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乙肝疫苗使用20年后山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张丽  
【摘要】: 【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可发展成为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山东省乙肝控制工作一直采取以“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为主的策略;1987年开始引入HepB,1992年开始在新生儿普及接种,但需自费接种;2002年将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免费为新生儿提供HepB,仅收取少量注射费用;2005年开始新生儿接种HepB完全免费。山东省还于2004年和2006年分别开展了学龄前儿童和15岁以下儿童HepB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在成人中积极推广使用HepB。山东省曾于1992年新生儿普种HepB初期开展了全省乙肝血清学调查,HBV流行率高达50.00%,人群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为6.4%,其中儿童HBV流行率和慢性HBsAg携带率分别为45.63%和8.00%,此后未再开展全省大样本调查工作。HepB的长期、广泛使用可能对人群HBV的流行强度和流行特征产生影响。为了解HepB接种20年后山东省HBV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现状及特征,于2006年9月开展本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HepB使用20年后山东省社区人群HBV血清学指标流行率、分布特征、感染模式构成以及青少和成人HB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新生儿普种HepB初期比较,探讨山东省乙肝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趋势,对防治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了解山东省社区人群中HBV基因型、血清学业型、HBV S基因变异株和HBV隐匿性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流行状况、分布特点以及病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为完善乙肝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根据人群HepB免疫策略调整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新生儿普种HepB前出生(15~59岁)、新生儿HepB自费接种时期出生(5~14岁)和HepB计划免疫时期出生(1~4岁)3个年龄组,分别计算样本量;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在山东省12个县(市、区)随机抽取1~59岁调查对象7601人。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标本采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sAg,Anti-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y to core antigen,Anti-HBc),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e antigen,Anti-HBe)。采用抽样权重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HepB接种率,HBsAg、Anti-HBs流行率,HBV流行率和HBV易感率进行点值估计,采用泰勒级数线性法估计率的方差,然后构建点值估计的置信区间,通过比较置信区间进行率的统计学检验;计算调查人群和育龄期妇女中不同HBV血清学感染模式构成比;以以上调查中青少年和成人HBV感染者为病例组,非HBV感染者为对照组,以调查问卷中HBV感染可能相关因素作为备选变量,采取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感染危险因素,计算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值)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数(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PARP)。 【结果与分析】 (1)人群HepB接种情况。山东省1~59岁人群HepB全程接种率为27.07%(95%CI=22.56%~31.59%),1~4岁人群HepB全程接种率(99.66%)显著高于5~14岁(89.95%)和15~59岁人群(13.21%);10~14岁人群HepB全程接种率(81.22%)显著低于1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97%)。全省1~14岁人群首针HepB(First dose of hepatitis B,HepB_1)及时接种率为65.41%(95%CI=55.56%~75.25%);1岁组HepB_1及时接种率(93.07%)显著高于8岁以上各年龄组(<75%),城市地区HepB_1及时接种率(86.20%)显著高于农村地区(61.92%);在家出生者(23.67%)显著低于在乡镇级(70.70%)和县级以上医院(75.17%)出生者。 (2)HBV血清学指标流行率和分布特征。全省1~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3.39%(95%CI=2.51%~4.26%),15~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3.81%)显著高于1~4岁(0.92%)和5~14岁(1.53%)人群;东、中、西部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性别人群之间HBsAg流行率无显著差异;与新生儿普及HepB初期相比,1~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下降47.03%,而1~4岁和5~14岁儿童分别下降88.38%和80.95%。全省1~59岁人群Anti-HBs流行率为44.96%(95%CI=41.34%~48.57%),15~59岁人群Anti-HBs流行率(40.04%)显著低于1~4岁(72.14%)和5~14岁(66.71%)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人群Anti-HBs流行率无显著差别;与新生儿普及HepB初期相比,1~59岁人群Anti-HBs流行率上升99.82%,1~4岁和5~14岁儿童分别上升2.97和2.44倍。全省1~59岁人群HBV流行率为24.26%(95%CI=21.94%~26.57%),15~59岁人群HBV流行率(28.46%)显著高于1~4岁(2.18%)和5~14岁(5.18%)人群;城市地区HBV流行率(34.38%)显著高于农村地区(22.43%);与新生儿普及HepB初期相比,仝人群HBV流行率下降51.48%,1~4岁和5~14岁儿童分别下降94.95%和88.83%。全省1~59岁人群中HBV易感率为48.25%(95%CI=45.05%~51.46%),其中15~59岁人群HBV易感率(52.07%)显著高于1~4岁(26.79%)和5~14岁(31.51%)人群;农村地区人群HBV易感率(49.65%)显著高于城市地区(40.53%)。 (3)不同HepB免疫史人群HBV流行率。有HepB免疫史人群Anti-HBs流行率(65.51%)显著高于无免疫史(33.06%)和免疫史不详(38.77%)人群,HBV流行率(14.34%)显著低于无免疫史(29.96%)和免疫史不详(27.52%)人群;未发现不同HepB免疫史人群HBsAg流行率存在显著差别。在婴儿期完成3剂次HepB的1~14岁人群中,10~14岁组人群HBV流行率(8.76%)显著高于10岁以下人群(<3%)。 (4)HBV血清学指标检出模式。调查对象共检出10种HBV血清学指标组合模式,其中第8种感染模式(即Anti-HBs单阳性)检出率最高,占调查对象的43.69%;第10种感染模式(即乙肝血清学五项指标全阴者)次之,占调查对象的37.68%;不同年龄、HepB免疫史人群HBV血清学感染模式不同。育龄期妇女(20~49岁)中共检出9种感染模式,其中第10种模式所占比例最高,为51.38%;其次为第7种(Anti-HBc和Anti-HBs同时阳性)和第8种模式,分别占22.34%和18.07%,以上3种模式合计占调查育龄期妇女的91.79%;第4种和第6种(即HBsAg和HBeAg双阳性)占调查育龄期妇女的1.58%。 (5)青少年及成人HB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15~59岁人群HB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按照OR值大小依次为:长期一起生活的人HBAg阳性、年龄≥30岁、有针灸史、男性和乙肝疫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0,1.57,1.31,1.20,0.78;其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PARP)分别为2.01%、30.27%、2.43%,7.70%和6.48%。 【结论】山东省目前仍为乙肝中度流行区,青少年和成人中HBV流行强度显著高于儿童,不同地区间流行差异依然存在。与新生儿普种HepB初期相比,山东省HBV流行强度减弱,儿童时期流行高峰消失;人群特别是儿童HBV免疫水平明显提高,山东省实施以“新生儿HepB接种”为主的乙肝控制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山东省社区人群特别是成人中仍有大量HBV易感人群,应进一步加强乙肝控制工作。 【创新点】首次对山东省HepB使用20年后乙肝血清学流行状况开展全省范围大样本研究。研究内容系统全面,设计实施科学严谨,分析方法具有创新,研究结论翔实可靠,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乙肝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二部分乙型病毒性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从本研究第一部分乙肝血清学研究保留的HBsAg阳性血清标本中提取总核酸(DNA),采取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Nested-PCR)方法扩增HBV S基因区,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用BioEdit Sequence Alignment Editor software 5.0.9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排列;用MEGA 3.1软件按照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发生树(Phylogenetictree),在进化树上靠近的标准株基因型即为该标本病毒株的基因型。使用MEGA3.1软件将核苷酸序列翻译成氨基酸联排序列并进行序列比较,根据S基因中122位、160位、127位、134位、159位、177位和178位氨基酸种类确定HBV血清学亚型,通过氨基酸序列比较确定S基因变异位点。计算不同地区和人群各HBV基因型和血清型的构成比;分析HBV S基因变异株变异位点、变异形式和检出率;利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HepB免疫史和血清学感染模式人群“α”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检出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按照系统抽样方法,从HBV血清学研究保留的HBsAg阴性血清标本中随机抽取485份,提取总DNA,使用Nested-PCR方法扩增HBV S基因和C基因,两次扩增两基因均为阳性者确定为OBI;利用以上相同方法确定OBI病毒株的基因型、血清型和S基因、C基因变异情况;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和血清学感染模式人群OBI检出率,利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OBI检出率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与分析】 (1)基因型和血清型分布。对102份HBsA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了基因型、血清学亚型和HBV S基因变异的检测。检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其中99.02%(101/102)为C基因型且全部为C2亚型,仅1株为B基因型B2亚型;检出adrq+、adw2和ayr 3种血清型,其中adrq+型占96.08%(98/102),adw2型占2.94%(3/102),ayr型占0.98%(1/102);3株adw2血清型和1株ayr血清型毒株均来自山东省中部地区。 (2)S基因变异株流行情况。102株HBV中共检出15株“α”抗原决定簇变异株病毒,变异株检出率为14.70%(15/102);检出11个“α”抗原决定簇aa位点的13种突变形式,其中9种突变形式既往有文献报道,包括I126S、I126N、P127T、Q129L、G130R、M133T、F134S、P142S和G145R;4种突变形式既往未见文献报道,包括P135S、P135L、C137L和S143T;15株“α”抗原决定簇变异病毒株除4株发生I126S变异,各有2株发生P127T变异和G145R变异外,其余变异形式均仅在1株病毒中检出;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性别、HepB免疫史人群间“α”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检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102株病毒中,43.14%被检测出前S区变异,21.57%发生在前S1区,15.69%(16/102)发生在前S2区,5.88%同时发生在前S1和前S2区;尤以前S1区的前端突变较为集中。 (3)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检出率及分布情况。485份HBsAg阴性标本中4份检出OBI,检出率为0.82%;不同HBV血清学指标人群中OBI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别。OBI毒株均为C基因型、adrq+血清学亚型;2例(0.41%)出现“α”抗原决定簇变异(1例为G145R突变,1例为S143T突变),2例出现“α”抗原决定簇以外突变(均为T47K突变)。 【结论】山东省社区人群中HBV以C型基因、adrq+血清型为主;少量的adw2和ayr血清型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社区人群中HBV S基因变异株的发生率较低,变异位点比较分散,野毒株仍是优势毒株;aa126点是HBV“α”抗原决定簇最常见的变异位点。山东省社区人群中OBI检出率较低;其检出率与HBV血清学感染指标有关。 【创新点】本研究首次从无症状HBV携带者中证实C基因型和adrq+血清型在山东省HBV流行的优势地位。在国内首次从有代表性的社区人群中对S基因变异株特别是“α”抗原决定簇变异株的流行率、分布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研究,发现了4种新的“α”抗原决定簇变异形式。本研究是国内近20年来首次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的OBI流行现状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小霞,张丽萍,黄建芬;小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医学;2001年12期
2 李黎;毕胜利;崔富强;张勇;金水高;梁晓峰;;全国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总体方案[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年04期
3 薛全华;;桐乡市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年05期
4 熊杰,孙家强;中医中药诊治乙型病毒性肝炎述评[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杨保华;小儿甲型及乙型病毒性肝炎253例分析[J];山东医药;1999年11期
6 郑赞堃,吴建成;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表现特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年01期
7 田洪霞;;李勇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冯堃;岳桂英;李成文;;将“乙型病毒性肝炎”加入《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建议[J];中医研究;2008年09期
9 赵兰稳;舌诊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过程中作用初探[J];河北中医;1999年05期
10 邹金生;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方法思考[J];江西中医药;1999年01期
