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境下麻栎和刺槐幼苗整株及叶性状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摘要】: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逐渐接近并有可能超出地球系统的正常承载阈值,加之过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植物原先所适应的环境梯度的变化,引起包括空间环境梯度和时间环境梯度的改变,而其中极端气候所导致的干旱胁迫日益严重以及生境破碎化下的光环境异质性加剧成为了近年来植物研究较为关注的问题。植物体通过整株以及叶片的各种性状表现出对于变化环境的适应,各种性状在不同环境下以表型可塑性和异速生长的方式响应诸多压力和约束,进行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基本机制的研究成为现代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麻栎和刺槐这两种山东省暖温带常见落叶阔叶共生树种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理生态学分析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了两者在不同的水分和光照环境下整株形态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叶片的形态、光合特性、生理生化反应、叶运动特性等方面,研究结果将丰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内容,对植物水分生理生态、抗逆生理机制、光合生理生态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理解共生物种的适应及生态位分化机制、气候变化与植物抗逆性关系,为丰富区域植被-气候关系数据库、指导植被恢复重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
通过模拟夏季持续干旱及随后的降雨,研究了麻栎和刺槐这两种不同根系统结构物种在不同生境下其光合能力对干旱和降雨的敏感性反应。结果表明,面对夏季持续的干旱,深根系的麻栎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程度与浅根系的刺槐相比较低。林缘麻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系统Ⅱ表观量子效率在午间降低较小,傍晚恢复较好,蒸腾速率在全天相对较高;雨后各项光合指标都有所恢复,林缘幼苗由于所经受的胁迫强度大于林下,受胁迫的植物在恢复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后效应,林下刺槐光合各参数日均值的增幅均大于麻栎,麻栎午间仍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说明麻栎作为深根植物耐旱性相对较强,干旱期间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维持,但在雨后恢复较慢;而刺槐作为浅根植物耐旱性相对较差,干旱期间光合受影响较大,但能快速利用降雨进行光合恢复。
通过整盆称重法设置4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麻栎和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水分胁迫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麻栎和刺槐幼苗的株高、基径、总叶面积、冠面积、叶面积指数和总叶数等形态指标均逐渐降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逐渐减少,日变化曲线由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光合限制因素由气孔限制为主逐渐转变为非气孔限制为主,光系统的保护机制减弱,光抑制程度加剧,水分利用效率在中度水分胁迫下最高;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降低,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尤其是侧根迁移,使根冠比增大和叶面积比率减少;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水分胁迫改变了形态的异速生长曲线,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幼苗主要通过调节形态和光合能力来适应水分环境的变化,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差异可能存在异速生长的影响。麻栎和刺槐由于幼苗生长方式的不同,水分胁迫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麻栎主要是影响光合能力,刺槐主要是影响地上形态和生物量。
通过搭建遮阳棚设置3个光照强度,研究麻栎和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极度弱光环境限制了幼苗的株高、基径、总叶面积、冠面积、叶面积指数和总叶数等形态指标的增加,但适度遮荫有利于幼苗的形态生长,光照对形态的异速生长曲线影响较小,刺槐较麻栎的变化更明显一些;随遮荫程度的增加,麻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曲线由双峰型逐渐变为单峰型,刺槐幼苗由于叶运动的保护机制基本维持单峰型,麻栎各光合参数逐渐降低,刺槐则在适度遮荫下最大,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大;随光照强度的减弱,麻栎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降低,叶面积比率的增加和根冠比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光能的捕获,而刺槐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则在适度遮荫下达到最优;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上升,而叶绿素a/b则逐渐下降。麻栎和刺槐显示出不同的生存策略和光利用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它们在阔叶林群落中不同的演替地位。
