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区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萄的分离率及方法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 A)仍然是临床上感染性疾病致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以万古霉素为代表的糖肽类抗生素是各种指南所推荐的治疗这类细菌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近年来临床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的病例逐年增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对万古霉素为代表的糖肽类抗生素耐药问题的关注。为此,2006年CLSI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原NCCLS)修正了金葡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和抗性临界值,即万古霉素敏感菌的MIC由原来的4μg/ml改为2μg/ml,万古霉素中介菌的MIC由先前的8-16μg/ml改为4-8μg/ml。根据这一新的规定,可以将MRSA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程度分为两个水平:一种为高水平耐药的VRSA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万古霉素MIC≥16μg/ml;另一种则为低水平耐药的hVISA (heterogeneous vancomycin intermediate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和VISA (vancomycin intermediate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reus),其中VISA的MIC介于4-8μg/ml,而hVISA的情况较为特殊,目前报告多数hVISA的万古霉素MIC介于1~4μg/ml,但是它们可以在含有万古霉素的平皿上以10-6的频率产生万古霉素MIC水平在中介范围的亚克隆(subclone),这也是将之定义为“异质性”的由来。事实表明,对万古霉素异质性耐药的金葡菌(hVISA)远远多于耐药/中介的金葡菌(VRSA/VISA),因此近年来hVISA的研究成为医学上的热点。迄今为止,济南地区的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hVISA)的分离率尚无报道;在新标准下,尚无一种简单易行且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以供临床常规进行hVISA的筛选。研究目的:
(1)了解济南地区临床分离的MRSA标本中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hVISA)的分离率。
(2)对2ug/ml万古霉素(BHIV2)、4ug/ml万古霉素(BHIV4)及5ug/ml替考拉宁(BHIT5)脑心浸液琼脂筛选法初筛的三种筛选方法进行评价。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收集于济南地区6家三甲医院的216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分别进行2ug/ml万古霉素(BHIV2)、4ug/ml万古霉素(BHIV4)及5ug/ml替考拉宁(BHIT5)脑心浸液琼脂筛选法初筛。
(2)对琼脂筛选法初筛的阳性菌株进行macroEtest (MET)法进一步筛选。
(3)对macroEtest (MET)法筛选的阳性菌株用改良菌群分析策略-曲线下面积法(PAP-AUC)进行确认。
结果:
(1) BHIV2、BHIV4、BHIT5筛选法初筛的菌株数分别为:143株、19株、110株。
(2)初筛的阳性菌株经macroEtest (MET)法进一步筛选阳性菌株分别为:32株、16株、29株。
(3)macroEtest(MET)法筛选的阳性菌株,经改良菌群分析策略-曲线下面积法(PAP-AUC)最终确认菌株分别为:23株、14株、21株。
(4)三种方法筛选的阳性菌株,减去重复菌株,最终确认为hVISA的为29株;则济南地区hVISA的分离率至少为13.4%(29/216)。
结论:
(1)通过三种筛选方法,hVISA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都有一定的分离率,这可能是临床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
(2)三种方法中BHIV2、BHIT5筛选法敏感性无差异,均高于BHIV4筛选法;BHIV2、BHIT5筛选法特异性亦无差异,BHIV4筛选法特异性高于BHIV2、BHIT5筛选法。
|
|
|
|
1 |
潘伟毅,蔡志坤,杨莹,何亚玲;L20B RD与Hep-2三种细胞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鉴定的比较[J];中国计划免疫;1999年06期 |
2 |
潘立勇,胡庆丰,吕火祥,沈蓓琼,费鲜明,刘建栋;亚胺培南临床用药与非发酵菌群分离率和耐药性的关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
3 |
王芬;王朝晖;;呼吸道感染者痰中致病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24期 |
4 |
陈瑜;严建平;吕火祥;;肠球菌的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医学;2007年05期 |
5 |
陈芳;杨再国;黄锦蓉;;2004~2006年间葡萄球菌在长钢总医院临床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6 |
杨正时;气单胞菌感染[J];新医学;1988年07期 |
7 |
馬聖清;楊宜;;影响痢疾杆菌分离率的某些因素的分析与探討[J];复旦学报(医学版);1960年02期 |
8 |
姚林军,张秀珍;1986~1996年临床样品各类酵母菌分离结果[J];临床检验杂志;1998年04期 |
9 |
余进;李若瑜;;甲真菌病的病原学[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09期 |
10 |
路娟,陈淑兰,董娟,宋熙瑶,刘文博,赵金英;190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产ESBLs细菌分离率及耐药性[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1 |
卢先雷,喻华;改良血琼脂的评价与应用[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2 |
董华凰,李敬云;HIV-1分离培养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年05期 |
13 |
过孝静,康梅,陈知行,陈文昭,吕晓菊;2000~2002年我院常见细菌的分离率与耐药监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年04期 |
14 |
王飞燕,张伟,杨方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5~2001年细菌感染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09期 |
15 |
蒋观成,李红,王德莲;;实验动物中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带菌状况调查[J];实验动物科学;1993年02期 |
16 |
吕火祥,沈蓓琼,潘立勇,胡庆丰,刘建栋;1997~2001年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临床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2004年03期 |
17 |
袁达康;黄勇;杨华可;黎景全;李艳芬;;东莞市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2期 |
18 |
苏荣;张劲丰;杨延斌;;34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与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年04期 |
19 |
贺靖冬,李庆,高强;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及耐药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1期 |
20 |
黄勇;杨华可;罗淑华;袁达康;刘艳璋;;2004-2006年东莞市流行性感冒病毒监测结果及分析[J];疾病监测;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