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改性换热表面污垢形成及凝结传热研究

程延海  
【摘要】: 换热普遍存在于生活及各种工业领域中,特别是各种热交换器中,这其中如何提高换热效率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除了与换热器的设计方式有关外,污垢及膜状凝结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换热效率。污垢的形成恶化了换热设备的性能,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大了能源消耗以及设备维护成本,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膜状凝结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汽水换热器中,对有效传热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两个问题是传热研究领域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污垢的形成,首先从研究污垢的种类与组成入手,对山东省各地的污垢展开大量调查研究,确定了污垢的主要组成是碳酸钙类污垢的基础研究点。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每个地区的碳酸钙类污垢都是由方解石和文石两大类组成的,不但不同地区的两类碳酸钙组成比例不一样,而且同一块污垢沿厚度方向的组成比例也是不一样的。对典型污垢附着界面的研究表明,污垢与换热面相连接的部分存在一过渡层,过渡层的形成难易及晶体结构决定了污垢附着的难易。一般而言,具有类似晶体结构及晶格参数的过渡层可以加快相似结构污垢的附着,相近的晶格之间更易于相互匹配,该过渡层表现为换热面被氧化或者腐蚀的产物。 在污垢的防护方面,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控制过渡界面形成来延长污垢诱导期形成的思路。具有良好耐蚀性的Ni-P镀层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能,例如耐蚀性、耐磨性、顺磁性、良好的硬度以及自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则主要研究了化学镀Ni-P镀层的另一潜在的应用,即抗垢性能与改善传热性能。首先针对以前Ni-P镀层成分近似但微观结构不同的报道,通过研究化学镀工艺对镀层组织性能的影响,解明了化学镀工艺参数在控制镀层成分及微观结构方面的影响规律。镀层的化学成分仅与主盐以及还原剂的浓度有关,而与络合剂浓度无关:保持主盐及还原剂浓度不变,改变络合剂浓度直接影响了镀层的微观形貌与镀速,并对镀层的晶体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络合剂数量的增加,镀层中纳米相的含量增加,在微观硬度上表现为硬度的增加。进一步地调整化学镀Ni-P镀层中P的含量,获得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镀层。重点研究了这类镀层中不同微观结构对镀层物性及抗垢性、传热性能影响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通过调整工艺参数,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可以获得结构形态分别为非晶、混合晶及纳米晶的镀层,其磷含量分别为12.7wt%、10.6wt%以及6.9wt%,对应的纳米晶含量分别为5%、17%以及92%。镀层的硬度随纳米相的增加而增大,对于几乎全部为纳米晶的镀层,最高硬度达到了大约800Hv,这是以前很多Ni-P镀层研究中必须使用热处理才能达到的硬度值,说明了纳米相的强化作用。进一步的热分析表明,纳米晶由于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它的存在可以提高镀层的热稳定性,使晶化温度移向较高的温度。进一步的表面接触角测试表明,这些镀层均不润湿水,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且不同结构形态镀层表面的表面自由能与镀层结构形态之间没有线性的对应关系。 (2)在对镀层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在200℃保温一小时进行热处理后,镀层没有明显的相变,仅有结构驰豫的变化,在硬度及摩擦系数上,与镀态下的镀层变化不大。而400℃保温一小时热处理后,镀层结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有试样都有明显的Ni_3P析出。在磨损机理上,镀态以及200℃保温一小时热处理时,镀层表现为纯粘着磨损。而400℃热处理时,镀层则以粘着磨损为主,同时出现了部分磨粒磨损,表现出更好的耐磨性。Ni-P镀层的强化机理为析出强化和固溶强化,这取决于镀层中P的含量以及热处理温度的不同。 (3)抗垢性能试验表明,与未经表面处理的碳钢、不锈钢以及铜换热表面相比,它们单位面积污垢沉积速度远高于经过镀层表面改性后污垢的沉积速度。而对于改性后的镀层换热表面而言,随着镀层中纳米相含量的增加,抗垢性能有减弱的趋势,非晶镀层表现出最佳的抗垢性能。对于镀层的耐蚀性能,电化学腐蚀实验表明,三种不同纳米相含量镀层的耐蚀性均优于普通碳素钢,随着镀层中纳米相含量的增加,耐蚀性能降低,非晶镀层的耐蚀性能最好。 结构形态对耐蚀性能的影响趋势与对抗垢性能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抗垢性能与耐蚀性能有内在的联系,易于被腐蚀的表面也容易通过“过渡层”的形成而易于污垢的附着。镀层中非晶相的形成比纳米相的形成更有利于改善抗垢性能以及耐蚀性能。在此研究基础上回归出的“起始阶段”污垢诱导期的积聚模型对于预测换热表面生垢的诱导期具有指导作用。 (4)镀层表面改性对促进高效传热方面的影响。通过搭建凝结传热试验台,调整蒸汽压力与冷却水流量匹配关系得到了稳定的珠状凝结。结果表明,这些低能表面的镀层具有明显促进珠状凝结的效果,在凝结过程中表现为珠膜共存状态,镀层对换热性能的改善与镀层中非晶相的含量相关,随着非晶相含量的增加,换热效率得到增强,这归咎于表面能的减小。与没有镀层的碳钢管相比,平均换热系数提高了(0.4-0.97)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外山 昭,中山敬夫;可逆式热交换器(环流式)的研究[J];深冷技术;1975年S1期
2 ;消息与文摘[J];电站辅机;1986年02期
3 刘中厚;;锅炉、热交换器运行状态的评价和结垢速率的测定[J];工业水处理;1987年05期
4 汤姆·埃利奥特;陆平;;利用太阳能的热水装置[J];节能与环保;1989年03期
5 苏云海;钛合金板翅式换热器的制造[J];热能动力工程;1990年02期
6 尹立富;;1800kVA硅铁合金电炉烟气净化效果简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1990年01期
7 周棣华;;切割内孔沟槽的工具[J];工具技术;1990年07期
8 田廷晨,寿荣中,何慧姗;叉流式热交换器动态特性的数值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9 宋专茂,刘贵臣;浅谈Hoval热交换器[J];给水排水;1996年02期
10 李朝祥;蓄热式热交换器换向时间的确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1 董志忠;;内燃机车热交换器传热强化的研究[J];内燃机车;2005年11期
12 宋军强;刘志新;;热交换器硫污垢的化学清洗[J];清洗世界;2007年02期
13 金杨林;;节能型双向集热卫浴间项目介绍[J];住宅产业;2007年11期