通过测量叶片角度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叶运动的特点及其保护效应。结果表明,麻栎叶片不存在明显的叶片运动,刺槐叶片具有明显的中脉角和叶柄角的变化,两者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存在着一种协同互作关系。光照是引起叶片运动的主要因素,低光下叶片下垂,常光下叶片竖起。刺槐中脉角的节律性运动在长期遮荫处理下丧失,但在短期胁迫和恢复期仍然存在,表现出在光—暗转换的滞后与暗—光转换的迅速恢复。不论是在胁迫初期、末期还是恢复初期,干旱环境下的叶片上翘的程度更大。通过叶绿素荧光响应曲线、恢复曲线和叶绿素含量的测量,也可以看出在常光环境下叶片增加了过量光能的耗散能力,低光下则增加光能捕获的能力,干旱条件下叶运动的增强能有效降低叶片光抑制的程度,从而有效的保护光合机构避免光伤害。叶片通过日变化和不同环境下的中脉角的角度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避光性运动,以及通过不同方位叶片中脉角和叶柄角的角度差异所体现出来的趋光性运动,反映叶片快速的适应性运动与整个冠层长期缓慢的适应性策略协调作用保障了植物的正常生长以及对胁迫更好的适应。
通过测量野外和控制实验中幼苗的叶形态指标,研究环境对叶形态的影响程度及规律。结果表明,在野外和模拟试验中,大部分叶形态参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光照是导致叶形态可塑性的主要因素,由干旱引起的形态变化主要归结于异速生长。由于水光供应的缺乏,叶面积、叶干重、叶长和叶宽都变小,协方差分析表明叶长和叶宽仅受叶面积的影响。叶柄在遮荫下并未明显延长,可能是由于存在叶片与叶柄、主脉与侧脉之间在功能组织和支撑结构间的权衡关系。干旱胁迫引起叶子变窄,遮荫胁迫引起叶子变宽,叶长/叶宽未能完全反映出叶形的这种变化,而通过对麻栎叶片三部分的比例(通过叶膨大和最宽部位划分)的测量起到补充效果,叶形的改变在资源获取和保护中寻求平衡。胁迫下叶侧脉密度增加以加强胁迫下的机械支撑和水分供应,叶齿数的增多能通过更活跃的光合活性保证遮荫下幼苗的生存和生长,然而由于齿数增多会导致高蒸腾的原因限制了干旱胁迫下叶齿数。复叶与单叶的叶形态差异主要是由于小叶既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又是复叶整体的一部分,小叶叶形态的变化需要同时考虑整个复叶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认为,麻栎和刺槐幼苗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通过整株以及叶片性状的表型可塑性和异速生长响应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两者通过多方面的适应调节,保证了幼苗在不同生境下的正常生长和生存,并使其能够适应未来较大程度的环境变化,因此也成为了鲁中山区进行植被恢复的理想树种。
|
|
|
|
1 |
冯建灿,胡秀丽,苏金乐,毛训甲,杨文琪;保水剂对干旱胁迫下刺槐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5期 |
2 |
郁慧;刘中亮;胡宏亮;关庆伟;万福绪;;干旱胁迫对5种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1年02期 |
3 |
汤青川;李军乔;;干旱胁迫对蕨麻克隆构件的可塑性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1期 |
4 |
王丁;姚健;杨雪;薛建辉;;干旱胁迫条件下6种喀斯特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叶片水势及吸水潜能变化[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
5 |
柴宝峰,李毳;海红和刺槐水分参数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6 |
魏四军,张良诚,吴光林;柑桔光合作用适应性变化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3年03期 |
7 |
李霞,焦德茂;水稻耐光氧化和耐荫特性的生理基础(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12期 |
8 |
吴能表,谈锋,龙云,赵昌琼;不同遮荫条件下少花桂幼苗的生长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9 |
姚庆群,谢贵水;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J];热带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0 |
韩刚;党青;赵忠;;干旱胁迫下沙生灌木花棒的抗氧化保护响应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5期 |
11 |
胡启鹏;郭志华;李春燕;马履一;;植物表型可塑性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
12 |
严菊芳;张嵩午;刘党校;;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J];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
13 |
张其德;;干旱对植物的影响[J];生命世界;1990年01期 |
14 |
斯钦巴特尔,额尔登桑,格日勒图;干旱胁迫对胡麻游离脯氨酸累积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7年03期 |
15 |
任安芝,高玉葆,梁宇,陈世苹,刘爽,刘宁;白草和赖草无性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反应[J];中国沙漠;1999年S1期 |
16 |
梁满中,谭周鎡,陈良碧,周广洽,雷博华,蒋邹义;干旱胁迫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生命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
17 |
刘贤赵,康绍忠;不同生长阶段遮荫对番茄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与叶N、P、K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
18 |
林琪,侯立白,韩伟,王月福;干旱胁迫对小麦旗叶活性氧代谢及灌浆速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2期 |
19 |
张华,刘子会,马春红,崔四平,郭秀林;干旱胁迫下玉米木质部汁液pH和ABA含量变化及其与气孔关系[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20 |
赵丽英,邓西平,山仑;活性氧清除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