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及其社会化问题研究
【摘要】: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是行政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行政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行政实践中持久影响行政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准则及其制度形式,包括行政价值观、行政思想、行政心理等。在内的从更大的范围来讲,还包括社会成员对行政组织及其行为的认知和评价等。行政系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行政文化体系的支持,而行政文化也因其历史继承性、兼容性等特点,对行政系统起着维持、规范作用,同时也因其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而对行政系统起着引导和发展的作用。
我国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行政思想和行政制度,其中不少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但这些思想毕竟是在太过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难免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因此从总体上说是不符合我们在新时期对公共行政的要求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的行政理念大量涌入,一些新思想和新观点也随着行政实践的发展而逐渐被提出来,这就造成了我国行政文化领域的多元并存的局面。
一种文化必须通过社会化为社会成员所认知和掌握,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而在行政领域,行政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使我们更有必要确立一种主导行政文化来引领整个行政文化体系乃至行政系统的发展。行政文化的社会化通过对行政文化的传播、维持和发展,进而维持着行政系统的稳定与发展。而行政文化的社会化是一个互动的、持续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自发挥作用推动行政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但是我国实际的社会化过程却存在不少缺陷,如社会化内容的单一、形式主义明显、过分倚重强制性手段等,这使社会化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我们要注意社会化内容的系统化、主体的多元化、目标的层次化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党、政府、行政参与、大众媒体和教育培训等几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