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很大改观,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一项重大政策选择,将成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国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可以理解为通过自身具有制度创新涵义的改革,回应并推动城乡一体化这一同样具有制度创新涵义的改革,进而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往复、交互促动的关系。本文从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考察和研究出发,将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将制度关联(包括历时关联和共时关联)用于分析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路径,对我们理解我国城乡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以及城乡一体化这一新的制度变迁的内在生成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做了界定,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城乡平等、和谐发展的一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和发展过程。然后对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做了分析,本论文不想花费过多的笔墨来描述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但是,作为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逻辑基础,对于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进行概要性分析,仍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第二部分对城乡关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城乡关系是牵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条主要线索。城乡关系的演变是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基础,把我国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五个阶段,即城乡不分——城乡分离——城乡分割——城乡合治——城乡合治。
文章第三部分对城乡一体化战略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新要求进行了分析。城乡一体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些新要求,才能保证行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第四部分对现行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行政体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区经济导致的条块分割、城乡分割;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运行情况不合理,行政效率低;行政层级过多,造成“贯彻危机”;现行财政体制(制度)强化了城乡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差距的扩大化趋势。
第五、第六部分对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及指导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城乡均应有完善的行政功能网络;统筹安排城市与乡村建设规划要深化政府管理机构改革;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打破行政壁垒,构筑区域经济资源共享整体发展的框架;城乡一体化需要创新行政等级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统筹领导小组以及双方利益冲突和协调机制;城乡一体化需要改革公务员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城乡一体化。
最后为结束语,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本文的观点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