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被动式采样器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尹洪银  
【摘要】: 目的被动式采样器是基于分子扩散原理或渗透原理采集溶媒中气态或蒸汽态污染物的一种采样仪器,与主动式采样器相比,其主要特点在于不需要任何电源和抽气动力,因此又称为无泵采样器,这种采样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便,易维护,安全可靠的特点,可以用作动态观察,作为个体接触量评价的检测,也可以放在待测地点,连续采样,作为环境质量的检测评价,充分体现了采样过程简单化,快速化的发展趋势。本实验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被动式采样器的原理,自主设计了两种不同型号的被动式采样器,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外周环境对被动式采样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方法被动式采样器的设计:根据被动式采样器的基本原理自主设计了管式和徽章式两种不同类型的采样器。吸附剂的选择: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四种化合物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甲醛采用表面涂有DNPH的硅胶作为吸附剂。性能评价:在配气柜中配制一定浓度的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气体,将被动式采样器放入配气柜中,采样一定时间后取出测定,以评价其性能指标是否达到相关要求。其性能指标包括:吸附剂解吸效率、采样流量、采样范围、吸附容量、用前稳定性、样品稳定性、精密度、环境影响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 结果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采样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1.吸附剂解吸效率: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的解吸效率分别为82.14%、79.93%、77.33%、83.08%、81.29%,解吸效率均大于75%以上,满足规定的要求。 2.采样流量和最短采样时间:管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的采样流量分别为50.00、41.72、55.04、35.01、104.12ml/min,最短采样时间为30min;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的采样流量分别为58.66、53.91、67.32、77.74、136.32ml/min,最短采样时间为30min。 3.采样范围:管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采样范围分别为30.500mg/m~3,测定甲醛采样范围为0.2-5.0mg/m~3;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采样范围分别为20-500mg/m~3,测定甲醛采样范围为0.2-10.0 mg/m~3。 4.吸附容量:管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2.86、16.09、10.87、6.22、0.256mg,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8.07、23.49、16.15、9.08、0.3483mg。 5.用前稳定性:管式被动式采样器和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的用前稳定性均大于30天。 6.样品稳定性:管式被动式采样器和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的样品稳定性均大于14天。 7.精密度:管式被动式采样器和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10%。 8.环境影响因素:在温度10-40℃、风速50-600cm/s、湿度20%-80%的范围内,被动式采样器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不受影响;测定甲醛时,当环境湿度超过60%时,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采样流量逐渐增加。 9.现场实验;现场实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被动式采样器适合实际使用,。 结论 1.本文根据被动式采样器的基本原理设计了管式和徽章式被动式采样器,从采样器的外形设计到吸附剂选择,完全采用自主设计。两种被动式采样器具有操作简单、易携带、质量轻等特点,符合被动式采样器的设计原则。 2.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外周空气环境,对两种采样器采集空气中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被动式采样器在采样流量、吸附容量、样品稳定性等方面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质离子交换膜的试生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2年04期
2 张万喜,孙家珍;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乳的制备[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87年03期
3 杨万泰,许铭,杨淑芹,金关泰;单锂引发的苯乙烯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4 孙雨安,李维顺,李伟,惠志福;废旧PS的综合利用[J];河南科学;1998年03期
5 李玉芳;伍小明;;国内外乙烯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年19期
6 叶招莲;曹长青;张仁熙;侯惠奇;何坚;;外置式联合等离子体光解技术去除苯乙烯气体[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9期
7 ;ABS塑料的老化效应[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72年02期
8 肖漳龄;;乙苯脱氢制苯乙烯无铬催化剂的工业试用[J];石油化工;1980年06期
9 肖漳龄;蔡庆叠;;无铬XH—02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J];石油化工;1986年04期
10 夏志高;金子林;;Co_2(CO)_8/吡啶络合催化苯乙烯氢羧化反应的研究[J];有机化学;1986年03期
11 唐汉祥;苯乙烯对推进剂力学贮存性能的影响研究[J];推进技术;1988年03期
12 于占如,史作清,郭贤权,何炳林;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孔结构的研究Ⅰ[J];高分子学报;1988年03期
13 李兴民,金鹰泰;苯乙烯存在下的稀土催化丁二烯聚合[J];合成橡胶工业;1989年03期
14 张举贤;许志献;;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J];高分子通报;1989年04期
15 颜世刚,宋树忠;苯乙烯的相转移催化溴-羟基化[J];应用化学;1990年02期
