路的数量减少了若干倍,简化了系统的硬件配置。样板芯片可视为测控系统的固有配置,从而可以对其进行精确标定,确保间接测量的精度。 提出多单元多分辨率集总参数热电模拟法,经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确认该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芯片的热电模拟模型,分析了芯片的稳态、非稳态传热过程,对所提测控新方法进行了仿真与论证;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进行了硬件设计与实现,研制成功专用的高效快速换热器。 准确实现非样板芯片PCR反应液温度的间接测量是重点、难点问题之一,为此对检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创新或特色: (1)针对传感器对所测温度场的负荷效应,首次提出了取名为“二减一”法的实用解决方法并成功实施。对MEMS器件而言,其本身体积微小,传感器负荷效应是一个普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方法可向一般MEMS推广。 (2)对样板芯片内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动态重复性、动态测量误差进行了充分研究,并进行了动态测量误差的智能补偿。目前尚没有传感器动态重复性的标准化定义,仿照静态重复性,定义了一阶传感器动态重复性指标。 (3)进行了样板芯片内部液体温度测量误差分析与综合,对实际进行反应的非样板芯片进行了间接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评定结果为0.52℃。 本系统是一个小、微尺度器件温度随动控制系统。在建模、优化、控制方面,进行了下列有创新或有特色的工作: (1)提出并实施了先多级梯形网络模拟然后进行降阶处理的MEMS控制模型的建立方法:基于多单元集总参数热电模拟网络,对两种类型的低成本PCR芯片分别建立了其高阶动态数学模型,采用Pade方法对模型进行降阶处理,对降阶处理结果的精度进行了检验,利用串级控制策略完成各回路的控制。随着梯形网络级数的增多,它将逐步逼近分布参数对象。目前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MEMS的分布参数特性,不便控制专业使用。 (2)提出并实施了一种接触热阻均匀性的实用监控方法:若同一温区内各芯片接触热阻差异过大,将会造成控制系统性能的严重降低、扩增失败。然而接触热阻是难以实时检测的。为此采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通过实时测量柔性PCB板与各芯片交界面处的温度,间接监测各芯片接触热阻的均匀性。 (3)一般而言,动态温区划分需要借助复杂、贵重的测量设备,为避开此问题,利用系统自身资源,通过优选法进行了换热器上表面温区划分,采用模糊优选决策理论确立了各样板芯片的位置。 (4)提出并实施了一个校正算法,依据该算法,非标准化分度传感器可使用标准化、商品化的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信号调理,降低了系统的硬件开发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该方法对于某些多品种、少批量的测控系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模拟器件的参数分散性是客观存在的,提出并实施了PCB板加热器阻值分散性的硬件补偿方法。 (5)建立了PCR芯片系统温度循环性能指标体系,对实验室结果进行了评价。对照MW-1型可编程DRI-PLATE PCR系统的有关指标,本系统满足PCR对温度循环性能的要求。 总之,研究了一种无传感器PCR芯片阵列测控系统,其独特优势体现在:与现有设备相比,其技术性能优于现有设备但成本并不高于现有设备;与处于研究阶段的集成PCR芯片相比,技术性能相当,但芯片成本大幅降低,特别是无传感器聚合物PCR芯片可作为一次性芯片使用,避免了繁杂的清洗工作和交叉污染。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方法,例如测控样板方法、处理传感器负荷效应的“二减一”法、多单元多分辨率集总参数模型化方法、接触热阻间接监控法、非标准化分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的校正算法等,也可望推广为相关领域的共性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褚德南,刘冲,罗怡,陈阳;微流控芯片PCR循环温控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03年S1期
2 叶世勤,谭继英;用聚合酶连反应检测异常妊娠妇女弓形虫感染[J];甘肃科技纵横;2003年03期
3 刘晓光 ,曲金鹏 ,凌志浩;基于虚拟仪器的荧光PCR测量装置通信[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6期
4 何文波,闫卫平,郭吉洪;PCR生物芯片微加工技术的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3年01期
5 石迎生,徐重阳,刘卫忠,陈卫兵;从MPEG压缩视频流中提取Ⅰ帖的设计与实现[J];有线电视技术;2003年14期
6 王宇松;张德伟;;PCR仪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8期
7 石迎生,刘卫忠,陈卫兵;从MPEG压缩视频流中提取I帧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03年Z2期
8 刘永志,王芙蓉,黄本雄;MPEG-2系统复用中的PCR处理[J];中国有线电视;2001年11期
9 安乐;DVB字幕初探[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05期
10 王娟,徐元欣,刘文华,王匡;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时间恢复和音视频同步[J];中国有线电视;2004年11期
11 施景华,刘卫忠,余耀;基于传输流的MPEG-2系统级复用实现方案[J];中国有线电视;2004年13期
12 赵忠伟,李式巨;在ATM网络上MPEG-Ⅱ比特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03年17期
13 陈智华;;基于DNA计算自组装模型的Diffie-Hellman算法破译(英文)[J];计算机学报;2008年12期
14 蔡绍皙;郭志刚;;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在生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11期
15 洪波,邹志永,王匡;数字电视广播中的编解码器的同步机制[J];中国有线电视;2003年11期
16 夏刊;田茂;;传送流的软实时复用[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7 李新德;黄心汉;Jean Dezert;;基于ESMS过滤器的信息融合理论研究及SLAM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6年12期
18 熊磊;于鸿洋;张萍;;基于IP的TS流复用器软件实现[J];电视技术;2011年02期
19 张佳;;MPEG-2传输流中的PCR分析[J];有线电视技术;2008年08期
