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退溪美学思想研究

马正应  
【摘要】: 退溪李混,朱子哲学家,理学家,朝鲜李朝儒学代表。退溪思想与中国儒学一脉相承,直宗于朱熹并有所发展。退溪学的核心在于性理学,但它不仅是纯粹的哲学或道德伦理学,其中也包含着审美的见解,包含着艺术哲学或审美哲学。其美学思想构建于其性理学之上,并应用于具体的人生实践。 退溪性理学的核心以及对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四端七情说,其中的理和气、性和情以及其他相关范畴包含着退溪对美的本体和现象的理解和阐释。退溪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的本原、根柢、主宰、规律和法则以及伦理道德的准则。理的这些多层次涵义,直接制约与决定着他的美学思想,它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本原,是审美现象的规律与法则,是人格美的准则,故而退溪美学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四端七情说奠定了退溪关于乐的目的与践履方法的基础。在退溪性理学思想中,乐是极为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其中美学因素最为明显和突出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是美的代名。它是通向仁(善)的桥梁,同时又是审美的人生境界,本身也是一种目的。退溪美学注重通过身心性情的体验以通天理,以感性的身心体验,体味涵咏而达于乐的境界和天理的善的目的。 退溪的美学思想,具体包含和体现于他的自然美论、文艺美论、人格美论以及与士人人格有莫大关联的进退思想之中。 关于自然,退溪认为,求理体仁方能与天地万物一体;个体德行须与理合,方能天人合一。人在确立了从自己为原本、为主宰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仍须见得物我一理。物我之间在一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人没有主宰万物的权力,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江山风月为天地间的公物,应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之而不应据为己有,作为对象的自然与作为主体的人是共通的,自然具有人的灵性。退溪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方面论述了他的自然美观。其审美客体大致为以下三种:“鸢”和“鱼”、它们表现出来的状态“飞”和“跃”以及承载的理或曰流行于其中的理。一切自然物,都有可能成为诸如“鸢”和“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成为审美客体。退溪的自然之乐,在于与宇宙本体合一,与天地变化合一。从自然中、从山水游历中得到乐的赏适贯穿于退溪的一生之中,是他一生中除为政、讲学、撰著之外的重要活动。寄情于山水,更与其处世态度有关。脱身于浊秽的世俗,如鸿雁一般超脱于万物之表才是圣贤的作为。隐居于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方是真正的乐趣。退溪要求以人的心性符合于自然的本性,以摆脱世俗的羁绊、涤荡心灵、与宇宙万物相契合、达到物我两冥的境界为乐。退溪强调日用践履工夫,游历山水即为践履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从中禀气之清与粹,得仁、智的圣贤气象,得山水之乐,乃是得仁、智之乐,得无处不在的天理流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即与万物同在,与天理同流。 退溪的文艺观与其世界本体与现象的观点是统一的。文艺为道之在物,其本质是道的自然发见流行之实。理为文艺的本质核心,为体;文艺为现象,为用。道之在文艺,如道之在日用,文艺不过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道的自然发见流行之实,文艺的形式是由理所决定的。工文艺的过程,即是近道的过程。对于文艺的地位与作用,首先,与理学家们的思想相一致,认为诗为末技。其次,强调通过学文之途以正心。他反复强调的重心是人心。在工文艺的过程中须求收放心,文艺既然是道的载体,是近道的一种途径,其本身并不重要,但诗不可忽,因为它可以正心,故而退溪文艺观的矛盾实际上消融在工文艺过程中强调人的态度这一点上。退溪诗歌思想,走的是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路子,其诗歌既有发挥诗歌社会教化功能的内容,也有用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并使其感发融通而达到教化的目的;语言平淡朴素,平实易懂,在看似朴质枯淡的描述中蕴含着高洁的胸襟和诚挚的情怀;在说理劝学处娓娓道来,不急不促而不愠不怒。与之相呼应,其诗文表现出人品与文品、穷理与作文的统一,表现为清严简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自然而然、平易亲切的表述中表现出隽永的风味,虽淡不槁,虽平实腴,虽浅实深。在理论上强调气禀清浊,气清情善而气浊情恶,运用于生活和文艺,心浊则景浊,心清则景清诗亦清;心清则身闲,身闲则诗淡。而“庄”、“严”等范畴,除了指风格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其诗歌所包含的对义理的追求等思想里。 儒家的为己之学在于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人格修养方面,退溪以理为本,其心贯事物在于以纲常彝伦为准则,在日用工夫中寻求所当然之理和所以然之则。心是人的枢纽总脑处,为天下之大本,由理气合一而成。道心生于理,为普;人心生于形气,易受外界物欲的影响,易趋于恶和私。心的这种二重性,突显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人格修养之要在于遏人欲、存天理。人欲与天理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之处在于二者的不相容,为两极;统一之处在于二者共存于饮食男女之事当中,而且人的情欲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欲其实并不是非要全部扼杀的,正当的欲望须得到正常的满足。对于超出正常需求之欲,当全力退之。遏人欲、存天理须以敬为本,以持敬之心抑制人欲,使人心在日用之际活跃于穷理致知、反躬践实等活动之中,在体用、动静、理气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住性情的尺度而得圣贤境界。敬为治心之法和圣学根本,为圣学的方法和原理,并体现在日常践履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完善、天理的恢复,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的,讲究“反躬以践实”。他的人格修养思想,可以说是以敬为本的践实的人生论。 退溪并不只在道德价值的范畴之内追求人生的意义。其人格境界,大致可用“洒落气象”概括之。在审美心境方面,注重心的修养,无欲自得、清明高远。