16 郑莹光,王国斌,于小林,沈家聪;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中增长自由基的ESR谱[J];科学通报;1990年24期
17 史俊杰;孙宗华;;μ级聚苯乙烯微球合成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1年03期
18 蒋有年;;恶臭物质的测定方法(三)[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1年04期
19 周英兵,丁立海;苯乙烯-马来酸酯型降凝剂的合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20 蓝仲薇;陈姜涛;余孝其;李贤均;;Mn(TMPP)Cl/NaOCl体系对苯乙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京;唐根源;;苯乙烯羰基化催化合成肉桂酸甲酯反应液的HPLC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2 孙正平;;C_8抽提苯乙烯技术研究[A];石油化工应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3 赖贵贞;沈利斌;李晓;林盛海;张卫英;;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微乳液聚合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娟;彭慧;程时远;;后过渡金属镍化合物配位催化苯乙烯乳液聚合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志诚;;聚合物多元醇脱单体新工艺[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立功;张振琳;邢广忠;李青山;;苯乙烯在离子液体中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A];第七届全国微型实验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碧娥;李晓;杨静;张卫英;淡宜;;苯乙烯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微乳液聚合[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8 陈宗旻;梁茵;张赟;;无苯乙烯VPI浸渍树脂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舜晔;李红梅;贾昕;梅乐和;姚善泾;;P450BM-3突变酶生物转化苯乙烯的初步研究[A];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耀庭;程贤甦;苏思文;;HBS木质素与苯乙烯的接枝共聚[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胡中青;一类含马来酸酐交替共聚单元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辐射法合成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王新波;可聚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李洪泊;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刘国栋;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丙烯腈/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张春庆;不对称醚及TMEDA存在下的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聚合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庄建勤;TS-1分子筛的酸性及其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固体核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董新法;甲苯氧化甲基化制苯乙烯催化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
9 邵华;甲醛和苯乙烯DNA加合特性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戴延凤;固载配合铂催化剂催化烯烃硅氢加成反应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洪银;被动式采样器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永彬;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制备支化聚苯乙烯[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3 王茜茹;新型钼系配合物的合成、催化烯烃环氧化及聚醚合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4 金力强;苯乙烯装置节能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勇;液晶不饱合树脂的合成与共聚合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张瑞丽;二茂铁硅烷的硅氢化反应及其与端羟基聚丁二烯的接枝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赵亚彬;高分子量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福清;苯乙烯单元仿真培训系统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郝巍;水环境中高聚物单体的卤化衍生化反应及检测新方法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丽丽;N-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共聚合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艳;抚顺石化全力生产苯乙烯支援灾区建设[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景屏 关统宣;苯乙烯价格飞涨 负面影响显现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3 陈璠;渤化集团50万吨苯乙烯40万吨ABS项目开工[N];天津日报;2007年
4 单憬岗 贾永存 李强;洋浦8万吨苯乙烯项目投产[N];海南日报;2006年
5 记者 岳双才通讯员 李长开 周清;打通苯乙烯市场销售之路[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苯乙烯价格由振荡变稳[N];中国石油报;2002年
7 记者 吴夏炎岳双才 特约记者 王福强;增供“救命油” 增产苯乙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8 ;扬巴苯乙烯十年发展铸就形象[N];中国石化报;2004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徐晓兵;G双良苯乙烯投产在即 新增收入10亿[N];证券时报;2006年
10 顾耀武 周柯;双良股份新项目推进迅速[N];江阴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