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基多聚(准)轮烷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
多聚轮烷是由一个或多个环状分子(作“转子”)和一条或多条线形聚合物分子(作“轴”)通过非共价键组装成的超分子体系。当线状聚合物分子两端用大基团封闭时称为轮烷;而没有对线性聚合物分子进行封端处理的称为准轮烷。环糊精是多聚(准)轮烷重要的主体化合物之一,环糊精(CD)与大分子间的组装以其选择性、可调控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别尝试通过直接聚合、大分子单体包合物聚合等方法制备环糊精(准)轮烷,分别研究了环糊精对极性不同的两种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自由基聚合的影响,环糊精与甲基丙烯酸多苯乙烯烷基酚乙氧基酯(SEM-25)多聚准轮烷的制备、梳状环糊精多聚轮烷的制备以及环糊精与碳硅烷树枝状化合物包合物制备等内容,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1H-NMR或~(13)C-NMR)、热分析(DSC或TGA)、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SC)和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HSEM)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研究了在α-、β-、γ-CD存在下,BMA,MMA自由基聚合直接制备环糊精(准)轮烷的方法。研究表明无论采用油溶性、水溶性还是氧化还原体系都不能制备得到主链型环糊精多聚(准)轮烷。
2、考查了不同种类、不同用量的环糊精对BMA、MMA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速度、乳胶粒度分布等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1)环糊精对BMA、MMA的无皂乳液聚合反应具有促进作用。环糊精的存在,特别是当环糊精浓度达到临界浓度以上时可以有效提高聚合反应的速度和单体转化率,乳胶粒粒径变大,分布变窄。
(2)α-、β-、γ-CD对疏水单体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不同,对BMA聚合转化率和反应速度的影响顺序为α-CDβ-CDγ-CD;对MMA聚合转化率的影响顺序为α-CDβ-CDγ-CD。
(3)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了聚合物中CD含量方法,本实验条件下,单个环糊精所对应的聚合物链节数至少为77。
3、提出在环糊精存在下MMA和BMA无皂乳液聚合遵循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的均相成核机理,较好地解释了不同极性、不同水溶性的两种单体BMA、MMA在环糊精水溶液中无皂聚合反应行为。环糊精存在下BMA无皂乳液聚合遵循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的均相成核机理;环糊精对MMA的影响较为复杂,浓度较低时,反应遵循均相成核机理,当CD浓度提高时,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的均相成核对反应的影响随之增加。
4、采用两种方法分离并纯化了一端为双键,另一端为多苯基大基团的大分子单体SEM-25。
5、研究了SEM-25与α-、β-、γ-CD之间的包合作用,制备得到环糊精准轮烷(AS),并采用FT-IR、XRD、DSC、UV-VSC、~1H-NMR等方法对准轮烷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准轮烷的结构为“隧道”型。制备多聚准轮烷AS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SEM-25/α-CD不同摩尔比不影响AS的结晶完善度。另外,SEM-25与β-CD不能形成包合物,而与γ-CD可以形成非晶包合物(YS)。
6、探索由多聚准轮烷AS制备多聚轮烷的方法。分别采用水溶性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KPS)、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以及(NH_4)_2S_2O_8-NaHSO_3氧化还原体系引发AS的均聚及与BMA共聚,结果表明位阻较大的AS通过均聚反应制备难以得到梳状多聚轮烷;采用KPS引发AS与BMA共聚也没有得到多聚轮烷;采用NH_4)_2S_2O_8-NaHSO_3氧化还原体系可以引发AS与MMA的共聚反应,得到棒状的环糊精基多聚轮烷。
7、研究了α-,β-,γ-CD与多代溴苯为核的硅碳烷树枝状化合物G0(PhBr)-G3(PhBr)和多代氟苯为核的硅碳烷树枝状化合物G0(5F)-G3(5F)八种树枝状化合物之间的包合作用。研究表明这三种环糊精均可以和0代的树枝状化合物形成包合物,每一个树枝状化合物分子被两个环糊精包合。随着代数的增加,包合作用越来越困难;环糊精与第1代树枝状化合物在包合过程中发生乳化;与2代以上的树枝状化合物不能发生包合作用。
|
|
|
|
1 |
周叶红;王秀萍;双少敏;;β-胡萝卜素包合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房;2007年34期 |
2 |
卢昌盛,张越,孟庆金,朱慧珍;环糊精与聚合物的包合作用[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
3 |
李香;林秀丽;;环糊精包合物表征手段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年07期 |
4 |
韩彬彬;裴会娜;孙海松;宁劝奎;任勇;;龙血竭-环糊精包合作用研究及其片剂的研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18期 |
5 |
王春梅;;环糊精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J];丝绸;2005年12期 |
6 |
林雄;褚克丹;;醒鼻凝胶剂中丹皮酚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7 |
常海波;张予东;周慧;;α-环糊精与聚己二酸乙二醇酯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8 |
杨郁,张国梅,双少敏,董振明,潘景浩;环糊精包合作用及其分子识别功能的研究进展[J];光谱实验室;2003年02期 |
9 |
侯芳洁;宋军娜;;环糊精包合技术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1年02期 |
10 |
武俊杰,宋铁珊,陈志慧,刘力;环糊精包合技术研究进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1 |
金小江,周建平;环糊精包合特性及包合常数的测定和预测[J];药学进展;2005年11期 |
12 |
陈秋实;;环糊精及其应用[J];化工时刊;2007年08期 |
13 |
刘玉海;孙涛;王一波;;β-环糊精紫杉醇包合物超分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贵州科学;2009年04期 |
14 |
王元有;张杰;丁邦东;;1,3-双(2-苯并咪唑基)苯的合成及其与环糊精作用[J];广东化工;2010年03期 |
15 |
张雪飞;;环糊精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6 |
关瑞芳;张志国;朱晓丽;冯圣玉;孔祥正;;环糊精与SEM-25多聚准轮烷的制备及表征[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3期 |
17 |
徐鹏;宋乐新;;丁香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中残存态环糊精的热分解动力学(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
18 |
董玉荣;王建荣;赵振伟;关瑞芳;;侧链含有环糊精的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1年03期 |
19 |
张来新;杨琼;;环糊精在医药学应用研究中的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1年05期 |
20 |
李丽杰;王洪光;;环糊精包合技术对伊曲康唑的增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