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碱液条件下ZnO晶体的生长、机理及其表征
【摘要】:
作为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ZnO在光电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室温下禁带宽度达3.37 eV,激子结合能高达60 meV,比其他几种宽禁带发光材料如GaN (25 meV)、ZnSe(22 eV)和ZnS (40 meV)都高。因此,ZnO是一种适用于室温和更高温度下的紫外光发射材料,在LED和LD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因为可通过元素掺杂调节ZnO的禁带宽度,使其在3.3 eV到4.5 eV之间变化,所以还可以制成蓝光、绿光、紫光等发光器件。人们对ZnO的热衷还因为,它和GaN具有相同的纤维锌矿结构,在[0001]方向的晶格失配率小于1.8%,有望成为高质量GaN外延材料的理想衬底。对于氧化锌薄膜来说,同质外延其优越性更是无可比拟。1997年,科学杂志对ZnO晶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生长优质ZnO晶体无论对于基础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ZnO在1975℃同成分熔化,在高温下挥发严重,不容易由熔体直接生长,所以,目前主要是在尽可能低的温度下用高温溶液法或水热法生长ZnO单晶。与水热法相比,高温溶液法设备简单、成本低廉。高温溶液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助熔剂,以含水碱作助熔剂的高温溶液法简称常压碱液法,在生长ZnO晶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反应温度低,在500℃以下;(2)助熔剂极易除去,用水溶解即可。但是目前由该法生长的ZnO晶体尺寸较小,且一般为针状,故尚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既要进行实验研究还要进行理论探索,并且要将实验研究与理论探索结合起来,在实验基础上总结规律,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验。
我们考察了常压碱液条件下影响ZnO生长的多种因素,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常压碱液条件下ZnO晶体生长的生长基元极性联结机制和过饱和竞争产生机制,并在这两种机制的指导下生长了多种形态的ZnO晶体,另外,还测试了多种形态ZnO晶体的光致发光谱、拉曼谱和导电性。具体内容如下:
1.对常压碱液条件下ZnO晶体生长条件的探索。考察了坩埚材质、坩埚尺寸、热处理方式以及体系碱性等对ZnO晶体生长的影响,并得到了以下规律:(1)在常压碱液条件下,铁和镍比较容易进入晶格,从而降低了晶体的结晶质量;银不容易进入晶格,结晶质量最高,发光性最好。所以,在常压碱液条件下,银坩埚最适宜作ZnO的育晶器。(2)在常压碱液条件下,ZnO有两个生长温区,一个在400℃以上,一个在350℃以下。在400℃以上,ZnO的生长不是发生在降温过程中而是发生在保温或升温过程;在350℃以下,ZnO可以在降温过程中生长。(3)在常压碱液条件下,ZnO各晶面的相对生长速率取决于体系的碱性,可以通过调节体系碱性来控制ZnO的生长形态。
2.多种形态ZnO晶体的生长。利用自发成核法,在强碱体系中生长出了棕色、棕绿色和无色的针状ZnO晶体;在弱碱体系中生长出了具有不同细节的无色片状晶体;在中等强度的体系中生长出了棕绿色和无色的粒状晶体;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出了无色片状和块状晶体;此外,还在无水条件下生长出了ZnO晶体,打破了常压碱液法生长ZnO必须含水的结论。
3.对常压碱液条件下ZnO生长机制的探索。(1)生长基元极性联结机制,在常压碱液条件下,ZnO的生长基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存在形式与生长时的条件有关,并且不同的生长基元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而ZnO晶体又是典型的极性晶体,所以不同生长基元在ZnO各个晶面上联结的难易程度不同,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ZnO结晶形态不同。(2)过饱和竞争产生机制,在常压碱液体系中存在一对矛盾,一方面,当温度升高时,由于ZnO溶解度增大,使体系趋于不饱和;另方面,由于助熔剂挥发,使体系趋于饱和以致过饱和。ZnO的析出与溶解是这对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在400℃以上,助熔剂的挥发起主导作用,ZnO达到过饱和结晶析出,在升温或保温过程实现。在350℃以下,ZnO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起主导作用,ZnO在降温过程中达到饱和结晶析出。
