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纸干血片中AFP及游离β-hCG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唐氏综合征产前复查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滤纸干血片中AFP及游离β-hCG含量的方法,探讨该方法用于DS的产前筛查的可行性。
方法:首先建立妊娠中期滤纸干血片法检测血液中AFP及游离β-hCG含量的实验方法:通过对血片中血清含量的计算来决定所用血片的大小;通过对血片的不同洗脱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滤纸片和红细胞对抗原抗体的结合的影响、滤纸片和红细胞对示踪液的影响等的研究,摸索出滤纸干血片中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DELFIA)检测AFP及游离β-hCG的最佳实验操作流程,并对建立的新方法进行不精密度、不准确度、稳定性等性能评估,得出实验方法可行性的结论。首先对血片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即检测不同温度(4℃和-20℃),不同保存时间(3个月和当天)等条件下滤纸干血片中AFP及游离β-hCG含量,并与相应条件下检测的血清中AFP及游离β-hCG含量进行对比,血片中分析物的浓度与血清中分析物浓度相关作为滤纸干血片法可用于产前筛查的依据之一。随后用新建立的实验方法检测1320例孕中期不同孕周(15~20周)孕妇滤纸干血片中AFP及游离β-hCG含量,分别统计出各孕周的中位数值,由此计算出每例孕妇血液中AFP及游离β-hCG的中倍数值(MoM值),结合孕妇自身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通过专用筛查软件对胎儿进行DS发病风险的估计,以血清筛查得出的DS发病高风险率(72/1320)作为确定滤纸干血片方法筛查阳性切值的依据,得出血片法筛查阳性的切值,并与相应的血清标本进行对比研究。以血清法作为DS筛查的金标准,滤纸干血片法与之进行比较,计算滤纸干血片法筛查的特异性、敏感性、Youden指数和准确度。
结果:建立了滤纸干血片中AFP及游离β-hCG的检测方法,检测AFP水平的批内不精密度及天间不精密度分别为4.1%和5.2%,回收率为95.1%。滤纸干血片法检测游离β-hCG水平的批内及天间不精密度分别为5.0%和5.8%,回收率为97.6%。滤纸干血片在4℃和-20℃条件下保存一个月与采集血液的当天比较,血片中标记物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FP及游离β-hCG含量在血片与血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99。1320例孕妇经滤纸干血片法进行的胎儿DS筛查结果与血清法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以血清法作为唐氏筛查的金标准,对滤纸干血片法应用于DS产前筛查进行评价,其敏感度94.5%,特异度99.7%,Youden指数94.2%,准确度99.4%。
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一种滤纸干血片中AFP及游离β-hCG含量的检测方法,AFP及游离β-hCG含量在滤纸干血片中稳定性好,检测准确度、精密度均较高。用于DS产前筛查的结果与血清法筛查结果相比符合性好,可以用于妊娠中期DS的产前筛查。
|
|
|
|
1 |
傅淑艳
,赵慧敏;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AFP增高8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02年11期 |
2 |
朱卫,刘圣,徐岷田,张廷录;1993年~2001年赣榆县AFP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2年04期 |
3 |
黄崇芳,陈曾燕;卵巢内胚窦瘤的治疗和预后[J];实用癌症杂志;1989年02期 |
4 |
周福康,李伟道;“AFP≥400μg/L持续4周以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值得商榷[J];四川肿瘤防治;2000年01期 |
5 |
钟薇,田夫,黄强;螺旋CT、超声及AFP检查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6 |
毛振民,吕保新,肖运河,王忠英;永州市1997~2000年AFP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年01期 |
7 |
赵月萍!230061,沈永刚!230061,陈晓琴!230061,刘丹青!230061,唐继海!230061;安徽省1989~2000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监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
8 |
谭黎明,袁利群;血清AFU测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探讨[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
9 |
吴燕
,刘耳
,王金兵
,孙燕
,张宝初;血清AFP阳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J];交通医学;2002年04期 |
10 |
陈美光,谢秋莲,徐瑾,李明寅,张保华,杨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11 |
孙高斌,刘民生,陆文煜;监测AFP变化在原发性肝癌冷冻治疗中的价值初探[J];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
12 |
胥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HA、AFP联合检测临床意义探讨[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3 |
王瑾瑜,曹金凤,房桂青;HBV感染者早期检测AFP的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
14 |
牛青霞,张玲,崔亚玲,刘蕴珍,靖志安;血清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Ⅰ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6年02期 |
15 |
陆东东;血清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Ⅰ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年12期 |
16 |
徐军,罗南萍,孙文杰,杨道理;IGF-Ⅱ和TGF-α变化对肝癌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9年04期 |
17 |
林金容,郑琼珍,周兰,王晓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及AFP的关系探讨(附140例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9年01期 |
18 |
邓宝茹,王琦;肝癌患者血清AFU活性与AFP含量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年03期 |
19 |
郁金红,王念跃;AFP、AFU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
20 |
覃志英,顾瑞明,罗湘蜀,方刚,罗家聪,邓祖春,何惠,童文彬,秦明辉,张素琼,刘兆炜,何吉兰,孙莉;四川省1996年AFP病例监测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