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画派书画关系研究
【摘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盛衰交替的过程,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文人画自宋朝兴起以来,由于过于注重文化表现和笔墨技巧,花鸟和山水成为主要的绘画题材。在理学、禅宗等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追求画面的意境和个人的修养,绘画日益重个人思想情怀的表达,表现在画面上笔力孱弱,清净消散。尤其到了明末清初,正统的绘画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只是总结前人,以模仿代替创造,衰败至极。书法发展到明清,在馆阁体书风的笼罩下,千篇一律,失去了生命力。物极必反,在此时,碑学思潮悄然兴起,蔚为大观。这场发生在书法领域的思潮,影响渐渐波及绘画,从而使绘画以一种刚健生辣的面貌出现。这种在金石学的影响下,以金石笔法入画的绘画称为金石派绘画,这种绘画真正从实践上做到了书画同出一源。
文章首先交代了金石画派是在传统绘画衰败至极和书法的碑学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该画派在绘画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以金石笔法入画,画面有浓郁的金石之气。这种气息来源于碑学推崇的先秦、两汉以及北朝的碑刻,通过书法进而延伸到绘画领域,因此金石气就是碑学书法和金石画派最核心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理论上从雄健、古拙和生辣三个方面分析了书法中金石气的体现方式;在具体的技法上从运笔、结体和章法描述了这种气息的表现,并进而论述在绘画中金石气是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在笔法上,由书法的用笔延伸为绘画的线条;在画风上,由原先细致的刻画转变为粗犷的线条分割;在用墨与用色上,由淡润素雅转向厚重恣肆。
将碑学书法的笔法引入绘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在不同阶段选择有代表性的画家进行论述。前期的金农和赵之谦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将金石笔法融入绘画之中,但书风与画风没有完全融为一体。这种尝试启发了后来的吴昌硕与齐白石,他们书法、绘画、篆刻俱佳,而且打通了三者的关节,做到了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以书入画,三位一体。但两人金石气的表现并不相同,吴昌硕入手先秦石鼓文,遗貌取神,画风苍茫酣畅;齐白石暗合汉碑精神,表现为刚健生辣。潘天寿在借鉴吴昌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画风刚强霸悍,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守中国画的本位。潘天寿之后,很少有人能够在传统中深入挖掘,出古入新。
金石画派的艺术实践将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落实到了实处。“书画同源”的理论早在唐朝就已经提出,只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或在局部画面上能够做到一致。而金石派绘画笔法全由书法得来,故能够做到书画同出。在书画同源的基础上,书法的线条有了金石气,那么相同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画面就会有金石气,这正是石涛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此研究金石画派的书画关系,是对画论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