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关于公司治理理念和模式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公司法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现代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司在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例如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侵害,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对消费者的欺诈,对环境的污染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对传统“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出现以及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公司治理。公司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集合体,公司在实现股东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种理论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对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于2005年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新公司法在维护利益相关者权利,保障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比原公司法有了一定的突破。将公司的社会责任明确写进公司法,并对职工、债权人在公司中享有的的权利做了相应的规定,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空间。然而,我国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大多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在现实中关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也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取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更加有的放矢。我国目前公司治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分侧重公司内部组织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外部机制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结合我国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模式提出规划和建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基本法律问题概述,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的概念,并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通过对传统公司治理模式的质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并简要论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概况及其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突破。第二部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其一,法理学基础——公平与效率法律价值的体现;其二,经济法基础——平衡协调原则;其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三部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在国外的立法与实践。主要介绍了德国、日本、韩国、美国以及经合组织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立法与实践状况。第四部分是中国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概况及其完善。首先论述了中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世界上主要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中国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在对中国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新《公司法》对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制度性设计,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司治理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