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检测与分析

杨松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关键为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目前被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SFDA)批准用于抗HBV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干扰素类与核苷(酸)类似物类,后者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与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其中ADV自上市以来,在CHB患者,尤其是LAM耐药患者中被广泛应用。但随着ADV治疗时间延长,ADV耐药的问题逐渐凸显。目前关于ADV耐药相关的HBV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区变异位点报道较多,如rtV84M、rtS85A、rtV214A、rtQ215S、rtI233V与rtN238T/D等,但公认的ADV耐药相关的HBV变异为rtA181V/T与rtN236T。ADV治疗e抗原(HBeAg)阴性的核苷(酸)类似物初治CHB患者1~5年累积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3%、11%、18%与29%。患者出现ADV耐药相关变异后,可以相继出现病毒学突破、生化学突破、肝炎发作与肝功能失代偿等。因此定期监测、早期发现ADV耐药并给予有效的挽救治疗对于有效地控制HB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ADV耐药的监测中,血清HBV DNA检测是重要的筛查指标。但是血清HBV DNA除受到ADV耐药影响外,还与患者依从性、患者应用药物的质量、药物代谢因素以及体内病毒的自然波动等相关,而特异性的ADV耐药检测则是确诊患者ADV基因型耐药的方法。 现已报道的ADV基因型耐药(genotypic resistance)的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克隆测序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restricit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RFLP)、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限制性片段质谱多态性(restriciton fragment mass polymorphism,RFMP)等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检测;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与RFMP法价格昂贵;克隆测序法操作非常繁琐而且价格昂贵。目前国内ADV耐药检测应用最广泛的是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PCR-RFLP法。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目前多采用双脱氧测序法(di-deoxy sequencing),其缺点为检测敏感度较低,只有当变异病毒占体内病毒群20%~30%以上时方可检出。PCR-RFLP法成本相对低廉,但仅针对已知变异,对每种变异均需设计特异性引物与酶切位点,且受到操作人员以及酶切体系影响较大。随着ADV耐药问题的逐渐凸显,临床上迫切需要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度、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并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耐药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具有高通量与高灵敏度的优点,它用于LAM耐药的检测已有报道,检测HBV DNA下限为2~3 log_(10)拷贝/mL,可于病毒群中检出>10%变异株。另外焦磷酸测序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测序方法,已有报道用于LAM耐药检测,同样肯有高通量与高灵敏度特点,并可于病毒群中检出>10%变异病毒。目前尚无基因芯片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检测ADV耐药的报道。 因此,我们收集ADV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或治疗48周未达到病毒学应答的CHB患者的血清样本与临床资料,采用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焦磷酸测序法与基因芯片法进行ADV耐药检测,对三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我们进一步比较ADV治疗病毒学突破患者与48周无病毒学应答患者的耐药发生情况,分析耐药相关因素;并比较HBV基因型与ADV耐药的相关性。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检测方法分析 本部分实验,我们收集ADV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或48周未达到病毒学应答患者的血清,分别应用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焦磷酸测序法与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对三种检测方法的耐药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漏检耐药变异的原因,并对变异株在病毒群中所占比率(以下简称变异株比率)做初步探讨。 材料和方法: 1.收集ADV治疗(10mg/d)出现病毒学突破(病毒学突破组)或48周未达到病毒学应答患者(病毒学失败组)血清提取DNA模板,巢式PCR扩增后取阳性扩增的产物进行双脱氧法测序,采用NTI Vector 9与Chromas软件分析测序结果。 2.取患者血清提取DNA模板,PCR扩增后取阳性扩增的产物采用基因科技(上海)HBV耐药突变焦磷酸测序法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采用焦磷酸测序仪配套分析软件进行变异判断与变异株比率分析。 3.取患者血清提取DNA模板,PCR扩增后取阳性扩增的产物采用晶芯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基因芯片试剂盒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晶芯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芯片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4.采用t检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earson非校正法卡方检验或Yates校正法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SPSS 11.5软件用于统计计算。 结果: 1.共检测病毒学突破组患者106例与病毒学失败组患者104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与平均年龄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ADV耐药检测结果: (1).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耐药检测:210例患者PCR扩增均为阳性。病毒学突破组检出ADV耐药38例,病毒学失败组检出ADV耐药14例。 (2).PCR产物焦磷酸测序法检测:PCR扩增阴性患者10例(病毒学突破组5例,病毒学失败组5例)。病毒学突破组检出ADV耐药42例,病毒学失败组检出ADV耐药22例。 (3).基因芯片法检测:PCR扩增阴性患者21例(病毒学突破组12例,病毒学失败组9例)。病毒学突破组检出ADV耐药33例,病毒学失败组检出ADV耐药14例。 (4).由于双脱氧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为基于测序分析方法,其阳性结果可确认ADV耐药。此两种最终确定ADV耐药患者67例,其中病毒学突破组45例,病毒学失败组22例。共检出ADV耐药变异位点92个。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均得到双脱氧测序法和/或焦磷酸测序法的确认。 3.三种检测方法比较: (1).检测结果符合率:3种检测方法完全符合率为74.8%;双脱氧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结果符合率为83.8%;双脱氧测序法与基因芯片法结果符合率为83.3%;另外焦磷酸测序法与基因芯片法结果符合率为81.4%。 (2).就确认的67例ADV耐药患者对三种方法的耐药检出率比较:焦磷酸测序法耐药患者(P=0.002)以及耐药位点检出率(P=0.002)高于双脱氧测序法;焦磷酸测序法耐药患者(P<0.001)以及耐药位点检出率(P<0.001)高于基因芯片法。双脱氧测序法与基因芯片法耐药患者(P>0.05)与耐药位点检出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三种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预测值: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可直接显示变异位点,其阳性预测值为100%。本研究中,基因芯片检测阳性结果均得到测序法的验证,其阳性预测值为100%。 4.漏检变异分析: (1).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漏检变异位点21个,漏检位点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变异株在病毒群中所占比率相关。 (2).基因芯片法共漏检耐药变异位点29个,漏检位点主要与变异株的血清拷贝数相关,而与变异株在病毒群中所占比率无直接相关。 (3).焦磷酸测序法共漏检6个耐药变异位点。漏检位点原因尚不清。 5.检出变异的变异株比率分析: (1).rtA181T、rtA181V与rtN236T变异各自在检出时的平均变异株比率分别为38.96%、54.89%与54.01%。rtA181V平均变异株比率高于rtA181T(P=0.005)。rtA181V与rtN236T平均变异株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在病毒学突破组,单一位点变异患者共24例,其中14例患者变异株比率<50%。在病毒学失败组中,单一位点变异患者共20例,其中12例患者变异株比率<50%。 结论: 1.初步研究表明,PCR产物焦磷酸测序法的ADV耐药检出率优于双脱氧测序法与基因芯片法。基因芯片法耐药检出率与双脱氧测序法无显著性差异。焦磷酸测序法与双脱氧测序法检测阳性结果可以确认耐药,基因芯片法同样具有较好的阳性预测值。 2.PCR产物双脱氧测序法漏检变异位点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变异株所占比率相关。基因芯片法漏检位点主要血清中变异株的拷贝数相关,而与变异株在病毒群中所占比率无直接相关。 3.无论是ADV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还是治疗48周无病毒学应答患者,其检出的耐药变异株在体内均可能以非优势株存在,体内变异株比率与患者HBVDNA改变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CHB患者ADV耐药的相关因素分析 由上部分可知,无论是ADV治疗病毒学突破组患者还是病毒学失败组患者均只有部分患者检出耐药。因此我们就第一部分中患者的ADV耐药检测结果进一步比较病毒学突破组与病毒学失败组患者的耐药情况,分析耐药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HBV基因型与ADV耐药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1.患者HBV基因型检测,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HBV表面抗原(HBsAg)编码序列,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输入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BV分型软件进行分型。 2.病毒学突破组与病毒学失败组患者ADV耐药检测参照论文第一部分。 3.采用t检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earson非校正法卡方检验或Yates校正法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SPSS 11.5软件用于统计计算。 结果: 1.病毒学突破组中基因B型患者18例,基因C型患者88例。病毒学失败组中基因B型患者21例,基因C型患者83例。两组均未检出其它基因型患者。 2.两种方法共检出ADV耐药患者67例,其中病毒学突破组45例,病毒学失败组22例。共检出耐药变异92个,其中rtA181V/T变异63个,rtN236T变异29个。病毒学突破组耐药患者检出率高于病毒学失败组(P<0.001)。病毒学突破组联合变异检出率高于病毒学失败组(P=0.013)。病毒学突破组单一rtA181T变异患者比率低于病毒学失败组(P=0.017)。 3.病毒学突破组中,单一位点变异患者HBV DNA突破水平(P>0.05)与生化学突破率(P>0.05)与联合变异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包含rtA181T变异患者HBV DNA突破水平低于不包含该变异的耐药患者(P=0.014),但生化学突破率高于不包含该变异的耐药患者(P=0.023)。 4.两组患者中,基因B型与C型患者耐药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B型ADV耐药患者中单一rtN236T变异患者比率高于基因C型ADV耐药患者(P=0.011)。 5.两组患者中LAM治疗失败患者ADV耐药检出率均高于ADV初治患者(病毒学突破组P=0.010;病毒学失败组P=0.020)。 结论: 1.ADV耐药变异中,rt181V/T变异较rtN236T变异常见,无论是ADV治疗病毒学突破患者还是治疗48周无病毒学应答患者均需进行耐药检测以指导抗病毒方案选择。 2.rtA181T变异可降低ADV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患者的HBV DNA升高幅度,但可增加患者生化学突破率;分析可能的原因与rtA181T变异导致的HBsAg变异相关。 3.基因B型ADV耐药患者中单一rtN236T变异所占比率高于基因C型ADV耐药患者,结果有待进一步确认。 4.无论是在病毒学突破人群还是治疗48周无病毒学应答人群,ADV耐药均多发生于LAM经治患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申保生;宋新文;;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慢性乙型肝炎82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16期
2 王昭鹏;张辉赞;;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单用耐药患者2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任巧晶;王鲁文;龚作炯;;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8年08期
4 陈尚军;金生源;朱长发;;快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5 熊一力;熊伟宏;王增松;;肝病治疗仪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4期
6 郑金莲;周岳进;肖扬;卢成鸿;胡侠;胡操寒;潘华将;;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3期
7 张健;李冰;李梵;纪冬;韩萍;邵清;李永纲;陈国凤;王慧芬;陈菊梅;;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01期
8 辛建文;苏静;张鸿;武艳飞;刘瑞峰;;5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LAM联合ADV三个月后序贯ADV抗病毒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9 李阳;耿爱文;;阿德福韦酯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10 雷凯雄;蒋孝华;李映菊;唐武成;;HBV准种变异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持续疗效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0年19期
11 施云珍;李朝霞;曹天高;厉景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11期
12 王晓琴;何明华;王勤;;阿德福韦酯的合成[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22期
13 李蕾;李群;董晓枫;宗杰;王丽丽;李艳青;;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03期
14 李迪,张淑云,谷鸿喜,程险峰,王晓燕;黑龙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与基因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14期