20 任国栋;;基于VHDL的MPEG2系统层PCR调整的研究[J];电子质量;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诗文;余波;冉懋韬;蔡一鸣;艾玉萍;王璇;张华;;牛源HBV套式PCR方法建立及其S靶基因同源性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平;王辉;许文兵;朱元珏;;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巢式PCR快速检测[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回文广;赵廷昌;孙福在;张卉;王建荣;高孝强;田丽;;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及其应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4 张太翔;凌宗帅;徐彪;梁成珠;朱来华;孙军;王洪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猪流感病毒方法的建立[A];动物检疫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驰;张红梅;詹能勇;邓永聪;单万水;余卫业;;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A];2010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学术大会汇编[C];2010年
6 周素娟;张铁军;何纳;;HCV的C/E1区PCR扩增方法的改进[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0年
7 李青;钟青萍;王丽;;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信忠;任聪;龚艳清;王寿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潘康成;冯兴;崔恒敏;张亚兰;赵爽;;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鸡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后肠道芽孢杆菌数量变化[A];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孙秋影;卢长春;魏强;庞淑芬;;LightCycler 48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在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禽白血病病毒与RNA干扰抑制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复制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渠柏艳;基于血液样品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离、PCR扩增及DNA测序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张丽;实时定量PCR检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肖性龙;多重荧光PCR与液相芯片高通量病原体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泽松;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芯片及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6 陈智勇;胰腺癌相关基因mucin4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王彦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陈寒玉;多氯联苯类环境激素的实时定量免疫PCR检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9 马孟根;猪源致病性沙门氏菌耐药基因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张云霞;基于纳升级液滴阵列的实时定量RT-PCR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单细胞中MicroR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稳;利用RT-PCR验证基于小鼠外显子芯片发现的脑缺血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新军;表达布氏杆菌sodc基因的重组沙门氏菌的构建及不同种布氏杆菌鉴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郭世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4 金戈;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的原核表达和p24片段荧光定量PCR试剂盒的研制开发[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志国;实时多重荧光PCR快速鉴别布鲁菌方法的建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郑升博;猪链球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屠宰场样品感染率的调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宁;PCR扩增16srRNA基因以快速诊断败血症及分型细菌[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晶晶;不同纳米材料对PCR优化作用的研究及机制探讨[D];东华大学;2011年
9 谭景尹;PCR—膜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的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文娟;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文;Bio—Rad公司推出快速定量PCR反应液[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通言;ABI实时定量PCR仪获准与rRT—PCR Flu Panel联用[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郭伟立;实时、个体、高效[N];中国医药报;2011年
4 记者 瞿剑;猪是否“感冒”五小时见分晓[N];科技日报;2009年
5 《金周刊》记者 朱杰;罗氏为何青睐深圳匹基[N];中国经营报;2001年
6 记者 张平阳 杨斌鹄;快速检测甲流 西安批量生产关键设备[N];西安日报;2009年
7 《金周刊》记者 朱杰 新华社记者 王璐;记者调查广州达安造假内幕[N];中国经营报;2001年
8 季爱华;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测定新法通过审定[N];中国食品报;2009年
9 ;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测定法标准通过审查[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多元产品的创新之道[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