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分析

杨淑云  
【摘要】: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和辐射作用,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传统上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的电力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政府垄断经营的基本格局和长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远未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包括行业性行政垄断和地区性行政垄断,二者彼此交错,对电力市场形成条块分割的行政垄断格局,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严重的危害。正确认识、客观分析中国电力产业存在的症结和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改革方向,不仅关系到整个电力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基于上述背景,文章采用微观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判断标准,对当前我国电力产业的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本文包括七章。 第一章是导论,提出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是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测度指标体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ISCP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第二章的指标体系,本文在第三章对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进行了测度,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电力产业呈现明显的行政垄断特征,中国电力产业的垄断本质上是行政垄断。二是中国电力产业不同的环节行政垄断表现和程度不同。发电环节的行政垄断表现为行业性行政垄断与地区性行政垄断交织并存,行业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发电项目审批制下的国有产权寡头垄断以及电价审批制下的电价行政垄断,地区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地方保护导致的“省间壁垒”。输电、配电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同时存在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为电力专营制度下行业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输电和配电专营制度下的国有产权完全垄断以及电价审批制下的电价行政垄断。我国售电环节技术上不具有自然垄断性,是电力专营制度下行业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以国有产权为主体的完全垄断以及电价审批制下的电价行政垄断。相对于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发电环节的行业性行政垄断程度较弱,而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维持着高度的行政垄断。三是我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程度在动态演变,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发电环节的行政垄断程度朝向减弱的方向演化,而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一直维持高度的行政垄断。 文章第四章是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对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通过制度性进入壁垒造成中国电力产业各环节因国有产权比重过高形成的低度竞争的政府完全垄断市场,对电力产业微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效率低下。 接下来第五、六章是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对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实证研究了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在微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上对效率的影响。研究显示,从微观层面来看,行政垄断下的电力企业经营无效率,冗员严重,发电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下。从产业层面来看,电力产业由于行政垄断造成的产业效率损失是非常大的,从2001年到2006产业效率损失分别占当年GDP比重的2.48%—3.74%之间。从宏观层面来看,行政垄断造成电价涨幅高;电力产业职工工资和福利收入水平长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电力产业投资结构扭曲,电网建设滞后,水电发展滞后,而同时火电又盲目发展,投资资源配置无效率,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电力产业内能源效率低下;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电力短缺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从动态效率来看,电力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速度缓慢,动态效率低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转轨时期,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对微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效率低下。第六章实证研究了行政垄断电价对中国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力产业行政垄断电价及由地区性行政垄断导致的电力产业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是导致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行政垄断阻碍了电力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 最后,在政策研究方面,文章认为行政垄断是造成电力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制度性原因,行政垄断不仅以牺牲电力产业微观效率和产业效率为代价,而且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打破行政垄断,在减少政府干预、规范监管权力的同时,需要深化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为打破电力产业的地区性行政垄断,迫切需要推进售电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放开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实现售电环节的市场化是打破电力产业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关键。阻碍电力资源跨省跨区优化配置的制度性因素是地区性行政垄断,这是通过电网企业对售电权的垄断来实现的,推进售电环节的市场化改革,实现零售竞争,使得电力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售电商和发电企业,电力产业的地区性行政垄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具体措施如大力促进“大用户直购电”的推广,降低“直购电”门槛等等。 2、尽快推行售电环节和输电、配电环节分开的市场化改革,确定输电、配电电价形成机制,这是实现售电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和保证。 3、深化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上网电价中水电对火电的补贴,促进水电和火电“同网同价”,“同质同价”,甚至“优质优价”,以促进水电的开发和水电产业的发展。 4、打破行政定价,推行终端销售电价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终端销售电价中工业对居民的交叉补贴,以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 5、放松民营资本在电力产业各环节的市场准入,促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以提高投资效率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放开输电和配电环节的投资,以促进电网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6、在自然垄断环节,可以引入间接竞争(competition for markets,对市场的竞争)和激励性规制,如标尺竞争、特许投标、价格(或收益)上限规制等,切断企业的成本和收益的直接联系,给各个经济主体提高效率的激励,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已经表明,组合使用这些激励性规制工具并随时间适当调整可以取得较好的产业绩效。 7、从产权结构入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对国有电力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电力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使之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提高其效率。 8、加强和完善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增强其权威与独立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意义上的电力规制机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晓红,任玉珑,张渝;中国电力产业价格管制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乔欢欢;梁万华;;浅析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期