14 陈汉城;;BOPP生产线急冷热交换分析[J];塑料包装;2008年06期
15 刘晓波;廖达雄;张巧芸;;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热交换器概述[J];实验流体力学;2009年01期
16 吴平;;铁道行业标准《内燃机车用机油热交换器》介绍[J];铁道技术监督;2009年08期
17 袁霞;信天民;;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设备冷却水系统热交换器防泥沙淤积问题的解决[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03年01期
18 ;使用板式热交换器的全铝结构空分装置[J];深冷技术;1967年01期
19 毛晓园;;含氟聚合物浸渍石墨热交换器在上海碳素厂投入生产[J];工业建筑;1979年06期
20 李芝芳;;《能球》蓄热(冷)交换器的应用[J];暖通空调;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明俊;;一种基站机房空调节能方法的测算[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来福;孙蕙新;;静态混合器热交换器的设计初探[A];91'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与食品加工学术讨论会/包装和食品机械专业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1991年
3 顾福明;夏伦华;;换热器管子与复合管板的焊接工艺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4 陈俊华;;磷化热交换系统的维护和改造[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浙江省嵊县制冷热交换器厂[A];首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6 伍超群;况敏;赵利;;热交换器用铜管断裂原因分析[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7 李丽;;青岛吉福包装有限公司洁净空调设计[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降低空调热交换器生产烘焙工序能耗 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改善QC小组[A];2005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5年
9 ;智能机房散热节能系统[A];电子信息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专集[C];2009年
10 舒世安;陈红斌;;锅炉房内高位设置热交换器的方法确定[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上)[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延海;改性换热表面污垢形成及凝结传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黄钰期;基于场协同原理的车用冷却系统流动传热耦合分析与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俊国;基于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仲彬;换热表面污垢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5 魏建明;沥青、集料的表面自由能及水分在沥青中的扩散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方红霞;PDMS-MDI-PEG多嵌段共聚物涂层微相分离行为及其性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许承海;SAPMAC法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的模拟分析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杨斌武;水处理滤料的表面性质及其过滤除油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8年
9 叶粮;混联式冷凝器的可视化研究与传热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10 罗文华;自由能的分子动力学计算及其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卿;激光表面处理对降低材料表面能及强化凝结传热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2 李世清;蒸发冷却介质凝结传热特性测试平台的研制及相关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
3 左建国;水平环肋管外TFE的凝结传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李建宏;热交换器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5 侯学东;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龙一兵;发动机与液力缓速器热交换系统的传热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文艺;基于日光温室湿度模型的热交换除湿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李启良;气动—声学风洞热交换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邓时秋;热交换系统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凯峰;液力缓速器的热交换系统传热性能仿真与试验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钟川;武汉船机与荷兰公司“订婚”[N];中国水运报;2007年
2 贾书哲;空调节能清洗可提升能效10%[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新雄 本报实习记者 刘朝东;八菱腾飞 创新助力[N];广西日报;2006年
4 万晶;电缆铝材料替代铜将趋缓[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5 记者 黄苗荣;热交换器用铜及铜合金无缝高翅片管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张学敏 戚鹏雄;宏磊集团自主研发新产品35项[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7 潘斌;武汉船机迈上热交换器市场[N];中国船舶报;2007年
8 记者 尹宁静通讯员 潘晓东;先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N];泰州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康源;万和“铝代铜门”真相揭秘[N];中国企业报;2009年
10 高洁;一种节能降耗的酒店新设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