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油品深度脱硫的方法研究

张高飞  
【摘要】: 油品消耗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SO_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前驱物之一。因此,各国对油品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来控制硫含量,油品脱硫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油品脱硫方法主要分为加氢脱硫(HDS)和非加氢脱硫(NHDS)两大类。加氢脱硫技术比较成熟,在工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需要消耗大量的氢气,而且难以达到深度脱硫的效果。非加氢脱硫不需要氢源,而且能够满足深度脱硫的要求,因此成了各国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而近几十年来研究最多的非加氢脱硫法是氧化脱硫(ODS)技术。氧化脱硫是在常压、100℃以下利用氧化剂将有机硫化物转化成极性较强的物质,再通过萃取或吸附将其分离脱除。氧化脱硫一般都需要催化剂,因此,选择优良的催化剂对脱硫效果至关重要。将环境友好型杂多化合物(heteropoly compounds,简写为HPCs)应用于油品的催化氧化脱硫,显示了很好的研究开发前景。 本论文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与优化,制备并考察了杂多化合物及其负载型的催化剂对油品中两种比较难脱除的硫化物-噻吩(TH)和二苯并噻吩(DBT)的脱除效果,从而选择出合适的氧化脱硫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反应机理。主要内容分为: 第一部分,考察了杂多酸及其盐的催化氧化脱除噻吩的效果,结果表明:H_3PMo_6W_6O_(40)为最佳的杂多酸催化剂,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氧硫比为15,硫含量为500ppm,反应210min,此时,噻吩的转化率为94.3%;当选择容易回收的杂多酸铯盐为催化剂时,Cs_(2.5)H_(0.5)PMo_(12)O_(40)具有最高的噻吩转化率,其工艺条件为:当硫含量为800ppm时,反应温度为65℃,氧硫比为20,最佳反应时间为40min,此时,噻吩的转化率为73.8%。 第二部分,考察了杂多酸、负载杂多酸盐的催化氧化脱除二苯并噻吩的效果,结果表明:H_3PMo_6W_6O_(40)为最佳的杂多酸催化剂,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模拟油品质量的1%,反应温度为60℃,氧硫比为15,硫含量为500ppm,反应90min,此时,DBT的转化率为100%;当选择容易回收的Cs_(2.5)H_(0.5)PW_(12)O_(40)/CNT为催化剂时,达到最高的DBT转化率时其工艺条件为:当硫含量为500ppm时,反应温度为60℃,氧硫比为20,Cs_(2.5)H_(0.5)PW_(12)O_(40)/CNT中Cs_(2.5)H_(0.5)PW_(12)O_(40)的量为模拟油品质量的0.5%,DBT的转化率为86.4%;当以10%H_3PMo_(12)O_(40)-NaY为杂多酸催化剂,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模拟油品质量的1%,反应温度为60℃,氧硫比为20,硫含量为500ppm,反应180min,此时,DBT的转化率为84.1%; (3)对模拟油品中硫化物的氧化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噻吩的氧化产物大部分为SO_4~(2-),并产生微量的苯乙烯生成;DBT的氧化产物为相应的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柳艳修;张娇静;李海燕;宋华;王宝辉;于克利;;杂多酸在油品氧化脱硫中的应用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08期
2 朱文帅;徐丹;巢艳红;李华明;张铭;蒋伟;;离子液体萃取耦合过氧钒配合物催化氧化燃油脱硫[J];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3 宋华;冯化林;孙兴龙;;油品氧化脱硫技术中氧化剂的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08期
4 赵春艳;马荣华;;二茂铁钒取代杂多化合物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的研究[J];化学试剂;2011年08期
5 贾娟;王佳恒;;炼油过程中的脱硫技术讨论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6 高丽华;王轶博;柏丽杰;;ⅡB族元素取代的钨硼杂多酸盐的合成、光谱及光催化性能[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8期
7 李杰;;杂多化合物K_5CoW_(12)O_(40)·20H_2O合成条件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张存;王洪娟;刘涛;刘晓勤;;模拟油品氧化脱硫及反应动力学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9 肖江平;李琪娜;王宁;张玉琴;张利玉;马亚丽;邱江华;王光辉;;Cr-Mo/SiO_2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贵贤;高云艳;张雪梅;宋维维;王广;王天锋;;新型钼钒磷酸盐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J];现代化工;2011年06期
11 宋华;王登;李国忠;柳艳修;;丝光沸石催化燃料油氧化深度脱硫及反应动力学[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年05期
12 宋华;冯化林;李国忠;江雪原;;V_2O_5催化氧化深度脱硫[J];化学工程;2011年06期
13 王云芳;刘伟;李青松;;成品柴油氧化萃取法脱硫脱氮工艺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7期
14 李贵贤;陈光;高云艳;马建军;张雪梅;;Dawson型磷钼钒过渡金属盐催化氧化苯制苯酚[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5 张艳维;杨爽;赵亮;王艳飞;;钛硅分子筛的合成与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03期
16 刘韦韦;吕涯;;Fenton试剂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11期