这大致可以看作他的审美心境论。背景或曰自然景物表现为光风霁月,并与主体无欲自得、清明高远的心境相融通。在这二者的对象性的审美关系中,达到景与意会,天人合一,兴趣超妙,洁净精微,从容洒落的气象。审美心境与审美对象二者相契合,审美活动才能得以成立。寻圣贤气象的过程,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在审美意识中,天理与自然已然相通,二者并不矛盾。通过个人修养,个人的心灵活动体悟天道的无限性和整体性,扩展生命的内涵,从宇宙的角度把握人的存在。退溪出处的原则是退身徇义,与其人格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进退之间的解决,是其美学思想在他个人人生实践上的表现,美学思想贯穿于其实践的人生。 退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集忧与乐、进与退的矛盾于一身。其忧,是作为士人关心国是、关心“内圣”之学向外延伸的政治与社会效用的心理表现:其乐,在美学意义上是美的代名,是通向善的桥梁。而他进退受辞的人生实践,是在忧与乐二者的纠缠中完成的。“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忧乐的美学思想在其中不能不说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以美学思想引导人生实践,忧乐进退的二难矛盾得到缓和甚至最终得到解决,达成儒者心目中的完满人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钱学森主张创立社会主义文化学[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4期
2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3 张爱剑;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4 皇甫晓涛;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趋向的理论思考(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霍松林;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6 陈代湘;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7 聿之;海峡两岸美学界的首次交流[J];台声;1996年02期
8 封孝伦;“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9 王德胜;美学史的又一种反省方式——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设想[J];哲学动态;1998年04期
10 孙向华;中国月亮文化的美学探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11 李天道;美育与审美文化——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综述[J];文史杂志;1999年04期
12 孔建英;民族性·现代性·科学性──评郁沅、倪进的《感应美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13 孙建三;生命力·创造力·感染力——叶朗教授和他的美学追求[J];当代电视;2002年09期
14 濮礼建;共生美学——对当代美学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5 于云才;关于美及美学的思考[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16 楼宝春;美感心理因素在翻译中的表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7 苏家;一位当代花鸟画大家与文人美学的精神对话[J];小康;2005年07期
18 袁永霞;;浅谈鲁迅先生《野草》的审美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9 宋旭红;;论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象征主义特征[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03期
20 海栋;;后现代美学中文艺媒介的意义浅析[J];新学术;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5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珠;;论图书馆室内环境美[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能昌;;高校学报篇题的编排要讲究形式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7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8 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D];吉林大学;2008年
9 丁翠苓;台湾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2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7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钱正;解读意识形态广告[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杨龙;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与审美[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程洁;回归实事:政治的美学之维[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何树彬;“在家上学”挑战欧美学校教育[N];文汇报;2004年
3 青敏;德固赛的安全美学[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张黔;物象美学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丰书;电影的美学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丁明豪;生活家靠美学营销实现产业突围[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北京日报;2003年
8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吴语 编译;我旅美学者找到非典病毒入侵细胞“门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幽兰女社社长 张乐华 博士;女人,美学,魅力小调侃[N];中国妇女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