4.多种形态ZnO晶体的形成机制探索。以ZnO的极性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结合生长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利用ZnO晶体生长的生长基元极性联结机制和过饱和竞争产生机制,分析了针状、片状、粒状和管状ZnO晶体以及ZnO双晶的形成机制。简单描述了在不稳定条件下生长的不规则ZnO晶体的形态特征。
5.多种形态ZnO晶体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测试。(1)测试了多种形态ZnO晶体的室温和低温光致发光谱(PL谱)。在低温光致发光谱上,所有晶体在369 nm(对应带隙Eg=3.37 eV)处均有强烈而尖锐的紫外峰;在室温光致发光谱上,所有晶体还出现了较弱的绿光辐射带。(2)测试了多种形态ZnO晶体的室温拉曼谱,并对拉曼峰的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3)测试了多种形态ZnO晶体的导电性,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了晶体中的微量杂质,结果发现,虽然ZnO晶体中含有p-型掺杂元素Li、Na、K等,但其导电性却表现为n-型。
|
|
|
|
1 |
周晓红,赵秀琴;氧化锌光催化降解六种可溶性染料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2 |
宋洋,阎研,邢英杰,俞大鹏,张树霖;ZnO纳米管的拉曼光谱学研究[J];光散射学报;2004年02期 |
3 |
徐彭寿,徐彭寿,孙玉明,施朝淑,徐法强,潘海斌,施朝淑;ZnO及其缺陷电子结构对光谱特性的影响[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S1期 |
4 |
蒋向东,张怀武,黄祥成;透明导电半导体ZnO膜的研究[J];应用光学;2002年02期 |
5 |
郭宝增;用全带Monte Carlo方法模拟纤锌矿相GaN和ZnO材料的电子输运特性[J];物理学报;2002年10期 |
6 |
阎研,屈田,王建朝,张树霖,郝少康,X.BZHang,袁方利,黄淑荣;CdSe和ZnO量子点的拉曼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2003年02期 |
7 |
李春萍;郭林;王广胜;吕玉珍;徐惠彬;;ZnO纳米棒的拉曼和发光光谱研究(英文)[J];光散射学报;2006年01期 |
8 |
张兆春,崔得良,黄柏标,蒋民华;含ZnO样本集晶格匹配和热匹配的模式识别分析[J];化学物理学报;2000年05期 |
9 |
刘文静
,樊惠玲
,李春虎
,郭汉贤;CO对ZnO脱硫行为的影响[J];太原科技;2001年06期 |
10 |
颜建锋,梁红伟,吕有明,刘益春,李炳辉,申德振,张吉英,范希武;利用P-MBE在Si(111)衬底上生长氧化锌薄膜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4年02期 |
11 |
张萌;王应民;徐鹏;蔡莉;李禾;程国安;刘庭芝;;用锌有机源和CO_2/H_2混合气源PECVD沉积ZnO薄膜[J];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
12 |
刘亚明;戴宪起;姚树文;侯振雨;;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研究(英文)[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2期 |
13 |
吴尝;朱克荣;马永青;;固相法制备ZnO纳米晶的变温拉曼光谱[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4 |
郭常新,傅竹西,施朝淑;阴极射线激发下ZnO薄膜室温紫外发光的超线性增长规律[J];发光学报;1998年03期 |
15 |
王志军,王之建,李守春,李玉琴,元金山;固相热分解法合成非晶ZnO及其表征[J];发光学报;2003年05期 |
16 |
陶俊超;孙艳;葛美英;陈鑫;戴宁;;介孔ZnO微球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0年01期 |
17 |
毕冬梅;宋立军;乔靓;胡小颖;赵利军;;双六棱锥状氧化锌的水热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8 |
郭振;Andreazza-Vignolle Caroline;Andreazza Pascal;赵东旭;刘益春;张立功;李炳辉;张振中;申德振;;垂直氧化锌纳米线中的激射现象(英文)[J];发光学报;2011年05期 |
19 |
高相东,李效民,于伟东;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法(SILAR)生长ZnO多晶薄膜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3期 |
20 |
尹利君;李法荟;王晓刚;余明清;张联盟;;制作压电器件氧化锌单晶的评述(英文)[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