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速切削航空铝合金变形理论及加工表面形成特征研究

付秀丽  
【摘要】: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项全新的共性实用技术,已成为现代切削加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高速切削技术具有的高的生产效率、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工业化应用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航空制造业是高速切削加工的应用最早,最为广泛的行业,其中主承力结构件多数为整体坯料“掏空”的整体结构件,代替传统的拼接结构。因此高速切削技术在对材料去除率大、加工质量要求高、加工周期长的整体结构件加工中更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但我国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高速切削基础工艺理论及切削机理深入研究还不足,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推广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充分发挥高速切削的优越性。 高速切削加工过程是导致工件表面层产生高应变速率的高速切削变形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高速切削摩擦学行为形成的为热、力耦合不均匀强应力场的制造工艺。与传统的切削加工相比,加工中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切屑形成、切削力学、切削温度和已加工表面形成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规律。论文针对高速铣削航空铝合金7050-T7451加工变形理论和表面特征形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航空制造业高速切削加工的推广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建立准确的高速切削加工工件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是研究切削变形理论和切削过程模拟仿真的重要基础,然而仅依赖单纯的材料实验很难获得其符合切削加工过程的动态力学性能。根据常规动态压缩(SHPB)材料实验研究应变、应变率、温度对流动应力的影响趋势,证明经验Johnson-Cook本构模型对铝合金7050-T7451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针对高速切削加工“高温”、“高应变”、“高应变率”的特点,提出正交切削实验法对铝合金7050-T7451高速切削加工中的变形行为、剪切流动应力、应变、应变率等特性及相互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回归计算,建立高速切削加工铝合金7050-T7451的本构方程。以主切削力为目标,实验与模拟结果验证了正交切削实验法建立高速切削加工材料本构方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研究了高速铣削铝合金7050-T7451时的切屑形成机理、切削变形关系、切削力学、摩擦系数等切削基础理论,主要包括:1)利用位错理论研究了切屑形成微观机理,从微观角度对变形区进行了更精确的重新划分,增加了刃前变形区和位错压缩变形区;2)建立不同刀具铣削加工的铣削力经验模型,研究切削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结果证明900m/min为7050-T7451进入高速切削的临界速度;3)利用正交直角车削实验获得切削分力计算得到前刀面的平均摩擦系数,研究切削速度对摩擦系数和摩擦角的影响趋势。最后,基于快速落刀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结果对高速切削剪切角模型的进行修正,综合考虑工件材料和切削速度对剪切角的影响,建立适用于铝合金7050-T7451的高速切削加工的切削方程式。 建立了高速铣削加工过程的三维几何模型,基于有限变形理论的热力耦合理论方程和模拟中的关键技术,对铝合金7070-T7451的三维斜角切削加工进行模拟仿真。对切削过程中切屑形成过程和应力场、应变场、温度场等物理量分析和研究,证明了高速切削加工中在工件表面形成的不均匀、高强度的热-力耦合应力场。利用切削力实验,与模拟切削过程中初始阶段和稳态过程中的切削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三维斜切削加工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为课题后续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供量化的依据。 高速铣削航空铝合金时,已加工表面形成的宏观和微观特征与普通铣削有较大不同。以高速铣削实验为依据,建立高速铣削铝合金7050-T7451的加工表面表面粗糙度模型,研究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基于加工表面硬化形成机理,结合表面显微硬度实验,研究材料的硬化程度与硬化层深度,建立铝合金7050-T7451表面硬化程度与硬化层深度的模型;分析了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热-力耦合对工件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不同切削参数得到的加工表面的摩擦与磨损特性,证明了高速切削加工不仅可以获得优于低速加工表面质量,零件的耐磨性等性能也有显著提高。 利用显微观察方法(SEM、TEM)对铝合金7050-T7451高速铣削加工的工件表面断面和不同深度的表层的微观形貌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了高速切削加工铝合金7050-T7451的表面变质层深度为30~35μm;应用位错能量研究了高速铣削加工过程的热力耦合对变质层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微观形貌观察证明:与普通切削相比,高速铣削表层塑性变形的能量和位错密度更高;建立了位错密度的加工硬化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加工硬化的热-力耦合形成机理;对微观裂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位错密度高的高速切削过程中较低速加工更容易产生明显的微裂纹,从分子级乃至原子级的水平进一步揭示高速切削加工表面变质层的形成特征。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型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机理及精度保障技术(50435020)”的支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曹智;赵钢;李跃中;;高速切削加工的刀具选择[J];电大理工;2008年02期
2 廖振兴;蔡艳;;普通车床高速切削加工改造[J];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14期
3 张继林;郭文静;易湘斌;;基于高速铣削切削力分析的刀具路径规划研究[J];工具技术;2015年01期
4 刘钰炜;;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2年02期
5 焦丕显;李林;肖光临;吕岩;;浅谈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运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年08期
6 徐嘉琦;王冬;;高速切削加工中的刀具材料要求及选用[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2期
7 黄烘坤;;机械制造中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21年17期
8 苗玉;;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年06期
9 王丽敏;;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0年03期
10 崔巍;;谈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年02期
11 杨进德;;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0年18期
12 封国祥;;金属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探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年13期
13 张斌;;数控高速切削加工关键技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24期
14 山红伟;;数控机床中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时代农机;2016年11期
