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碳氢/碳氟与碳氢/硅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聚集体研究

李新  
【摘要】: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可以自发聚集形成多种多样的聚集体,如球状、棒状、碟状、蠕虫状胶束、囊泡和溶致液晶等。表面活性剂的诸多用途,如增溶、乳化、微反应器等都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形成的聚集体一直是表面活性剂研究的热点内容,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组成或比例,就可以改变或调整聚集体的结构和性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技术层面更有利用价值。 本文对不同链长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和非离子碳氢表面活性剂/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硅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水溶液中聚集体的形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1不同链长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研究 1.1体系之一:C_(12)DMAO/C_7F_(15)CF=CHCOOH(T=25.0±0.1℃) 100 mM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_(12)DMAO)胶束溶液中加入高Krafft点的碳氟表面活性剂C_7F_(15)CF=CHCOOH,构筑了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对混合水溶液的相行为、有序聚集体的形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液体系具有复杂的相行为,在碳氟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 mM时,形成粒径呈多分散的单层囊泡相;低于该浓度,混合体系将经历由蠕虫状胶束到单层囊泡相的转变。相行为、流变性质、DLS、Cryo-TEM、~1H、~(19)F NMR及IR等手段的研究表明:碳氢表面活性剂C_(12)DMAO与碳氟表面活性剂C_7F_(15)CF=CHCOOH形成阴/阳离子对C_(12)DMAOH~+—~-OOCCH=CFC_7F_(15),该结构是理解混合体系聚集体形成、结构和性质的关键。 1.2体系之二:C_(14)DMAO/C_7F_(15)CF=CHCOOH(T=25.0±0.1℃) 100mM十四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_(14)DMAO)溶液加入少量碳氟表面活性剂C_7F_(15)CF=CHCOOH,溶液中聚集体的大小和分散度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碳氟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mM时,混合液体系为两种尺寸分布的胶束溶液;当碳氟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mM时,溶液中观察到了两种尺寸分布的囊泡相。该结果表明虽然碳氢表面活性剂C_(14)DMAO与碳氟表面活性剂C_7F_(15)CF=CHCOOH形成阴阳离子对C_(14)DMAOH~+—~-OOCCH=CFC_7F_(15),但由于碳氟链与碳氢链的较弱的相互作用,混合液中形成了两种组成分布的聚集体:一种以碳氢表面活性剂为主,粒径较小;一种以碳氟表面活性剂为主,粒径较大。这种互疏现象随疏水链长的增加、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表现更为显著。 1.3体系之三:C_(16)DMAO/C_7F_(15)CF=CHCOOH体系(T=60.0±0.1℃) 100mM十六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_(16)DMAO)胶束溶液中(T=60.0±0.1℃),加入10mM碳氟表面活性剂C_7F_(15)CF=CHCOOH,相行为观察表明混合液中形成了囊泡相。相对于短链的C_(12)DMAO和C_(14)DMAO而言,加入较少量的C_7F_(15)CF=CHCOOH就可诱导C_(16)DMAO胶束向囊泡相的转变,这说明:随着碳氢表面活性剂同系物碳链长度的增加,分子堆积参数(P=V/al)增大,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更倾向于形成囊泡相。 2非离子碳氢表面活性剂/氨基改性聚硅氧烷体系(T=25.0±0.1℃) 10wt%聚氧乙烯—5异十三醇醚(iso-C_(13)E_5)多层囊泡相溶液或10 wt%Iso-C_(13)E_5/C_4E_2(聚氧乙烯—2正丁醇醚)(1:1,重量百分比)碟状胶束相溶液,加入不同量的(0—20 wt%)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即“氨基硅油”),相行为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区域内形成了无色透明氨基硅油微乳液。所形成微乳液的内相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形成的聚集体。相行为、流变性质及Cryo-TEM的研究表明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的构象受其浓度、其它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以及浓度的影响。形成无色透明氨基硅油微乳液的首要条件是控制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构象,使氨基硅油与其它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形成的聚集体大小小于50nm。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娄本浊;孙彦清;黄朝军;龙姝明;;三元聚合物AM/AMPSNa/α-MSt聚集行为的动态光散射研究[J];应用化工;2011年07期
2 吴莉娜;王筱梅;范丛斌;王晓宏;罗建芳;;咔唑-查尔酮衍生物微纳米粒子制备与聚集体荧光增强效应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9期
3 高松;胡容峰;白中稳;车富强;;球晶造粒技术制备可直压乙基纤维素及适应性研究[J];安徽医药;2011年07期
4 朱永康;;橡胶工业用补强填充剂——炭黑和白炭黑的属性与健康安全性评估[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1年09期
5 朱永康;;降低商用车辆燃油消耗的先进轮胎填充材料[J];橡胶参考资料;2011年04期
6 袁艳;张睿;戚栋明;邵建中;;纳米SiO_2分散乙醇介质过程中的解团聚行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晏波;;易分散超微细化氧化铁颜料生产工艺[J];中国涂料;2011年08期
8 林祖伟;曾凯;汪亮;胡善;刘世兴;黄小光;陈曙光;;水热法制备片层酥状结构氢氧化铟粉体及其表征[J];甘肃科技;2011年11期
9 陈慧博;周继柱;杨惠;许群;王金本;;交联对酚胺型多分枝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J];精细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10 王涛;李峰;;氟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11年04期
11 丁红霞;尹晓爽;杨文忠;唐永明;;PVP与表面活性剂混合模板对CaCO_3结晶的调控作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2 杨海林;谢元彦;阮建明;周忠诚;邹俭鹏;伍秋美;;介质黏度对PCC分散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3期
13 王海燕;党智敏;孔令斌;宋慧勤;;聚苯胺/乙炔炭黑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7期
