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

范敏  
【摘要】: 本文旨在从篇章语言学视角进行译学词典研究,全面系统地讨论了篇章语言学与译学词典研究的密切关系,以期促进译学词典研究的发展,并推动翻译研究的进步。通过考察语篇特征的七个标准如何应用及体现于译学词典研究的情况,试图揭示译学词典研编过程中的各种文本与语境制约因素。本文具体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译学词典的理解及其研究方法;第二,译学词典作为语篇的理论基础及其特征、意义与功能;第三,语篇特征的七个标准与译学词典研究的关系。作为跨学科研究,在讨论中融合了翻译学、语言学与词典学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中采用个案分析、资料汇集、文本分析、例证、图表、比较研究等方法。 关于译学词典的理解及其研究方法的问题,作者指出译学词典是涉及翻译研究领域术语、话题,并把这些术语、话题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编排解释,以供翻译理论研究等目的的专科词典。为研究需要,作者指出本文所主要探讨的综合性译学词典是能提供译学术语或话题并能对其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论诠释的译学百科全书,而且这种类型的译学词典的条目与阐释通常语言一致。根据译学词典的特点,译学词典研究可以视为一门具有独立性质的学科。译学词典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以便为译学词典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并可引起学者的不同反响。译学词典研究的发展,可以促进翻译研究和各相关学科的发展;而翻译研究和各相关学科的充分发展也会促进译学词典研究的迅速发展。为增强本文的说服力,采用三本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汉英·英汉翻译百科全书》,《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与《国际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作为个案分析。 关于译学词典作为语篇的理论基础及其特征、意义与功能的问题,作者在批判分析William Frawley的“词典语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译学词典语篇论”,指出在众多相关学科中,篇章语言学最适合用来诠释译学词典研究,为把篇章语言学引入译学词典学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由于篇章语言学强调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与各种动态因素,具有开放性、整合性与动态性的特点;而且必须满足以下七个语篇特征: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与互文性(deBeaugrande and Dressler 1981:3),因此,篇章语言学视角更加开放、动态、系统地对译学词典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研究,例如译学词典在篇章语言学视角下既可以看作编者与用户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语篇。篇章语言学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借助许多相关理论来诠释译学词典的研编过程,从而为译学词典研究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研究框架。在译学词典语篇框架之下,所有与译学词典相关的材料均可包容进来,许多边缘化的以及许多不被重视的材料因此得到关注,译学词典的话语权力也自然得到重新定位。 关于语篇特征的七个标准与译学词典研究的关系的问题,作者分别从意图性与译学词典研究、可接受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信息性与译学词典研究、衔接性与连贯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互文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以及情境性与译学词典研究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通过分析意图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指出,就译学词典而言,意图性主要体现在译学词典编者研编词典时的态度。译学词典的研编是一个有意图、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也就是说,译学词典编撰不应看作只供查阅的工具书,还应看作译学词典的编者、文本、用户及其语境之间的互动行为。在译学词典编撰的过程中,译学词典编者有意或无意地操纵译学词典的编撰过程,以符合当时的文化环境与市场需要,并根据译学词典的服务对象来调整自己的研编意图。这是因为译学词典编撰不是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只有考虑用户需求、市场情况、编者素养与赞助人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编撰出更加实用的译学词典。 通过分析可接受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指出,就译学词典而言,可接受性主要体现在译学词典用户使用词典时的态度。由于这种态度主要与编撰意图、译学词典文本类型、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用户的期望程度有关,因此,为了实现译学词典的可接受性,译学词典编者应合理利用合作原则和社会认知方法,并从用户角度对译学词典进行类型划分。由于不同用户对译学词典的可接受性有不同的认识,既使同一用户,由于认知环境与使用情况不同,对译学词典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并非任何一部译学词典都能适用于所有的用户。另外,由于翻译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学科术语的多义性与模糊性特点,而社会认知方法以认知科学与原型理论为基础,以语用、交际功能为导向,强调术语概念的多义性、动态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因此为社会认知方法应用于译学词典中的译学术语研究提供了合理解释。 通过分析信息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指出,信息性在本文中是指语篇所承载的信息性质,就译学词典而言,主要涉及译学词典的内容。由于译学词典主要是为翻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学者查检所需知识,因此,为了满足译学词典用户的需求,其信息内容需要提供译学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范畴、概念与术语,同时还需要实现以下四个标准:权威性、正确性、充分性和系统性。其中译学词典词条信息的系统性与双语词典有着很大差异,具体体现在:译学词典的用户对译学词典中词条的理解不应是选择性的,而应是整体性的。换句话说,只有对译学词典中词条释义信息整体把握准确,才能对这一词条彻底理解:而且词条也通常作为译学词典系统中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非个体来看待。 通过分析衔接性与连贯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指出,就译学词典而言,衔接性主要体现在译学词典形式的一致性上。译学词典的词目编排一致,可帮助用户根据所需容易、快速、有选择地查检到他们所需要的翻译信息;另外,参指,进接阅读和文献选读在形式编排上也应该一致,以符合用户的心理表征。而译学词典的连贯性主要体现在其释义的连贯系统性上。具体而言,词条释义应该意义连贯一致,词条与词条之间也应该意义连贯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译学词典词条释义的连贯性还应该理解为译学词典用户认知与心理过程的结果。 通过分析互文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指出,译学词典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译学词典研编的选材与阐释、传承与创新以及互参、近接阅读与文献使用等方面。