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

杨秀华  
【摘要】: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自有或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企业的股份,从而改变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企业并获得预期收益目的的收购行为。由于其在激励经营者、提高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模式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管理层收购也带来了诸如暗箱操作、定价过低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其中,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是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核心和焦点问题。 本文以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作为研究主题,针对传统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定价方法的不足,以实物期权理论、博弈论、期权博弈理论以及传统资本预算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通过理论分析、实践论证和模型研究等,对管理层收购的定价,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相关因素的界定及合理量化、产权交易模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管理层收购定价的“三段式”定价方法和综合定价模型,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管理层收购的科学合理的定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当前我国正在广为进行的管理层收购的实践提供指导,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规范管理层收购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 管理层收购定价是指管理层收购中拟转让目标企业产权价格确定的过程,目标企业产权的价值直接取决于目标企业价值。因此,目标企业价值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基础,准确判断和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是管理层收购定价过程的第一步。由于我国特别的市场环境和经济背景,我国当前的管理层收购具有特殊内涵,这些中国特色因素和内涵,已经成为制约管理层收购定价甚至决定管理层收购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地界定和量化企业家人力资本补偿和激励、企业职工人力资本的补偿、控制权价格等相关特殊因素的影响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必要步骤。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确定是通过不同的产权交易方式来实现的,产权交易方式不同,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形成途径、数额大小、定价的效率和效果不同。因此,选择科学合理且适合当前实际情况、公开透明的交易模式对于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公平、公正合理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和步骤。 基于以上分析,论文将管理层收购定价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加以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特殊因素的确定和量化与交易模式的选择,分别对应着管理层收购定价的企业评估价值确定、基础价格确定与交易价格确定。其中,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价值的判断过程,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基础和基本依据,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第一阶段;基础价格的确定是当前管理层收购需考虑的特殊因素的确定及其量化的过程,是交易双方谈判或竞价的一个基本底线和一个比较公平的价格基础,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第二阶段;而交易价格的确定是一个交易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是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确定和实现的过程,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第三阶段。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模型研究等,建立了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三段”式的管理层收购定价方法,内容包括:基于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国情“特色”因素的管理层收购基础价格确定模型和以公开招标竞价为主、协商议价为辅的产权交易模式。 基于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此为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内容。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能准确衡量企业的价值,同时,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战略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一定的期权特征。因此,论文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管理层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模型和整体思路框架:从交易双方的角度分别对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和投资价值进行评估,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由目标企业的现实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构成,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由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和由于管理层收购的实物期权特征与管理成本节约及战略整合效应而产生的收购增加价值构成。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只适用于垄断市场结构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在竞争存在的条件下,对管理层收购中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必须引入实物期权博弈的方法。根据管理层和目标企业自身资源及能力限制以及外部环境条件情况,利用实物期权博弈理论分析各种竞争条件下管理层收购的最优投资时机及对期权价值的影响,确定在不确定和竞争条件下管理层收购中目标企业自身价值和投资价值。论文以G公司作为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以成本加和法、收益现值法、实物期权法、实物期权博弈的方法进行评估,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在不考虑竞争的条件下,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是最佳的评估理论和方法,而竞争的存在会减少实物期权的价值并影响管理层收购的投资决策,得到了和理论研究相一致的结论。 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国情“特色”因素的管理层收购基础价格确定模型。此为论文第五章的研究内容。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当前的管理层收购具有特殊的内涵,在定价中有三个特殊因素需要考虑:一是企业家人力资本补偿和激励,二是就业弱势群体与企业普通员工人力资本的补偿,三是控制权价值的衡量。论文研究了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中管理层贡献、职工安置和人力资本补偿、控制权价值量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提出量化模型。论文在特殊因素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从交易双方的角度提出了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国情、考虑各种“中国特色”因素的管理层收购基础价格确定的模型。交易双方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后确定的基础价格构成了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区间,作为交易双方协商谈判和招标竞价的基本底线和合理的价格基础。论文仍以G公司案例说明管理层收购中基础价格的确定过程。 以公开招标竞价为主、协商议价为辅的产权交易模式。此为论文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研究内容。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需要经过谈判、拍卖、招投标等产权交易方式实现。产权交易方式不同,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形成途径、数额大小、定价的效率和效果不同。论文首先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管理层收购的主要定价方式协议定价进行研究,构建了动态信号传递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了协议定价中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并构建了定价监督博弈模型,得出管理层作弊成本、股东(或政府)审查成本、惩罚力度、双方收益等指标是控制管理层收购协议定价风险的关键因素。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证明,协议转让是一种低效率的交易方式。