14 李小慈;李润生;周俊艺;龙俞霖;姚莹莹;叶帆;杨骏;;pH值对溶液燃烧法制备纳米LaFeO_3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1年S3期
15 郭浩;丁丽;莫育俊;;氧化铜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SERS特性[J];光散射学报;2011年02期
16 石清树;王树立;余汇军;赵书华;;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溶液的表面张力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1年04期
17 乐敏;李原芳;;藏红T与六偏磷酸钠的相互作用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化学;2011年09期
18 王强华;;碳纳米管浓缩物在复合材料中的实际应用[J];玻璃钢;2011年02期
19 彭敏;钟惠球;周亚民;李永梅;;SEM/EDS,Super FE-SEM研究酸与粉煤灰的剥蚀作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0 陶亮亮;李万飞;陈蓉;詹志鹏;;助留助滤剂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概述及发展趋势[J];湖北造纸;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雅萍;彭丹涛;田均;迟静薇;谭洁琼;殷鑫浈;浦佳丽;夏昆;张宝荣;;亨廷顿舞蹈病致病基因氨基端出核序列的研究及其对聚集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梁文娟;王英特;秦利平;王煜;晋卫军;;3-溴咔唑胶态纳/微晶聚集行为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包峰;王元生;;(NH_4)_2Er_5F_(17)纳米球状聚集体的制备与表征[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卢婷;黄建滨;;Gemini表面活性剂头基的碳氢链对体系中聚集体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钱健;吴飞鹏;;利用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体系制备高分子聚集体及其温致形貌转变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许宁;杜福胜;李子臣;;生物可降解糖聚合物:合成与溶液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朱玥珺;谭业邦;王洪;杜旭;;加水量对侧链含胺基的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有机溶剂中聚集体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兆阅;潘凯;杨敏;姜月顺;王德军;白玉白;李铁津;;汞溴红的聚集态光谱及与TiO_2相互作用的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孙文杰;沈玉文;郝京诚;;盐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TTAOH/DA/H_2O聚集行为的影响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闫东鹏;卫敏;陆军;段雪;;荧光染料在水滑石粘土层间聚集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碳氢/碳氟与碳氢/硅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聚集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黄传群;聚合物聚集体形貌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陈晓明;利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为探针研究有机小分子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万文明;聚合物化学结构以及聚集体形貌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姜文清;硝酸乙铵离子液体中有序聚集体的形成、性质及应用探索[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娜;离子液体中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程贺;高分子聚集和解聚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8 宋晓睿;D-π-A型有机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金属离子识别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9 张笑;新型含核酸碱基的双亲可降解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形态、分子识别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忠慧;尿素变性大豆蛋白的分子结构及胶粘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乃冰;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的异源高效表达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才志成;纳米结构Ag和ZnO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强化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张波;中性及Vc条件下,DNA加速氧化SOD1聚集及聚集体的HepG2细胞毒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丁宗雷;RAFT聚合在高分子自组装聚集体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王曦;含冠醚聚苯撑乙烯(C-PPV)与PS-C-PPV-PS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6 李云;大豆蛋白聚集及共混凝胶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7 董晓毅;交联脲酶聚集体的制备、表征及其治疗大鼠慢性肾衰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8 彭玲;聚集体的状态对蛋白质晶体生长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解莹;蛋白质晶体生长中聚集体及热历史效应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玉兰;大豆分离蛋白及其丙烯酸共聚物的溶液性质[D];江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是可、特约通讯员 邹兵;聚集体智慧谋办学良方[N];解放军报;2004年
2 黄茂福;创越化工发明新湿摩牢度增进剂[N];中国纺织报;200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杨重光;城市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林莉;血栓的分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赵畅;面对误解见境界[N];人民日报;2006年
6 陈希荣;黏土,天然的纳米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8年
7 钟;铝镇静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8 卫圃;关于色母料[N];中国包装报;2006年
9 蒲昭和;疲劳时不妨吃点梅[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戴金益;尊重战士的创造精神[N];人民武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