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政党执政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张垚  
【摘要】: 政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政党变革史。任何政党的变革都是由客观环境变化和主观变革意识觉醒两个要素共同促成的。从资源科学的角度看,政党变革的过程是政党对能够为其实现政治目标提供有效支持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进行不间断地开发利用的过程,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就构成了政党的执政资源。政党组织的基本目标是掌握政权,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资源利用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党的执政能力。面对剧烈变化的时代,政党如何做到最有效地开发利用执政资源,以此赢得长期执政?这是本项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文是关于政党执政资源问题的初步研究。政党执政资源问题研究包含在政党执政理论研究之中,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政党执政规律、提升政党执政能力、服务于政党的执政实践。本研究借鉴资源科学、组织学和政治学的分析视角,运用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和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政党执政资源问题做了综合性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之后的三章内容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政党执政资源的基本理论及开发利用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第四章内容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利用展开个案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全文着力论证和阐述了如下重要观点: 1、政党执政资源是指能够为政党实现政治目标提供有效支持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换言之,政党政治过程中政党可以利用的各种要素,即政党执政资源。政党执政资源的主体是政党组织,获取执政合法性是政党对执政资源开发利用的终极目的,之于执政党,能否善于开发利用执政资源,直接关系到其执政基础是否坚实,执政地位是否稳固,执政目标能否实现。 2、政党本身的组织资源、历史资源以及意识形态资源,是政党执政资源的主体部分,其在政党执政资源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能动性的作用。拥有执政地位的标识是政党对国家权力资源的掌控。权力资源作为政党价值实现的媒介,在政党执政资源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政党执政资源中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思想文化资源是以公民社会为载体的,其在政党执政资源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它既是政党自身资源和国家权力资源生成的土壤,也是政党组织资源和国家权力资源作用的对象。政党执政资源各内容重要并稀缺,攸关政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攸关政党政治的兴衰与成败,攸关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3、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使用,一方面是政党主体能量的释放,即政党自身的组织资源、意识形态资源以及历史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另一方面则是政党自身之外的各种资源,如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制度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政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政党自身运转和政党执政的需要,其价值意义在于通过各种加工型资源的制度化培育和开发进而产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合法性资源既是政党的手段性资源也是政党的目标性资源。它作为一种存量资源,是政党执政资源体系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其存储的规模以及再生产的能力对政党执政至关重要。 4、政党执政资源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按规律组成的整体,具有系统性。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政党执政资源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资源发挥的作用角度看,可将其分为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从资源“开发链”角度看,可将其分为加工型资源、工具型资源及其资源产品;从资源再生限制角度看,可将其分为存量资源和流量资源;从资源存在形态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等。在政党执政资源系统中,各种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珍贵程度是不同的;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关键资源或核心资源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会发生改变。政党执政资源是一个集政治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大概念。有效性和稀缺性的统一、绝对无限性和相对有限性的统一、阶级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多宜性与可塑性的统一、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是其主要特征。 5、政党的制度化程度与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成正相关。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执政资源中的加工型资源,既是政党自身制度化水平的基本标识,也是政党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工具。政党自身的制度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党执政资源输入、加工与输出的制度化程度,从而决定着政党执政资源整个系统的运行科学化水平。制度化程度高的政党能够借助于制度本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为政党执政资源开发节省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政党制度建设对于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6、政党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组织类别,它的发展变化是其与存在环境互动的结果。而这一互动过程恰恰是通过不同资源的相互转换而实现的。政党自身的变革,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也无论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都是政党适应客观而又改造客观的结果,是一种复杂的不同资源间的交换互动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政党自身的任何变革,首先是基于客观的迫切需求;而政党组织的目标、功能以及活动方式的不断调整,恰恰开启了政党环境塑造的过程。政党与环境的这种交互变量之关系,形成了政党为“生存”而适应环境——环境变化引起政党自身变革——政党自身变革带来环境进一步优化这样一个完整的政治生态链条。对于政党执政资源系统而言,每一项环境变化就是政党自身变革的一次启动;而每一项新的政党执政资源产品的产出也都引导着客观环境朝着更加有利于政党的方向发展。期间,政党自身的变革同政党执政资源的建设是重合的,政党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获得执政地位或保持执政权力是同步的。 7、对国家权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切政党的目标指向和始终追求,但在执政条件下对权力资源的开发客观上有一个“度”的问题。权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越权”使用,不仅会挤压其他资源的生存空间,还会造成权力本身因为垄断而失去生机活力;不仅会造成权力主体因权力的不断扩张而不堪重负,还会造成其他资源主体因生态恶化而丧失应有权利意识。由以国家权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向以公众权利资源开发保护为主的转变,是实现政党执政资源开发利用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8、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政党,对具体政党执政资源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既取决于政党的性质与政党的经历,还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结构和运行模式。中国共产党在获取执政地位的起点与形式、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与重点,以及执政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与其他国家政党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它所拥有的执政资源以及其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方式和重点上有其特殊性。