17 李贵贤;高云艳;张雪梅;宋维维;王广;王天烽;;叔丁基过氧化氢一步氧化乙苯合成苯乙酮[J];石油化工;2011年06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周丽芳;宾晓蓓;曹宏;;Dawson结构杂多化合物合成及其在柴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安莹;陆亮;李才猛;高国华;;杂多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氧化脱硫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肖雨;韩耀坤;夏楠;胡敏标;于伟;张子健;王维;;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杂多化合物-聚苯乙烯杂化嵌段共聚物及其自组装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左广玲;李怡;刘娜;郭洪臣;;TS-1/H_2O_2体系用于焦化苯的氧化脱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卓立宏;郭应臣;段玉芳;乔占平;;超分子化合物{[8-hydroxyquinolineH]_4~(4+)·[SiW_(12)O_(40)]~(4-)·2H_2O}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朱万春;刘庆波;王振旅;吉定豪;王国甲;;负载化杂多化合物催化剂上异丁烷的选择氧化[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魏晓彬;李春虎;侯影飞;冯丽娟;罗瑞生;;固体超强酸催化氧化汽油脱硫工艺条件的优化[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司晓娟;程时富;高国华;;金属改性Ti-MWW催化氧化脱除模拟油品中硫化物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9 焦艳清;王新龙;苏忠民;;一种新型的稀土有机—无机杂多化合物:K(H_3O)[Sm(pdca)(H_2O)_6]_4[P_2W_(18)O_(62)]·17H_2O的合成和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高立达;汤颖;王亚;薛青松;路勇;;CuZnAl水滑石衍生催化剂上燃料油空气氧氧化脱硫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薇;杂多化合物—分子筛杂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2 王亮;杂多酸微乳液催化氧化油品脱硫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邱江华;磷钼杂多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柴油深度脱硫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4 井淑波;杂多化合物的合成、性质研究及其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5 朱万春;异丁烷选择氧化为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催化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戴咏川;超声波作用下高硫柴油深度脱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于畅;炭基材料在燃油吸附一氧化脱硫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富民;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9 刘淑芝;高效脱硫体系及柴油深度氧化脱硫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10 王云;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脱除燃油中硫化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寒;基于多酸催化新材料的燃油深度脱硫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朱汉巍;钨基催化剂制备及其氧化脱硫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冯化林;氧化脱硫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王雪松;高性能氧化脱硫催化剂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佳奇;负载型杂多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1年
6 王虎林;杂原子Sb和Bi的夹层型杂多化合物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张高飞;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油品深度脱硫的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龚云;新型有机膦酸及杂多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亢世杰;磷钨酸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闻精精;超声空化场分布表征方法及其对氧化脱硫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伟;炼油硫醇尾气治理难题告破[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宋立新 张晓君;酞菁钴磺酸盐制备方法获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刘晓东;一电厂生物脱硫年创效千万[N];江苏经济报;2006年
4 彭展;巴陵石化科技成果“含金量”高[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彭展;巴陵石化内涵挖潜持续创新[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彭展;巴陵石化科技成果凸显“含金量”[N];现代物流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郑伟;多项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获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8年
8 关键;“十五”化工环保攻关的主要课题[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9 石克轩;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RSDS)鉴定[N];中国石化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