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红花酸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孟令东  
【摘要】: 研究背景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病人致病率和死亡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病的机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血糖可通过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途径、多元醇途径、蛋白激酶C激活途径、己糖胺途径和氧化应激等多种机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全,其损伤的机理并不十分清楚,其中高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是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 细胞凋亡(apoptosis),亦称为程序化的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的死亡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多个方面。目前认为,细胞凋亡在器官发育、伤口愈合、免疫反应等过程中调控细胞增殖与更新间的平衡,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高胰岛素血症、AGEs、血管紧张-Ⅱ、氧化的LDL、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研究证实,高糖诱导活性氧的产生,而活性氧进一步能引起细胞功能失调,甚至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在高糖对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防治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在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证明,Akt的激活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Akt,又称PK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主要通过PI-3K激活。Akt的Ser-473和Thr-308位点被磷酸化后,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PI-3K在多种死亡信号诱导的细胞死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预防作用。Akt能引起抗凋亡基因家族bcl-2的表达,激活内皮源性的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从而产生NO防止超氧阴离子产生歧化产物。因此,PI-3K/Akt/NO信号通路在防止RO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信号通路是本研究的焦点之一。 NF-κB是多种信号通路的交汇点,NF-κB的激活能控制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存活和凋亡过程中的多个基因的转录。最近的研究证明,NF-κB的激活能下调促凋亡的JNK信号途径,进而预防多种细胞类型的凋亡。但是,对于内皮细胞而言,NF-κB的激活能促进凋亡,ROS依赖的NF-κB的激活在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NF-κB途径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西红花酸是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之一(近年从栀子中也成功提取出相同的有效结构),有多不饱和共轭烯酸结构,属于类胡萝卜素类。研究表明西红花酸具有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心肌保护、肝脏保护以及精神神经疾病的保护治疗作用。西红花酸对糖尿病亦具有有益的保护作用。但是,西红花酸是否能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建立高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模型,从生化指标、形态学、蛋白表达等多方面比较系统地观察了西红花酸对高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西红花酸在临床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高糖体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西红花酸对其抑制作用的观察 目的 观察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西红花酸对其抑制作用。 方法 取健康、足月新生儿产后的新鲜脐带,原代培养、传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并根据细胞的形态、生长习性以及Ⅷ因子抗原等鉴定。选生长良好的HUVECs第3-5代用于试验。试验分为:①对照组(NG):含有终浓度5.5mM的葡萄糖,与内皮细胞共同培养24,36,48h。②高糖15组(HG15):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和含终浓度为15mmol/L的葡萄糖,与内皮细胞共同培养24,36,48h。②高糖组33(HG33):含有终浓度为33mM的葡萄糖,与内皮细胞共同培养24,36,48h。③高糖组+西红花酸组:不同终浓度的西红花酸(0.01,0.1,1.0μM;分别为HG+C1,HG+C2,HG+C3组):与内皮细胞预先培养18h,然后加入终浓度为33mM的葡萄糖刺激,继续共同培养24,36,48h。在不同的时间点收集细胞,观察西红花酸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分别采用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结合Hoechst 33258细胞DNA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改变;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特异性检测细胞溶解物中的核小体片段;应用ELISA法检测凋亡效应子caspase-3的活性。 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鉴定及细胞凋亡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时,呈单层铺路石样。通过Ⅷ因子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内皮细胞胞浆内见阳性的棕色颗粒。凋亡的内皮细胞Hoechst染色后,细胞核呈明显形态变化,可见染色质浓染,或呈碎块状致密浓染等特征性变化;在荧光显微镜下,凋亡的内皮细胞中染色质浓缩,核染色较明亮,成新月形或分叶状的蓝色核,细胞核可裂解为大小不一的碎片,可见凋亡小体。而正常细胞的胞核形态大小较为一致,正常细胞核发出均匀蓝色荧光,染色较弱。 结果 成功培养原代内皮细胞并传代,按照上述分组给予干预。结果显示,在高糖条件下,培养24h内,凋亡并不明显。36h后凋亡的内皮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细胞凋亡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发现,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在36h和48h显著增加(与0h和24h相比,p<0.01)。