3 王微;;中国电力产业的产业组织学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09期
4 郭联哲,曹福成,李晓军,谭忠富;市场环境下电价设计过程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电力;2005年04期
5 许洁;吴光伟;;论我国电力产业政府规制的变迁与阻滞[J];经济纵横;2007年02期
6 张晓春,于然;世界电力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电力产业自然垄断、竞争和管制的重要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年02期
7 张锐,李华;中国电力产业激励性价格规制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5期
8 杨宽欣;;论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战略抉择[J];商场现代化;2006年17期
9 魏建国;胡艳平;;组建我国电力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10 王宁宁;;电力产业价格管制模型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20期
11 谈传生;;基于政府管制的我国电力产业价格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14期
12 谭忠富;侯建朝;;电价设计与电力产业节能的关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3 侯建朝;谭忠富;王绵斌;;我国电力产业能效指标的国际对比[J];中国电力;2007年09期
14 杨凤;;电力产业的监管需求及其演变[J];经济纵横;2008年10期
15 麻元元;;拓展西部电力产业投融资渠道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6 韩绪望;;中国电力产业自然垄断特性与公用性分析[J];才智;2009年08期
17 李菁;李万明;;基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新疆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18 张振;谭忠富;胡庆辉;;中国电力产业能效分析及节能减排途径[J];电力学报;2010年05期
19 于良春,杜琼;中国电力均衡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20 余绰娅;;基于DSM的电力价格规制研究——一个拉姆塞定价模型的引申[J];现代商业;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韶秋;徐进;;关于发展电力产业投资基金的探讨[A];会计理论研究——湖北省会计学会1996—2002年优秀会计论文集[C];2002年
2 刘亚文;;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主业和多经共同发展——浅谈电力体制改革大形势下多经企业的发展之路[A];三门峡市第四届自然科学论文集(2002-2004)[C];2004年
3 杜立民;史晋川;;我国电力产业“厂网分开”改革的绩效评估[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邢鸿飞;;政府规制中的公共利益研究:以美国电力产业为例证[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坤元;;历史的见证——写在龙桥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之际[A];热烈庆祝龙桥水电站提前发电论文集[C];2007年
7 王春燕;;抓住机遇 依托基地 做强做大电力装备产业[A];云南电力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秦光荣省长强调做大云南电力装备制造业[A];云南电力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谭忠富;李晓军;;关于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的独特性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俊豪;;垄断性产业市场结构重组后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以中国电信、电力产业为例[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淑云;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于彬;中俄电力产业政府规制改革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杨菲菲;中国电力产业监管中规制合谋及其防范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12年
4 王顺;促进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理论应用和政策导向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付强;制度、增长机制与电力产业竞争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陈磊;电力产业管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莉;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含春;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韩绪望;中国电力产业规制与竞争[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晓红;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湘蓉;电力产业政府管制体制变迁及改革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夏斌;中国电力产业:规制与竞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王后根;中国电力产业规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4 高伟;我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与监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旭;我国电力产业政府价格管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惠君;中国电力产业的投融资选择[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许庆;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赵寒娇;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田江新;中国电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牛晓牧;我国电力产业政府进入管制理论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骆英辉 成红涛;华电香港公司与中非发展基金携手开拓非洲电力产业[N];中国电力报;2009年
2 记者 林阿玲;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电力产业[N];闽西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杨丽英 张春亮;电力产业发展搭建钢材消费平台[N];中国冶金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韦夏怡;金色的电力产业[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陆峰;优势对接加快发展江苏电力产业[N];新华日报;2009年
6 胡佩霞 实习生 韩荔;深圳电力产业面临机遇[N];深圳商报;2004年
7 郭宏颖;沈阳电力产业园奠基[N];沈阳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杨峻发;托克逊借优势资源做强电力产业[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9 本报记者 周军;神华“落子”四川电力产业[N];中国冶金报;2011年
10 贺 恭;电力发展需要配套的政策和环境[N];中国企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