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添加剂中砷、汞的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
砷及砷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As(Ⅲ)会引起细胞和毛细血管中毒,甚至诱发恶性肿瘤,因此,在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中,砷被列为重点检验的元素之一。
目前,砷的测定方法大致有五种,分别为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砷斑法及硼氢化物还原比色法等。常用的砷的化学测定方法有银盐法和砷斑法,银盐法操作繁琐,分析时间长,灵敏度低,不适合低含量样品的测定;砷斑法是半定量方法,灵敏度低,方法的准确度差。
汞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是地球上储量很大、分布很广的重金属元素,汞以各种化学形态排入环境,污染空气、水质和土壤,导致对食品的污染。汞的毒性与汞的化学存在形式、汞化合物的吸收有很大的关系。无机汞不容易被吸收,毒性小,而有机汞,特别是烷基汞,容易吸收,毒性大,尤其是甲基汞,90%~100%被吸收。目前,汞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冷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食品添加剂是构成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增加食品营养,提高品质,改善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测定食品添加剂中砷含量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仍为化学法(GB/T5009.76-2003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GB/T 8450-1987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方法),包括砷斑法及银盐法,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差,检出限为原子荧光法的50倍。食品添加剂中汞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尚未制订,这与大多数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中缺乏对汞的限量有关。本文通过应用原子荧光法测定部分食品添加剂中砷、汞含量,为增加原子荧光法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砷、汞测定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制订提供依据。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痕量分析技术,兼有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将氢化物发生与原子荧光光谱法有机结合起来则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灵敏度高,基体干扰少,在砷、汞等挥发性元素的测定中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目的】
本研究主要从如何简化样品处理、确定最佳的仪器分析条件、确定反应所需酸介质及其浓度、确定还原剂硼氢化钾的浓度以及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方面入手,研究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用于食品添加剂中痕量砷和痕量汞的测定的可行性;初步探讨应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同时测定食品添加剂中砷、汞含量的样品处理方法及最佳仪器分析条件。
【方法】
1.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确定,本文通过试验确定十余种无机和有机食品添加剂样品砷、汞测定的预处理方法,找到较为简单、排除各种干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确定砷的前处理所用的湿法消化、干灰化法及微波消解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分析条件,确定微波消解测定汞的条件。
2.根据试验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及实验的方法确定用于测定砷、汞时的反应体系及最佳仪器条件。
3.通过和其他国标法的测定结果比较,根据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检查两种方法对于样品测定的差异。
4.采用加标回收实验及精密度实验,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确定方法的线性范围,计算方法的最低检出限。
【结果】
1.本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详细研究了常用十几种食品添加剂中砷、汞含量的分析方法,找到了排除测定干扰的前处理方法,确定了仪器最佳条件,建立了常用食品添加剂中砷、汞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测定法,并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得到满意结果。
2.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该法的回收率分别是:As为88.1%~108.8%之间,Hg为90.7%~10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8%~2.57%和1.88%~3.31%,As和Hg的检出限分别为0.51ng/ml和0.15ng/ml,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0~40ng/ml和0.25~5.0ng/ml。
3.在砷的测定中,通过和银盐法的测定结果比较,根据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表明,对于砷的测定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t=0.43<t_(0.05,13)=2.160,p>0.05)。
4.该法能满足食品添加剂中微量砷和汞含量的测定要求,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检验效率高等特点。
【结论】
本研究根据大量实验室实验,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用于食品添加剂中痕量砷、汞的测定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准确、快速、便于普及推广的仪器分析方法,适用于基层实验室。
|
|
|
|
1 |
陈新焕,王正良,熊芳,杨万彪,刘晓波;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焦亚硫酸钠中微量砷[J];分析仪器;2005年03期 |
2 |
郝世杰;刘烨;苏永泉;;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添加剂甲壳素中痕量砷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11期 |
3 |
张锂;韩国才;;食品添加剂中砷和铅的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2期 |
4 |
张馨宁;郑伟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痕量砷锑[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
5 |
吴成,于清;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砷和汞[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年02期 |
6 |
乐爱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中砷[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年05期 |
7 |
于明芳,李荣,雷樟泉,刘惠民;烟用香精香料中重金属和砷的控制[J];烟草科技;1998年06期 |
8 |
吕绍杰;食品添加剂浅谈[J];现代化工;1988年02期 |
9 |
薛春祺;食品添加剂的国内外动态[J];食品与发酵工业;1989年05期 |
10 |
黎碧娜,杨辉荣;广东省食品添加剂工业现状及发展方向[J];广东化工;1995年04期 |
11 |
秦达道;;食品添加剂[J];健康博览;1996年11期 |
12 |
徐广涛;;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在成都举行[J];辽宁食品与发酵;1996年02期 |
13 |
赵国杰,赵天祥;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食品添加剂[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
14 |
;第三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展览会暨第九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J];中国食品工业;1999年02期 |
15 |
文君;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J];中外轻工科技;2000年04期 |
16 |
齐庆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齐庆中同志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三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6年02期 |
17 |
;韩国发布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标准和规范的SPS通报[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6年08期 |
18 |
唐世彪;徐岩岩;;食品添加剂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18期 |
19 |
韩一崝;;食品添加剂首批黑名单公布[J];国际市场;2009年02期 |
20 |
;食品添加剂国际新规即将出台将成为仲裁标准[J];山东食品发酵;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