译学词典文本与其它文本彼此相互参照,构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在译学词典研编的过程中,编者要注意选材与阐释应与编撰大纲密切相关,而且应注意对译学词典内容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对原有译学词典的传承反映了当代译学词典编者对传统翻译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创新也是译学词典研究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另外,译学词典的互参、近接阅读与文献使用是译学词典互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译学词典区别于双语词典的重要标志。比较而言,互参是建立译学词典篇内连贯的主要手段,近接阅读与文献使用是建立译学词典篇外连贯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情境性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指出情境性在译学词典研究中主要体现在语境与译学词典研编的作用与反作用上。译学词典是文化发展与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产物。译学词典作为系统收录译学领域的术语与话题的工具书,更能集中反映翻译活动和主体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译学词典因此可以看作译学词典语篇所展现的翻译知识、用户所具备的知识与外部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的结果。译学词典既可以反映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从侧面见证时代的变迁与文化因素对翻译研究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语境因素深刻地影响着译学词典的研编过程与结果。因此,译学词典研究应置于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强调译学词典研究的动态过程,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总之,基于对译学词典语篇的理解,通过结合语篇特征与译学词典研究,作者探讨了译学词典如何编撰才能最大限度展现权威、系统、典型的译学知识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翻译以及相关领域用户的需求。本研究所得的结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会对译学词典研究与翻译研究有所贡献。本研究揭示了译学词典特征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译学词典研编过程的一些根本问题,讨论了译学词典研编的创新与继承的问题,这必定有助于提高翻译领域、词典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对译学词典研究的正确认识,提高译学词典的质量与使用效率,并进一步促进翻译研究的全面发展。 然而由于技术发展状况、语境复杂特征以及译学词典研究本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难以避免存在概念、方法以及其它一些方面的不足。因此,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建议。作者认为电脑辅助工具与语料库的广泛应用以及语境工具箱与前摄翻译研究方法必定会大大促进译学词典研究的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沁芳;王宏飞;;利用信号词解读语篇阅读[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冯莉;;《文心雕龙·章句》对汉语篇章语言学的贡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阮蕊;;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19期
4 张捷频;;浅谈法语中的回指关系[J];法语学习;2011年04期
5 毕会英;;从篇章语言学角度谈大学英语写作的连贯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L.Alba-Juez;高杰;陈旭红;徐赳赳;;《话语分析面面观》评介[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7 臧嫦艳;;语法衔接手段在篇章解读中的应用初探[J];林区教学;2011年09期
8 钟泽洲;;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宏观分析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1年06期
9 张威;;将读者反应论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10 仵宁;;主位推进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玉华;;语言个性理论与俄语篇章教学[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刚;张春柏;;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洁;汤本庆;;俄汉超句统一体与复(合)句的相互转换对比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葛卫红;;汉英照应成分比较及对语篇翻译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吴孟复;;简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孙玉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俄语篇章教学[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许凤才;;句子、语句及超句统一体[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敏;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赵刚;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烈;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0年
4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唐善生;话语指及其篇章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胡志清;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建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汤春艳;篇章类型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韩庆果;整合文本性的翻译规范理论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于长浩;俄汉语句际关系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成淑;一项关于篇章语言学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江;篇章语言学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3 潘淼;篇章语言学给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义宏;论翻译等值的篇章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薛惠萍;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分析德国网络上的租房广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苏德华;从语篇视点来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7 徐涛;篇章语言学与公共大学英语教学材料的选择[D];西南大学;2006年
8 陈楠;论概念隐喻在构建篇章连贯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06年
9 孙勇;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燕;从篇章语言学角度探讨会议口译的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科技系;言语交际学:理论基础实 应用前景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