15 崔福霞;;基于数控机床高速切削加工工艺的应用方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17期
16 廖振兴;徐文庆;蔡艳;;高速切削加工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浅议[J];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20期
17 ;高速切削加工[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5年12期
18 徐学彬;吕天译;;高速切削加工关键技术[J];时代农机;2016年09期
19 陈震;;浅析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新;祁有丽;鲁倩;;汽车变速器壳体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及油液选择[A];第三届全国金属加工润滑技术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袁军堂;程寓;胡小秋;;特种防护橡胶内衬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袁军堂;程寓;胡小秋;;特种防护橡胶内衬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阮景奎;柯映林;董辉跃;杨勇;;汽车覆盖件模具钼铬铸铁高速切削加工的有限元模拟[A];2006年湖北省博士论坛——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装备论文集[C];2006年
5 邓静;;高速切削加工的计算机数控[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晓兵;S.V.Subramanian;;钢高速切削加工中刀具损坏机理及新一代自润滑易切削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牛屾;曲宁松;王系众;李寒松;;电解铣磨加工航空铝合金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19年
8 卞贵学;陈跃良;胡建军;;航空铝合金微观结构与疲劳裂纹成核粒子分布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9 楼瑞祥;;大飞机用铝合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瑞;张伟;;薄壁圆筒零件高速铣削过程中颤振问题[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1 杨晓光;;航空发动机零件的高速切削加工[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12 孟琳;何业东;张巍;姚红宇;谢明立;;航空铝合金在线腐蚀监测方法研究[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3 杨晓光;;高速切削加工中工艺系统热平衡变化对质量的影响[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14 贾秀杰;王成武;邵子东;李剑锋;孙杰;;铝合金高速铣削过程切屑成形机制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5 解希娟;;高速铣削机器人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6 王磊;任俊刚;回丽;周松;张占昌;;铝合金的搅拌摩擦裂纹修复方法[A];第十八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7 褚志强;;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技巧[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18 陈松祺;;谈谈“航空铝合金表面处理特种工艺的重要性"[A];2011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9 高会文;万宝文;;高速铣工艺在薄板零件加工中的应用[A];2010年“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0 张冲;汪方宝;李沪曾;;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应用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付秀丽;高速切削航空铝合金变形理论及加工表面形成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吉玲;航空铝合金微细搅拌摩擦连接技术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万熠;高速铣削航空铝合金刀具失效机理及刀具寿命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周忆;超高速铣削加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张忠松;自由曲面高速铣削工艺规划与自主决策技术[D];吉林大学;2011年
6 耿国盛;钛合金高速铣削技术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杨健锋;煤体黏聚裂纹本构方程研究及其在压裂工程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8 孙全平;高速铣削数控编程基础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宋清华;高速铣削稳定性及加工精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史方;Ti6A14V的高速切削加工的有限元分析及摩擦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2 邓小野;钛合金高速切削加工机理的仿真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晓明;数控高速切削加工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黄美霞;虚拟高速切削加工仿真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5 孙昶;高速切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刘庆涛;铝合金高速切削加工机理的仿真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7 郭培燕;高速切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分析和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继刚;涂层刀具切削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9 纪明民;高速铣削模拟分析及参数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威;高速切削加工高温镍基合金GH4169的切削力和切削热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1 张元晶;SiC_p/Al复合材料高速切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表征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2 安增辉;航空铝合金切削表层微观组织特征与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13 孔虎星;钛合金高速正交切削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热力学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4 孟莹;航空铝合金各向异性切削加工本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15 李小忠;高速切削有限元仿真及加工参数优化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6 李晓宁;2024髙强航空铝合金耐蚀性及断裂行为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17 刘文芝;NAK80材料高速铣削机理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8 李爱真;高速切削合金铸铁的综合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19 姜延欣;球头铣刀高速铣削力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0 任开强;高强度钛合金的高速铣削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永川;“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张力拉伸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