而且,在孵育48h的凋亡比36h时明显增加(p<0.01)。caspase-3的检测显示,高糖作用于HUVEC_s36和48h后,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与0h和24h相比,p<0.01),而且,48h时的活性显著高于36h(p<0.01),同时,凋亡随着高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西红花酸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都发现,HUVEC_s与西红花酸预先孵育18h,再与高糖共同培养,内皮细胞的凋亡数目明显减少。细胞凋亡试剂盒ELISA分析表明,高糖时间依赖性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而预先与西红花酸孵(0.1,1.0μM)育后内皮细胞的凋亡明显减轻。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Caspase-3的活性增加办可被西红花酸(0.1,1.0μM)所显著抑制。但是在西红花酸的低浓度(0.01μM)抑制作用不明显。 结论 1.高糖在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36h后能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而且,凋亡随着高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西红花酸剂量依赖性的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 第二部分西红花酸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花酸抑制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 以西红花酸(1.0μM)与HUVEC_s预先孵育18h,然后以高糖(33mM)诱导内皮细胞凋亡48h,以终浓度为5.5mM的葡萄糖为正常对照。分别检测培养上清液中MDA、SOD的活性并以DCFH-DA为探针检测细胞的ROS,以观察西红花酸的抗氧化作用;应用PI-3K抑制剂LY294002(10μM)、NOS抑制剂L-NAME(100μM)或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甲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10μM)与内皮细胞预先孵育,然后收集细胞,以分别研究西红花酸对PI-3K/Akt/eNOS和NF-κB/JNK/Caspase-3途径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Akt、p-eNOS、以及IκB、p-JNK蛋白含量变化,以EMSA法测定NF-κB的活性,观察西红花酸和高糖对PI-3K/Akt/eNOS通路、NF-κB途径的影响,而且观察外源性NO(sodium nitroprusside,SNP,10μM)和内源性NO对NF-κB的活性,探讨西红花酸拮抗高糖诱发内皮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结果 本研究发现西红花酸能抑制高糖诱导HUVEC_s的凋亡,该作用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NOS抑制剂L-NAME(NG-nitro-arginine methyl ester)所减弱。西红花酸能增加Akt和eNOS的磷酸化,增加NO产量:NF-κB的抑制剂PDTC能明显抑制p-JNK的蛋白表达和Caspase-3的活性,而西红花酸能增加IκB的蛋白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NF-κB活性的升高,以及降低p-JNK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活性;外源性和内源性NO均可抑制NF-κB的活性。 结论 1.高糖能通过对NF-κB/JNK/Caspase-3途径的活化和对Akt/e-NOS/NO的抑制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2.西红花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3.西红花酸一方面通过抑制高糖激活的NF-κB/JNK/Gaspase-3途径,另一方面,增加Akt和eNOS的磷酸化,通过Akt/eNOS/NO途径,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而且,西红花酸通过PI-3K/Akt/eNOS途径对NF-kB的活性有反馈抑制。 4.西红花酸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为西红花酸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菊明;糖尿病时红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血管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3年01期
2 汪建,汪秀明,卢泳才,钟慧干,郭兆贵;IL—2诱导的内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8年06期
3 何红兵,仲剑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长期传代培养[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4 杨向红,陈铁镇;超氧化物歧化酶对人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5 洪一菁,唐锡尔,刘美云,胡耀仁;90例病毒性肝炎患儿血清透明质酸测定临床意义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3年03期
6 马吉献,张廷钺,于纯智;用茜素红—锥蓝联合染色法对兔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评价[J];眼科研究;1993年01期
7 洪伟,陈铁镇;硒对培养人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8 刘慧敏;透明质酸的生理功能及血中动态[J];日本医学介绍;1993年10期
9 杨水祥;基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年06期
10 万有;活性氧对血管运动的调节及机理[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4年04期
11 袁永辉,车东媛;猪肺动脉壁细胞培养方法在肺血管构形重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12 李东红;妊高征血管皮内系统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5年03期
13 欧和生,彭建平,杨和平,杨永宗;L-精氨酸和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合成t-PA和PAI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6年04期
14 邢伟,刘素媛,孙黎光,许秀珍,陈日新,王跃忠,张亚佳,董玉兰;ECGF生物活性与肝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5 ;128 高浓度葡萄糖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白蛋白通透性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6年04期
16 林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分子基础[J];临床军医杂志;1996年04期