“建党在先”、“以党建国”的政党政治生成逻辑,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开发利用政党执政资源时具有了丰厚的历史基础及充分的合法性缘由:“党国同构、党政同构”的政治结构模式,使得中国共产党对权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内在的理论支撑和实现机制;庞大并牢固的组织网络,使得中国共产党既可以有效地整合政党组织资源,又可以独揽政党执政之权;“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在政党执政资源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统御”各方的作用;“权力本位”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中国共产党对权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需要“慎重”而行;经济资源在执政初期相对短缺的基本情况,使得中国共产党将经济资源的开发及其绩效看成是贏得执政合法性的第一要义;而中国共产党拥有的大储量的组织资源以及成熟的组织资源开发利用经验,更为其他国家政党所望洋兴叹。这些情况,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开发利用执政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对其驾驭如此的执政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使其实现执政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化、生态化这一目标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9、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既会形成不同的政党执政资源,也会聚焦对政党执政资源关注的重点;而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既会造成某些政党执政资源的“不合时宜”,还会促使新的政党执政资源的生成发展。同时,政党执政资源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对其观察思考的理论与开发利用的工具也会不同。对此,能否从规律层面加以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既与政党建设能力有关,还与政党管理能力有关,更与政党执政能力有关。总之,政党执政资源建设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当前到长远、从战略到策略,多层次、全方位地构了成对政党综合能力的检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借鉴各国经验,加强执政能力——王家瑞部长谈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2005年01期
2 季明;吸收借鉴其它执政党的有益经验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对执政理论研究方法的三点思考[J];红旗文稿;2005年20期
4 王守光;;论网络环境下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5 廖继红;;简论党政分开与政治文明[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邓永昌;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执政难度之比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7 谢丽辉;;英国政党的执政经验及启示[J];黑河学刊;2007年01期
8 姜跃;;国外政党执政面临的几个共同问题及其应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9 林尚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政治学思考[J];理论参考;2002年08期
10 居继清,汤小华;江泽民的政党执政理论体系之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11 牛文军;;依法执政:政党控权之宪政言说[J];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12 石作斌;田芝健;;略论共产党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契合[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3 郭瑞;;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14期
14 许明;居安思危:探索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J];理论与当代;2005年01期
15 许耀桐;论政党执政文明与党政分开[J];炎黄春秋;2005年05期
16 蒋世琳;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若干思考[J];理论学刊;2002年01期
17 陈致远;;《政党执政纲鉴》评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8 赵素芬;;政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探索——《政党执政纲鉴》评介[J];理论前沿;2006年15期
19 金边;时代呼唤之三 它山之石:外国政党执政的启示[J];学习导报;2004年09期
20 张峰;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有泰;;从政党执政规律论我国坚持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有泰;黄山;;英明领导兴中华 科学执政为人民——纪念中国共产党执政60周年[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汪永成;宋涛;黄卫平;;国外主流政党民主执政的基本经验及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映宇;;冷战后布莱尔工党执政规律及其启示之研究[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艳琼;;邓小平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母天学;;从“应对执政考验”到“探索执政规律”——从领导活动要素视角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田锡文;;执政的可持续性研究[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9 杨彧;;论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胜香;;借鉴外国政党的执政经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A];青海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美玲;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葛海彦;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杨绍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林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任连祥;从革命党到执政党[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立梅;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特点和完善[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朱国立;新形势下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振岗;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于延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彬;论科学技术与政党执政的互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李乾宝;宪政价值逻辑下的依法执政[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玥;从“革命党”到“执政党”[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伶俐;政治成本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彦君;新时期党健全中国特色的执政体制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康利超;试论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的执政体制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王磊;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魏巍;新时期党的执政体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韩慧;论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胡瑞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法治化研究[D];三峡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长江;从政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党的建设经验[N];珠海特区报;2011年
2 王君;观世界政党 探执政规律[N];人民日报;2004年
3 本报评论员;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N];湖南日报;2011年
4 张敏;多视角研究欧洲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王灿斌;改善民生夯实执政基础[N];中山日报;2008年
6 戴焰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N];河南日报;2004年
7 倪德刚;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王诚宏;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经验启迪[N];黑龙江日报;2006年
9 辛士红;永远保持“那么一股劲”[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姜跃;外国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调整[N];学习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