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科发展史实研究(1971-2000)

赵頔  
【摘要】: 文艺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学者在美学、文艺学领域提出的带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始终伴随着争论与争鸣。本文旨在整理中国大陆文艺美学自1971年至2000年(即学科初创期和发展期)的发展历程。处于初创和发展期的文艺美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及学科体系问题。本文着重于此时期的文艺美学原理研究,以胡经之、周来祥、王世德、杜书瀛等学者的论著为线索,拟从各家争鸣中见出各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全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简短回顾了本时期文艺美学学科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成果,同时力图清晰界定“文艺”一词的含义,认为对于文艺美学的种种建构设想,是中国美学界在八十年代“美学热”的催动下,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成果,它体现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美学研究的一种态势,即强调美学之西方传统与中国本土思维成果的结合,把美学的纯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 第一章分析了中国大陆首提“文艺美学”名称的胡经之先生的学科构想。胡经之将审美活动作为文艺美学的研究起点,以创作——作品——享受为构架,认为文学艺术是审美活动的独特方式,文艺美学是对文学艺术特有审美规律的理论探讨。第二章分析了周来祥先生的文艺美学体系。周来祥将艺术的审美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在对文学艺术做历时考察的同时做横向的研究,在横向的分析同时做历时的审视,其文艺美学体系是一个纵横交错、质量双向、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系统。第三章分析了王世德的文艺美学主张,即以审美活动为基础,以“审美特质/特性”、“审美规律”为核心范畴,认为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下属部门,是文艺学的分支部门、从属于文艺理论。第四章分析了杜书瀛的文艺美学系统,即以审美活动为基点,以审美——作品——接受为线索,考察和揭示文艺的审美性质和审美规律。第五章概述了部分学者对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质疑,比如王德胜认为,在美学、文艺学两个参照系中定位文艺美学的尝试值得商榷;因此不妨模糊“学科”企图,深化“问题”研究。诸多其他学者亦提出若干问题以期文艺美学关注。第六章综合整理了本时期文艺美学学科的部分其他理论成果,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对于文艺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文艺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问题,认为文艺美学改变了文艺学长期以来的对文艺与审美的关系的漠视,转移了美学中对美的本质的讨论的思辨演绎,把美学研究拉回了艺术审美的现实根基,是对西方现代美学的“艺术哲学化”发展趋向的认同,也是向我国古代美学研究对文艺的具体审美感悟的回归,更是从艺术美的向度来思考和张扬人性之美、通过对文艺审美的特性的研究,对人类的命运与前途所给予的关怀。 本文按照马克思主义一切研究都应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的基本观点,采取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即不从抽象的“文艺美学”这个概念出发,而是考察具体研究成果与研究历程,力图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与论相结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杜书瀛;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J];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
2 胡经之;文艺美学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3 陶水平;朱媛;;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学科演进[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4 齐大卫;;文艺美学三题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5 周来祥;;文艺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J];东岳论丛;1984年04期
6 胡经之;发展文艺美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陈伟;文艺学的新开拓——胡经之的文艺美学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李金梅;;文艺美学“存在”之思[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7期
9 王一川;;今日文艺美学的限度与开放[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10 钱中文;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J];文史哲;2001年04期
11 张劲松;“文艺美学”何以可能[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2 胡经之;;美学伴我悟人生[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2期
13 赵奎英;论文艺美学的规范化与开放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4 宋生贵;;文艺美学的当代际遇[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5 宋巧娜;;文艺美学学科特点及其走向[J];魅力中国;2009年07期
16 赵宪章;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问题臆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7 刘晟;文艺美学研究对象发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8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胡经之的文艺美学研究论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9 仲崇宾;翟乃海;;文艺美学研究30年[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0 王德胜;肖寒;;文艺美学:理论建设及其当代问题[J];文艺争鸣;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下)——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2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中)——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3 柯汉琳;;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罗中起;;艺术与审美之辩:关于文艺美学的反思(摘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德胜;;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孟繁华;;终结与开始——《共和国文学50年·结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7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8 荀春荣;;第十二讲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坚持文学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9 童庆炳;;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志忠;;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赵歌;竞技跳水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頔;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科发展史实研究(1971-2000)[D];山东大学;2008年
2 苏洁;“音乐美学”的学科观念辨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陈玲;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思绮;西汉神仙观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程丹;走向文化产业的文学艺术及其发展态势[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张妍;汉代形神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秀玉;网络视觉艺术的美学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璇 通讯员 曾培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鸿篇巨制[N];深圳特区报;2006年
2 陈永仁;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进行初评[N];湘潭日报;2008年
3 陈伟华;开拓进取百花艳[N];台州日报;2007年
4 杨晓丽;我省首家乡镇文联成立[N];湖南日报;2007年
5 ;用文学的力量弘扬民族团结精神[N];文艺报;2010年
6 厉敏;舟山诗人厉志留在宁波的文学足迹[N];舟山日报;2011年
7 记者 戚高亮;推动文化发展 共享繁荣成果[N];大庆日报;2007年
8 记者 徐冠一 董博;出精品 出人才 出效益[N];吉林日报;2008年
9 王文革;文学理想:审美视野的突破[N];文艺报;2011年
10 李春喜;河南首家工商文联成立[N];中国工商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