17 黄勋,王玲,丁肇华,陈槐卿;戊二醛、钙离子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6年01期
18 李建明;休克、多器官衰竭中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相互作用的共同通路[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年01期
19 江国伟,孙继虎,王克强,于彦铮,郦鸣阳;应力培养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J];解剖学杂志;1997年03期
20 张贵生,王卫东;一氧化氮与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红亮;吕海涛;孙凌;张建敏;严文华;朱伯会;曹磊;周万平;丁粤粤;;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2 马向红;黄体钢;杨万松;周丽娟;;四氢生物喋呤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冷晔;丁祖泉;高艳琴;;剪切力对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小肠黏膜下基质复合培养物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宋明宝;于学军;朱光旭;;钙离子跨缝隙连接在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间传递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武晓静;黄岚;赵刚;;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林云锋;田卫东;陈希哲;闫征斌;乔鞠;李志勇;刘磊;郑晓辉;汤炜;;大鼠脂肪源性内皮细胞成脂潜能的研究[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7 马刚;林晓曦;金云波;李伟;王维;胡晓洁;许志成;杨川;;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易龙;陈春烨;金鑫;于斌;舒芙蓉;麋漫天;;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单志新;林秋雄;杨敏;邓春玉;朱杰宁;麦丽萍;符永恒;林曙光;余细勇;;血管紧张素Ⅱ通过AP-1调控内皮细胞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启兵;刘璐璐;黄继云;颜森泉;韩峰;楼宜嘉;;S-亚硝酰谷胱甘肽经由活性氧-线粒体通路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东;西红花酸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寒;开放MitK_(ATP)通道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3 贾素洁;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与内皮细胞通讯功能障碍及(口山)酮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毅民;内皮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杜欢;基于络脉理论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脑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邢邯英;血红素加氧酶-1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房凯;高表达Caveolin-1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信号传递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付嘉;重组人β2糖蛋白1及其第一结构域对抗磷脂抗体综合症患者血清诱导内皮细胞活化的影响及作为耐受原的初步探讨[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杨敏;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伍尚敏;YH-16、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对血管瘤内皮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鹏;VEGF及其受体FLK-1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UPR过程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2 邰海服;单纯肥胖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与血脂关系及丹皮酚的保护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3 杨小芳;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朱红梅;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正常内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特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5 李健;镁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6 胡学峰;生物陶瓷人工骨血管化的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聂志华;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NF-κB的激活和血脂康干预的影响[D];江西医学院;2005年
8 刘漪沦;K562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内皮细胞氧化还原态的影响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雪青;三氧化二砷对内皮细胞增殖和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高卉;Ghrelin对缺氧/复氧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福;西京医院振荡法支架种植内皮细胞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中药抗血栓机理及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医学研究取得佳绩[N];科技日报;2000年
3 赵军;耳毒性药物对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4 吴一福;PTFE血管材料可携载VEGF基因转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杨茜;美学者发现抗癌药新生物指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衣晓峰 李媛媛;化疗可以有另一种方式[N];健康报;2006年
7 纪英超;Tumsatatin使肿瘤细胞粮尽援绝[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杨春;伤口暴露好还是湿敷好[N];大众卫生报;2001年
9 衣晓峰 李媛媛;晚期肺癌化疗有了低剂量给药方式[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衣晓峰 靳万庆 本报记者  □ 李媛媛 本报通讯员 ;晚期肺癌低剂量化疗给药方式优点多[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