15 邓少丽;黄恒柳;陈伟;袁涛;;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与基因型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年03期
16 陈杨;王亚莉;谭柯;雷秉钧;雷学忠;;换用或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4期
17 张洪兰;李明霞;王爱娜;;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33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11期
18 胡章勇;杨军;许颖;夏绍碧;刘福元;;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HBV基因型的关系[J];传染病信息;2009年04期
19 陈曙红;何灿明;谭正炳;薛祖洪;;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20 梁玉国;李凤霞;吕开雪;;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_1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J];传染病信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军;;加强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认识和监测[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文东;张艳君;;阿德福韦酯联合云芝菌胶囊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潘小平;李兰娟;杜维波;李敏伟;曹红翠;陈智;;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的病毒水平、YMDD变异类型、前C区/核心启动子突变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薛长明;李大涛;刘同欣;邢晋华;;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张德忠;;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的nt2020和nt2167的检测和分析[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丁世雄;纪礽斌;向华;高国生;翁彭剑;;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预存耐药变异的检测及意义[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傅佳鹏;吴其恺;王平;李炜;李晓良;邓欣;;164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病例耐药位点的分析[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周玉冰;王亚峰;张艳;郑立运;杨小昂;王宁;江金花;马方;王庆端;;盐酸千金藤碱对拉米夫定耐药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9 阮冰;白雪玲;;双环醇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株感染临床观察[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阮冰;白雪玲;;双环醇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株感染临床观察[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检测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吕卉;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化策略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霖;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准种演变与临床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4 周霞;阿德福韦酯耐药模式及其免疫选择特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张岩;应用RNAi技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张秋;TRAIL及其相关分子在HBV感染所致凋亡改变中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光泽;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8 彭仙娥;乙型肝炎病毒在非酒精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9 潘金水;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跳跃断裂易位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纪冬;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区基因突变的监测与突变对病毒复制力影响的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克;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胎肝细胞及阿德福韦耐药的初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周先珊;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突变模式及临床处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刘晶晶;慢性乙肝病人核苷药物诱导HBV基因变异检测及意义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洁;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情况及与基因型相关性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崔静;HBV全基因组1.3倍体构建新策略及初步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葛善飞;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的早期病毒学应答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房健健;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8 蒋林彬;乙型肝炎病毒1.1倍基因组长度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耐药表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汪菁;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耐药相关位点自然变异的检测及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周冬生;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抗HBV疗效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白晓芸;八年磨一剑[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正午;阿德福韦酯混战将启[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张小梅;辰欣 “丁贺”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胡德荣;我国阿德福韦酯临床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宋芳 曾亮亮;乙肝药将上演市场及专利争夺战[N];经济参考报;2005年
6 吴绵;“名正”诉“代丁”侵权纠纷案广受关注[N];中国质量报;2006年
7 王飞;辰欣药业“丁贺”研究另辟蹊径[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栀子;抗乙肝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成功上市[N];中国质量报;2006年
9 董媛媛;正大天晴 八年磨一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云涛;执着创新成就阿德福韦酯E晶型[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