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断续节理岩体锚固效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秦昊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地下洞室开发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如城市地下铁道与海底隧道、地下商城与地下车库工程、大型人民防空建筑物、市政地下工程、大型水电地下厂房与超长水工隧洞、多线铁路与公路隧道、冶金和煤炭矿山井巷工程、重大军用国防工程、能源地下储存库及核废料地下处置库等等。岩土锚固技术,无疑是保证地下洞室开挖顺利进行和正常使用,有效的控制围岩变形的有效措施,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岩土工程安全加固措施。 结构面是岩体作为工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征,它遍布于天然岩体中将岩石料切割成断续介质,其中又尤以断续节理最为普遍。结构面的数量、分布、形态和性质直接决定着岩体的整体力学效应和破坏形式。岩体的失效破坏往往是由于赋存于其中节理在荷载作用下萌生、发育、扩展、贯通造成的。锚杆作为广泛应用于岩体工程中的一种加固构件,其锚固效果是显著的,但其加固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以加锚断续节理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损伤理论和数值分析手段,致力于得到一种简单、有效、易于推广,可以适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够计算出断续节理岩体加锚加固效应的数值方法。 对断续节理岩体儿何损伤张量进行了定义和推导,引入狄拉克奇异函数来描述裂纹密度的方向分布特征,积分即得到损伤张量D。不同的损伤张量D阶数,对裂纹描述的精确性不一样,低阶张量可以完全由高阶张量经过简化得到,高阶张量包含有所有低阶张量的信息。在多族裂纹情况下,二阶张量对多族裂纹的描述能力有所欠缺。 基于对固有损伤定义的模仿,将损伤的定义进行扩展,将因增强材料的介入(锚杆、注浆、加筋土、土工织物)而引起的受力面积或刚度的变化量定义为负损伤(Anti-Damage)或增强(Reinforcement)。负损伤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现有损伤概念的扩展,其量值的定义、空间方向分布的确定、推导和运算均可遵循损伤变量的法则。 建立了能够计算翼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并同时考虑裂纹面接触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为克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虚拟弹簧法无法提供抗弯的缺点,本文模型将锚杆建为实体,并充分考虑了锚杆与岩体之间的接触。利用此模型可以计算出加锚前后岩体内翼裂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 运用准唯象损伤力学方法,利用本文建立的实体锚杆有限元模型,以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减小程度作为评价锚固效应的依据,发现应力强度因子的衰减符合高斯分布规律,即锚杆对岩体的加固具有非局部效应,且在不同锚杆几何尺寸与锚杆刚度下,强度因子的衰减的趋势也有不同。用高斯分布函数拟合这些趋势,得到了不同锚杆工况对应的高斯函数具体表达式。 用Fortran程序实现了上述设想。从程序的运行结果看,本文所编制的程序能体现出裂隙存在对岩体的削弱现象,以及这种削弱效应的各向异性;在加锚后,也能够体现出锚杆对岩体的增强效果,和增强效果的各向异性。程序能够实现本文所提出的模拟锚固效应的设想,并且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刚;赵坚;宋宏伟;李元海;;断续节理岩体中围岩破裂区的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胡波;张楠;刘顺桂;王思敬;刘海宁;;节理对岩体强度变形特性影响的模型实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胡波;杨志荣;刘顺桂;王思敬;刘海宁;;共面闭合断续节理岩体直剪强度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4 夏才初;许崇帮;;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中断续节理扩展的模拟方法研究和试验验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5 刘刚;赵坚;宋宏伟;;节理分布对岩体破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胡波;张楠;王思敬;陈俊生;;断续节理岩体模型试验及强度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7 李术才,朱维申,张玉军;裂隙岩体大型洞室群施工顺序优化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8 刘顺桂;刘海宁;王思敬;胡波;张晓平;;断续节理直剪试验与PFC~2D数值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9 胡波;;基于精细结构描述及数值试验的断续节理岩体力学参数智能选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10 范永波;;平面应力条件下共线双裂纹的拉伸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1 薛守义;刘超;;断续节理岩体弹性断裂理论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2 吕运冰,陈幸福;关于损伤张量的阶次[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年03期
13 任伟中;节理围岩特性及其锚固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14 任伟中,朱维申,张玉军,永井哲夫,孙建生;开挖条件下节理围岩特性及其锚固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1997年04期
15 高玉臣,朱葳;含微裂纹材料的损伤理论[J];力学学报;1987年06期
16 张思峰;周健;宋修广;李术才;;预应力锚索锚固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17 夏元友;陈泽松;顾金才;张亮亮;郑筱彦;;压力分散型锚索受力特点的室内足尺模型试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8 李新平,夏元友,胡春林;岩体的宏观损伤性质与工程地质调查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2期
19 黄雷;刘东燕;;锚固后岩体稳定性分析的能量法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20 朱训国;杨庆;栾茂田;;岩体锚固效应及锚杆的解析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继茂;程万正;;区域地震状态的损伤张量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朱维申;王平;;适于软岩的新型锚固方法的数理模拟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3 周维垣;吴澎;杨若琼;;节理岩体的损伤模型[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4 张辉;;岩体损伤张量两个公式的比较[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支国华;孙钧;;地震波在节理岩体中传播的半解析频域解的理论模型[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6 刘红亮;栾茂田;;加锚岩体锚固效应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新;杨强;周维垣;;基于二阶损伤张量的节理岩体各向异性模型及其在井壁稳定分析中的应用[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新平;宋桂红;;岩体隧道锚固作用分析[A];2005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西成;;金属材料塑性损伤张量模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10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昊;断续节理岩体锚固效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杨为民;锚杆对断续节理岩体的加固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秀丽;断续节理岩体破坏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朱晗迓;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胡高社;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刘宁;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劈裂破坏的力学机理及其能量分析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郑筱彦;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边坡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张思峰;预应力内锚固段作用机理及其耐久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前卫;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及其锚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2 孙秀丽;岩石渐进损伤演化过程的模拟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轼;预应力锚固机理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潘鹏志;节理岩体等效性能的损伤模型及其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刘湘萍;高温后裂隙岩体锚固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团结;兰州至海石湾高速公路土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应力锚索的工程应用[D];长安大学;2009年
7 张宁;锚杆对三维裂隙岩体加固止裂效应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元俊;岩体裂纹起裂扩展规律及锚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马庆松;几何初始损伤模型及其在岩土工程数值计算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雍敏;裂隙岩体破坏机制非连续变形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