11 侯抒昆,王秀君,李兴阳,吴国政;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社会性预防[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12 林丹;山若青;陈晟;周祖木;;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县(市、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诊断符合率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8年09期
13 王兆成;;沭阳县2000年~2007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9年02期
14 邹金生;活血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探[J];江西中医药;2000年06期
15 周昊;;干扰素致肉眼血尿1例[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16 郭梅钦;唐宋教授诊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证思路与经验[J];四川中医;2003年07期
17 李金星,马金姝,马祖芳,吕晔;1992~2002年济南市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年06期
18 杨林,袁丽婧;门诊小儿乙型肝炎感染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2期
19 李小顺,谢飞,刘锐,陈飞鸿,李俊贤,陈瑞,闫鲲,张谦;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肾移植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8期
20 窦科峰;张巍;;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智军;庄建良;郭如意;邱晓东;明德松;林琪;;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0、IL13、1L15检测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宋明辉;刘齐歌;;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其血清NPT水平[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苏智军;庄建良;郭如意;邱晓东;明德松;林琪;;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IL-10、IL-13、IL-15检测及其意义[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虞玲华;;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2型糖尿病60例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丁继光;付荣泉;;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A];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张玲;马韵;;9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刘宁;周秀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肝病中测定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春林;雷平;;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的新思路[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唐红梅;霍翠华;陈京立;;乙肝患儿健康父母自身防护现状调查[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童光东;周大桥;漆艳平;刘纪青;高辉;贺劲松;饶伟良;谢三英;;乙肝Ⅲ号合近红外信息辐照治疗乙肝肝纤维化[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乙肝疫苗使用20年后山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乔梅红;乙肝病毒感染动力学模型及其预防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心岩;HLA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易患性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4 陶然;乙肝肝癌诊断和预后相关的DNA甲基化谱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蒋业贵;HLA-Ⅱ类和Ⅲ类基因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6 葛文松;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7 葛剑;Th17、Th1和Tc1细胞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慢加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付洁;靶向HBV的siRNA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9 王剑;乙型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蛋白质组学及临床诊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晖;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筛选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肝康栓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专波;浙江省湖州市20岁以上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浙江大学;2012年
2 张艳彪;深圳市常住人口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郑州大学;2012年
3 赵金星;聊城市2009年阻断乙肝行动项目效果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姝君;长春市绿园区2006~2008年乙型肝炎监测点疫情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亮亮;核苷类抗乙肝药物替比夫定及其前药的合成[D];湘潭大学;2011年
6 潘雪娇;江西省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及乙肝高发地区居民KAP调查[D];南昌大学;2012年
7 王毓;江苏省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8 胡业佳;新型抗炎蛋白TIPE2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模型小鼠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张嫄;互联网与中国乙肝维权运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袁江晖;我国乙肝群体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刑少文;专利纠纷未了 抗乙肝药再掀渠道暗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申伟;乙肝不可怕[N];河北科技报;2004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病研究中心教授 杨旭;注射疫苗后怎么还会患乙肝[N];健康报;2002年
4 石峥;乙肝症不同 治疗需慎行[N];健康报;2003年
5 缪正秋;乙肝我们该怎么治[N];健康报;2004年
6 罗刚;消除乙肝歧视一劳永逸?[N];健康报;2004年
7 吴学安;“乙肝歧视”背后的漠视[N];人民日报;2003年
8 ;乙肝“克星”梁锡轩[N];市场报;2000年
9 秦兴梅 通讯员 赵羚谷;肝功“全阴”者无乙肝?错![N];深圳商报;2004年
10 解放军302医院 刘士敬 博士;打过乙肝疫苗怎么还得乙肝[N];中国医药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