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高分子基有机及碳气凝胶的制备、结构和性质研究
【摘要】:
本论文主要探讨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天然高分子基有机气凝胶及碳气凝胶,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气凝胶的制备过程、微观结构的表征和制备条件的选择,研究了天然高分子基有机气凝胶及碳气凝胶的对一些常见的水污染物,例如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染料和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质。探讨了天然高分子基有机气凝胶及碳气凝胶的形成机理,丰富和发展了的有机气凝胶和碳气凝胶制备的理论和方法。
1.壳聚糖基气凝胶的制备和吸附性质研究
以天然高分子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壳聚糖为原料,分别以甲醛、乙二醛、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水凝胶,进一步通过溶剂交换和超临界CO_2干燥,首次成功合成了交联的高比表面积的壳聚糖基气凝胶。本研究选用自然界储量丰富,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价格低廉的壳聚糖为前驱体,首先将不同质量的壳聚糖溶解在1%(v/v)的醋酸溶液中,磁力搅拌10 h以上,使其最大限度完全溶解,过滤除去少量不溶物。然后配制不同浓度的甲醛,乙二醛,戊二醛水溶液,在剧烈搅拌下将交联剂溶液倒入壳聚糖溶液中,一直剧烈搅拌至胶体粘度变大,磁子搅拌不动,取出磁子。密封条件下凝胶老化24 h,然后用无水乙醇交换溶剂得到醇凝胶。将醇凝胶用超临界CO_2进行干燥,得到块状的气凝胶。壳聚糖/甲醛气凝胶的最大比表面积为845 m~2/g,相应的最可几孔径为9.28 nm;壳聚糖/乙二醛气凝胶的最大比表面积为707 m~2/g,相应的最可几孔径为5.38 nm;壳聚糖/戊二醛气凝胶的最大比表面积为569 m~2/g,相应的最可几孔径为4.59 nm。壳聚糖的浓度和交联剂的浓度和种类都对气凝胶的质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三种气凝胶的表面在pH<10条件下都带有正电荷。通过研究三种气凝胶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吸附表明,在pH=3条件下,壳聚糖基气凝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有较大的吸附量,得益于此酸度条件下三种气凝胶均带有高的正电荷。同时,在0.1 M的NaOH溶液中,约97%的吸附的SDBS发生脱附。经过十次重复使用后,吸附量仍能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0%。对于去除废水中SDBS的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高比表面积淀粉基有机及碳气凝胶的制备和吸附性质研究
以天然高分子淀粉制备的可溶性淀粉为原料,通过常压干燥,制备了淀粉气凝胶,然后在N_2保护下,高温裂解制备了淀粉基碳气凝胶。将一定量的可溶性淀粉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在磁力搅拌条件下将悬浮液加热至90℃以上,直至形成半透明溶胶。冷却至室温,得到白色水凝胶。用无水丙酮交换溶剂,得到白色酮凝胶。在50℃条件下常压干燥得到白色淀粉气凝胶。将淀粉气凝胶放入管式炉中,在N_2流中,温度以5℃/min分别升至800℃、810℃、830℃、850℃、870℃和900℃,使淀粉气凝胶发生分解碳化得到碳气凝胶。在通N_2情况下冷却至室温,然后通入CO_2,温度升至800℃,保温不同时间,降至室温,得到活化碳气凝胶。实验结果发现,碳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碳气凝胶的质构性质有重要影响。当碳化温度为850℃,CO_2活化时间为7 h时,得到的活化后的碳气凝胶的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达到了1571 m~2/g。当活化时间低于7 h时,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比表面积逐渐增大。而活化时间高于7 h,比表面积开始减小。Zeta电势测定表明,活化碳气凝胶在水溶液中的等电点时pH=5.2,当pH>5.2时,随着pH的升高,活化碳气凝胶的表面负电荷逐渐增加。而当pH<5.2时,随着pH值的降低,活化碳气凝胶的表面正电荷逐渐增加。实验测定了活化碳气凝胶对三种阳离子染料结晶紫,甲基紫和亚甲基蓝的的吸附性质,pH=10时,对三种染料的吸附量最大,分别达到了1515,1423和1181 mg/g。实验发现,吸附的染料在无水乙醇中,99%以上发生脱附。经过9次循环吸附/脱附过程,仍能保持90%以上的吸附量。
3.天然产物京尼平为交联剂的壳聚糖/明胶基气凝胶的制备和吸附性质
以天然产物京尼平为交联剂,以天然高分子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壳聚糖和来源于胶原蛋白的明胶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和超临界CO_2干燥,成功制备了壳聚糖/京尼平气凝胶,壳聚糖/明胶/京尼平气凝胶。首先将2 g壳聚糖溶解在100 mL 1%(v/v)醋酸水溶液中,磁力搅拌10 h以上使其完全溶解,过滤除去少量不溶物。分别加入0.5%,1.0%,1.5%,2%,2.5%(wt%)的京尼平,60℃条件下磁力搅拌1 h,溶液由透明的珍珠白色逐渐变为墨绿色,停止搅拌,密封,静置,胶凝时间约为5-7 h。湿凝胶在密封条件下老化24-72 h,直至形成弹性凝胶,然后用无水乙醇交换溶剂,最后通过超临界CO_2干燥得到壳聚糖/京尼平气凝胶。类似的过程制备壳聚糖/明胶/京尼平气凝胶。壳聚糖和明胶的质量比设定为1:2,1:1,2:1,京尼平的质量百分比设定为0.5%,3%。对于壳聚糖/京尼平气凝胶,壳聚糖的浓度和京尼平的浓度都对气凝胶的质构产生影响。其中1%的京尼平和2%的壳聚糖得到的气凝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567 m~2/g,最可几孔径为10.2 nm。对于壳聚糖/明胶/京尼平气凝胶,随着京尼平含量增加,交联度增大,孔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最大比表面积为563 m~2/g,相应的最可几孔径为19 nm。SEM表明气凝胶由纤维状网络结构组成。测定了气凝胶对阴离子染料日落黄和柠檬黄的吸附性质。pH=3时,对日落黄和柠檬黄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49 mg/g和975 mg/g,均优于文献报道值。同时,在0.05 M的NaOH溶液中,吸附的染料首次脱附率达到了98%,5次循环吸附—脱附后,仍能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5%以上。