传统的交易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产权交易的全部要求。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产权交易模式的选择应在满足政府多元化国有产权转让目标、及管理层收购特别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价格最大化,因此,管理层收购交易价格的确定应选择公开招标竞价为主、以协商议价为辅的交易模式: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开披露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根据竞争状况确定交易方式,若通过广泛征集,最后只有企业管理层一个有意向的买方,则交易方式确定为协议转让;若有多个有意向的买方,则组织招标,若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买方达到及格线,则进入公开市场拍卖阶段,价高者得。 论文最后总结前文研究,提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三段式”定价方法和综合定价模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我国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对策建议。论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合理确定和量化各种定价影响因素、建立以市场公开竞价为主、协议定价为辅的定价机制、建立健全事前、事后的监督控制体系、完善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融资体制等是规范制度我国当前管理层收购定价的有效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军武;彭俊;;基于期权博弈的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徐向艺;杨秀华;;竞争条件下管理层收购的投资价值及最优投资时机分析——基于实物期权博弈的角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3 郝晓彤;论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魏成龙;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3期
5 徐培喜;从企业净资产的大小看管理层收购方案的设计[J];求实;2003年S2期
6 华宇虹,黄嵩;印刷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初探[J];今日印刷;2004年02期
7 刘凤廷;;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煤炭企业管理;2005年11期
8 周松林;管理层收购浮出水面[J];金融信息参考;2001年09期
9 王化成,佟岩;从粤美的看我国的管理层收购[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0期
10 孙边旗;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看管理层收购[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1 王振晴;管理层收购喊停的背后[J];开放潮;2003年05期
12 ;财政部决定暂停国企管理层收购审批工作[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3年07期
13 安春梅;管理层收购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14 王松涛;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融资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4年05期
15 余泽明;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MBO)对我国的启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6 ;中小企业管理层收购法案春节前后出台[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04期
17 汪杰;;浅议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法律问题[J];华商;2008年12期
18 刘超,谢太峰,毕海龙,古锋;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探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9 马宁;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几点探讨[J];冶金管理;2002年12期
20 洪吉根;陈帆;;管理层收购:资产重组的新途径[J];浙江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满青珊;张金隆;毛弘毅;;基于博弈论的移动服务双渠道结构模型[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资源优化[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健;吴楠;林大谦;;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4 万家思;;博弈论在煤矿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耿昕;石金涛;;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综述[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杰;李好好;;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一种博弈论解释[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蔡博峰;;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制度分析及案例研究[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捍东;严钟;;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进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捍东;严钟;王健;;对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国干;;行政指导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秀华;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李勇;不同市场有效性条件下的中国投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刘立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影响及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温明振;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韩绪望;中国电力产业规制与竞争[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庶萍;竞争环境下的广告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曾勇;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效勇;国企资本运作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诤娴;中国管理层收购应用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王云杰;信息技术投资评估与策略—通过博弈论和实物期权的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蒙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绩效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李晓霞;国有企业MBO定价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5 靳莉莉;中外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对比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6 路伟;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规范运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孙铁成;中外MBO对比与案例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8 吕桂欣;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任建春;管理层收购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实施绩效考察[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务贤;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小民;企业家也要了解博弈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程凯;不可不学博弈论[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3 王英;团购与博弈论[N];中国证券报;2003年
4 指南针教研室;股市博弈论[N];信息时报;2000年
5 倪维斗;《博弈论与电力企业管理》为企管提供改进思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李云峥/文;管理层收购的运作[N];中国财经报;2002年
7 陈罗婧;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N];财会信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周松林;管理层收购浮出水面[N];中国证券报;2001年
9 杨红卫;教材招标博弈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聂辉华;博弈之道在于理性地融入社会[N];中国证券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