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电光)-GaAs双调Q激光器性能参数优化的研究
【摘要】:
LD泵浦调Q激光器能产生具有高峰值功率、高重复率的窄脉冲,这种脉冲在信息存储、遥感探测、激光通讯、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应用中,脉冲能量、峰值功率、脉冲宽度对于双调Q激光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目前关于声光—GaAs双调Q激光峰值功率、脉冲宽度的最佳化和电光—GaAs双调Q激光的脉冲能量、峰值功率及脉冲宽度等输出特性的最佳化方面未见报道。
本论文运用Li等人建立的声光—GaAs双调Q激光器归—化速率方程模型对声光—GaAs双调Q激光峰值功率和脉冲宽度的输出特性做了最佳化研究,在实验中得到验证;然后对上述模型做了修改,运用此模型对电光—GaAs双调Q激光的脉冲能量、峰值功率和脉冲宽度的输出特性进行最佳化的研究,得出了其在输出特性最佳化条件下的关键性能参数,得出的最佳化参数对全固态调Q激光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对声光—GaAs双调Q激光峰值功率的输出特性做了最佳化研究,得到了双调Q激光器的峰值功率最大化时的最佳化性能参数与激活介质、饱和吸收体、声光开关、泵浦功率以及泵浦光与激光的模式大小的比值等参数的关系,并画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且将这些曲线与在双调Q激光器脉冲能量最佳化时所得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这些表达式和关系曲线,我们可以预测其脉冲特性并可用来设计最佳的双调Q激光器。最后测量了LD泵浦声光—GaAs饱和吸收体主被动双调Q Nd:YVO_4激光在一定泵浦功率下不同输出镜反射率、不同GaAs饱和吸收体小信号透过率的脉冲峰值功率,并对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最佳化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2)对声光—GaAs双调Q激光脉冲宽度的输出特性做了最佳化研究,得到了主被动双调Q激光器的脉冲宽度最小化时的最佳化性能参数与激活介质、饱和吸收体、声光开关、泵浦功率以及泵浦光与激光的模式大小的比值等参数的关系,并画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且将这些曲线与在对掺Cr~(4+)饱和吸收体被动调Q激光器的脉冲宽度最佳化时所得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这些表达式和关系曲线,我们可以预测其脉冲特性并可用来设计最佳的主被动双调Q激光器。
(3)对Li等人建立的声光—GaAs双调Q激光器归一化速率方程模型进行适当修改,然后运用该模型对电光—GaAs双调Q激光的脉冲能量、峰值功率和脉冲宽度等输出特性进行最佳化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电光—GaAs双调Q激光器的输出特性最佳化的性能参数与激活介质、饱和吸收体、电光开关、泵浦功率以及泵浦光与激光的模式大小的比值等参数的关系,并画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且将这些曲线与在声光—GaAs双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最佳化时所得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这些表达式和关系曲线,我们可以预测其脉冲特性并可用来设计最佳的双调Q激光器。
|
|
|
|
1 |
赵圣之;李桂秋;杨克建;安晶;;声光-GaAs双调Qc-Nd:GdVO_4/KTP激光特性[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2期 |
2 |
高利岩;王春兴;田文苗;刘士华;王广刚;刘杰;;LD泵浦双调Q Nd∶GdVO_4激光器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年03期 |
3 |
糜东林,郑健生,颜炳章,李国华,汪兆平,韩和相;静压下GaAs_(1-x)P_x:N(x≤0.88)中N等电子陷阱的束缚激子发光[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5期 |
4 |
张永刚,林瑜,陈慧英,潘慧珍;GaAs IMSM光电探测器及其与FET的单片集成研究[J];光子学报;1990年02期 |
5 |
赵明山;王若桢;林振金;;GaAs掺杂超晶格的PR谱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6 |
周洁,卢励吾,韩志勇,梁基本;分子束外延生长GaAs/Si异质结电学特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1991年11期 |
7 |
乔皓,张开明;碱金属在GaAs(110)表面上的吸附[J];物理学报;1991年11期 |
8 |
俞容文,郑健生,颜炳章;GaAs_(1-x)Px:N中氮浓度的光吸收法测量[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9 |
李国辉,姬成周,刘伊犁,罗晏,韩德俊;GaAs中的离子注入技术[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7年03期 |
10 |
陈怀林;牛军;常本康;;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9期 |
11 |
;GaAs-Ga_(1-x)AI_xAs双异质结激光器欧姆接触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4期 |
12 |
张志林,吴乐琦,黄玉奎,韩生,李玉琴,王庆荣;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p-Al_xGa_(1-x)As/p-GaAs/n-GaAs太阳电池的性能[J];发光学报;1982年01期 |
13 |
徐亚伯,董国胜,丁训民,杨曙,王迅;GaAs(100)表面(4×1)结构的UPS研究[J];物理学报;1983年10期 |
14 |
全宝富,杜国同,汤广平,苗盛,苗忠礼,邓希敏;Ga_(1-x)Al_xAs/GaAs双异质结激光器的液相外延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3年04期 |
15 |
蔡英时,伊景荣,牛万青;红外10.6微米双普克尔盒电光开关的研制和工作性能[J];中国激光;1985年08期 |
16 |
麦振洪,崔树范,王超英,吴兰生;AlGaAs/GaAs波导薄膜X射线双晶衍射研究[J];物理学报;1991年06期 |
17 |
杨向东,刘慎业,李朝光,郑志坚,唐道源;高灵敏GaAs探测器及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2年04期 |
18 |
张晓舟;GaAs激光空间传输调制的物理实现[J];应用光学;1994年03期 |
19 |
李平,王青圃,高达,张其弟;调Q激光器基于最大峰值功率的优化[J];光电子.激光;1999年01期 |
20 |
潘钟;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GaAs基Ga(In)NAs研制取得进展[J];高技术通讯;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