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感性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梁莹莹  
【摘要】: 产品设计发展到现在,功能合理或是单纯的外在美感已经不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感性和体验成为设计的新焦点。伴随着感性设计概念的提出和深入,何为感性设计、如何进行感性设计、感性设计的评价标准都在不断被讨论和研究。 感性设计最初是为了迎合逐渐产生的感性消费,基于商业考虑被动地进行相关设计;后来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到有计划有意识地用感性设计开拓市场。通过长期的摸索与较高的设计水平,日本与西方依靠各自的文化特征分别建立了自成体系的感性设计方法。比较完善、影响比较大的有欧美的“情感化”设计、日本的感性工学、韩国的趣味设计等等。 国内设计领域最早接的触感性设计是来自国外的设计实践。但是同时期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感性设计理论以及稍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情感设计理论并没有真正的引入国内,更不用说应用以及根据国情进一步发展。现今国内的感性设计主要还是处于被动地进行感性产品的开发,大部分都是依赖设计师本人搜集各种意象图片或造型概念,经由联想、隐喻等方法创造出的新奇的产品造型,或者是灵感闪现的直接结果,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可以遵循。研究和实现感性设计必然要接触设计方法,这正是国内感性设计理论领域较薄弱的环节。 本文研究的感性设计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如何定位感性,人们需要什么样感性的产品;如何将这种感性转译为产品设计要素。 感性工学是一种很好的将感性转译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方法。随着日本对感性设计研究的不断发展,从工学应用的层面扩展到从人的脑机能、知觉认知等方面研究使人产生直觉感受的生理机能。日本学界认为,感性这个词的内涵远超过affective和emotion,其不仅仅局限于感情,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审美直觉和创造性认知活动的本源,是认知活动的一个层面。情感重新被提到了认知科学的研究范畴——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没有情感的认知是不完全的认知。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造就了感性科学和认知科学不可分割的联姻。 以感性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紧密联系为依托,我们从认知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找感性定位的方法。并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将感性转译为设计要素,指导产品具体设计,结合产品设计的程序提出完整可行的感性设计的方法。 1、产品的感性定位——感性测量试验 2、产品的完形设计——格式塔心理学 3、产品的细节设计——语义差分法 4、产品的设计评价 将这种程序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和科研小组一起对按摩椅进行感性设计。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设计方法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进一步完善感性设计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飞;苏小莲;;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设计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32期
2 杨洋;邱斌;顾卫红;周宏伟;;逻辑分析仪触发设计及应用的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5期
3 梁锡三;国外柔性路面设计的现况和发展趋向[J];中外公路;1980年03期
4 陈德祺;;双销定位设计方法的探讨[J];现代制造工程;1983年07期
5 蔡湘庆;交流接触器双绕组式节能线圈的设计方法[J];低压电器;1985年01期
6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总目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1986年06期
7 张清海,步顺福;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9年04期
8 汪恒在;;考虑房屋刚度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地基设计方法[J];建筑技术;1992年01期
9 吕振华;冯振东;;汽车发动机曲轴阻尼式扭振吸振器设计方法探讨及应用[J];内燃机工程;1992年03期
10 周良墉;;直齿圆锥齿轮铣刀的计算设计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1992年04期
11 蔡仁良,岑红;特殊部件的设计与数值计算[J];压力容器;1993年06期
12 李国达;我厂开展设计工作现代化的体会[J];机械设计;1993年01期
13 陈冬生;;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J];现代机械;1993年02期
14 李爱文;;开关电源调节器输入滤波器的设计[J];电气自动化;1996年05期
15 吴石书;关根志;;VC~(++)5.0开发在线监测系统全自动执行的设计方法[J];电工技术;2000年03期
16 薛振煊;;基础梁底板的变宽高设计方法[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4期
17 梁勇,李素莹;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适宜性探讨[J];路基工程;2005年03期
18 李骏;T形梁钢模板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5年07期
19 蔡雪斌;谈谈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0 王常峰,朱东生,陈兴冲;基于位移的隔震桥梁非迭代设计方法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峰;李晓红;;绿色建筑的新型结构措施[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道堂;;新世纪中的计算机应用前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宋琪瑛;张志刚;刘矛;王成华;;变刚度垫层上单独基础工作机理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4 杨树明;史胜达;;独立光伏电源系统设计方法[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朱家诚;韩江洪;;个性化产品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崔平正;;管件试压抱、推管器液压驱动系统设计分析[A];液压与气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黎海文;白越;贾宏光;于震雷;吴一辉;宣明;;基于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高速机床主轴单元的设计[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寇蕾;刘树林;;基于本质安全的Buck DC/DC变换器的设计考虑[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和兴锁;林胜勇;张亚锋;;月球探测器返回轨道的设计与仿真[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曾红斌;;数据仓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工程化方法[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立峰;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修筑技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春沐;论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吴杜;感性设计过程中的映射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黄李骥;腹板开洞工形截面拱的稳定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胡仁茂;大空间建筑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王锐;橡胶隔振器动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彭艳周;钢渣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震亚;基于感性工学的装载机人机系统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周端;GALS系统互连及设计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韩静;对当代建筑策划方法论的研析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莹莹;感性设计方法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马黎明;产品设计中的趣味化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采莲;产品形态设计中的感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金雪;基于感性工学研究的器物抓握体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范跃飞;基于感性工学和神经网络的产品意象造型设计系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莎;基于感性工学的陶瓷产品形态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7 吴杜;面向感性设计的数据挖掘模型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8年
8 刘永强;我国办公室转换通风的设计及其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9 肖丽娜;平面被动槽型减摇水舱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薛小刚;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风;削簿十公分 每公里节约54万[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记者 李禾;新型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节能又节地[N];科技日报;2007年
3 邢晓临 高静;精料混合料配方的设计方法[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钢结构的火灾耐火性[N];建筑时报;2008年
5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任金东;乘客座椅坐姿舒适性评判方法及设计方法[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王雄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划的主客体设计方法(下)[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沈阳 王宝亮;无源电子分频器的设计方法[N];电子报;2003年
8 王立群;印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及制度设计方法[N];中国包装报;2006年
9 陈先勇;海纳百川建IP模块[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赫丽萍;BIM——精确协作的可靠伙伴[N];中华建筑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