4.卡拉胶基有机及碳气凝胶的制备和吸附性质研究
以天然高分子卡拉胶为原料,通过冷冻干燥和超临界CO_2干燥,以及高温碳化,制备了相应的碳气凝胶。分别将1.5 g、2.5 g、3.5 g和4.5 g卡拉胶溶液在100 mL去离子水中,在磁力搅拌下升温至沸腾,得到半透明银白色溶胶。停止搅拌,冷却至室温,得到半透明银白色水凝胶。将水凝胶直接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相应的冷冻气凝胶(cryogels)。用无水乙醇交换水凝胶中的溶剂,得到醇凝胶(alcogels),然后将醇凝胶进行CO_2超临界干燥得到超临界干燥气凝胶(aerogels)。然后将两种方法制备的气凝胶在管式炉中,在N_2保护下进行高温碳化,制备了相应的碳气凝胶。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制备的碳气凝胶具有接近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最可几孔径均为3.9 nm,1000℃条件下碳化的比表面积达到了1185 m~2/g。实验发现,卡拉胶基碳气凝胶对阳离子染料甲基紫和结晶紫有优异的吸附性能,温度从25℃升高到45℃,吸附量逐步增大,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了1725 mg/g和2207 mg/g。并且被吸附的染料在无水乙醇中95%以上会发生脱附,碳气凝胶被重复利用5次,吸附量仍能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0%。
|
|
|
|
1 |
秦仁喜,沈军,薛辉,吴广明,周斌;碳气凝胶电极用于NaCl溶液电容性除盐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04期 |
2 |
张拴勤,王珏,朱基千,周斌,沈军,赖珍荃,陈玲燕;用碳气凝胶作电极材料制作双电层电容器[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998年04期 |
3 |
秦仁喜,沈军,吴广明,周斌,王琴,倪星元,郭艳芝;碳气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及结构控制[J];过程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4 |
张拴勤,王珏,周斌;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5 |
王珏,沈军;有机气凝胶和碳气凝胶的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1994年04期 |
6 |
李冀辉,胡劲松;有机气凝胶研究进展(Ⅱ)——有机气凝胶的特性与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7 |
张宁;朱红;康晓红;张生生;;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碳气凝胶载铂催化剂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6年04期 |
8 |
沈军;薛辉;吴广明;周斌;;碳气凝胶的微结构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9 |
宓轶捷;沈军;欧阳玲;韩伟娜;周斌;吴广明;倪星元;牛锡贤;汪国庆;;掺镍碳气凝胶的特性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
10 |
邓慧;李培金;孟庆函;曹兵;;碳气凝胶改性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性能[J];化工进展;2011年02期 |
11 |
薛辉;宓轶捷;罗爱云;沈军;吴广明;周斌;;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电除盐性能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
12 |
陈新丽;李伟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东化工;2006年07期 |
13 |
欧阳玲;沈军;周斌;侯今强;宓轶捷;张志华;吴广明;;用于储氢材料的碳/掺杂碳气凝胶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
14 |
郭志军;朱红;张新卫;王芳辉;郭玉宝;;碳气凝胶载铂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10年04期 |
15 |
郭志军;朱红;张新卫;;碳气凝胶的制备及结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6 |
沈军;关大勇;韩伟娜;宓轶捷;吴广明;周斌;张志华;倪星元;牛锡贤;汪国庆;汪培庆;汪庆锋;;碳气凝胶的纳米结构控制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
17 |
钟艳红;周斌;归佳寅;杜艾;徐翔;朱秀榕;吴广明;张志华;沈军;;碳气凝胶薄片的制备及表面密度致密层去除工艺[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12期 |
18 |
钟艳红;周斌;归佳寅;李宇农;杜艾;沈军;吴广明;张志华;;低密度碳气凝胶制备及其热学、力学性能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10期 |
19 |
计亚军;何建平;周建华;党王娟;刘晓磊;张传香;赵桂网;;添加过渡金属元素碳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9年04期 |
20 |
郭志军;朱红;张新卫;魏永生;郭玉宝;;微波法合成Pt/碳气凝胶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