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心肺复苏中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产生机制的研究
【摘要】:
目的:1.探讨长时间心脏骤停时基本心肺复苏前向血流产生机制;2.研究基本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关系在临床复苏中的指导意义;3.探讨基本心肺复苏时冠状动脉灌注压的适当计算方法。
方法:
1.实验动物:随机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23只(由山东大学新药研发中心提供),雌雄不拘,体重12.0-18.0kg。2.研究方法:犬术前禁食12h,以3%戊巴比妥钠30mg/kg经静脉麻醉。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空气吸入并在SIWV模式下调整呼吸机参数;术中保持气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道压维持在10-15cmH_2O。动物取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备皮。多导电生理仪记录基础状态下心电图,同时连接除颤器监测心电信号。应用Seldinger术分别穿刺股动脉及股静脉置压力导管于主动脉根部及右房处,将压力导管另一端连接于多导仪进行压力监测。以80V交流电于体外心前区刺激5s致犬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VF成功的标准为:心电图显示为室颤波形,主动脉压力突然降至10~20mmHg以下。VF开始的时间定为“0分钟”,此时撤除呼吸机以模拟人类VF状态。待VF持续12min后,立即接呼吸气囊开始基本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通过多导仪监测控制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通气比为30:2,通气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5个复苏周期即2分钟后,立即给予lmg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同时进行评估:1)如果心电图监护示仍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1次150J双相波电除颤;2)如果心电图显示为无脉性电活动(也称为电-机械分离),则再进行第2个循环CPR;3)如果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定义为主动脉压80mmHg至少持续1分钟,则根据2005年AHA的复苏指南给予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4)每次评估时若主动脉压80mmHg,则给予血管活性药,如lmg肾上腺素或5-10mg多巴胺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推注。如CPR持续20分钟ROSC仍未达到标准,停止CPR。ROSC后,继续维持麻醉状态接呼吸机监护观察2h,通过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以补充血容量。此后,撤掉监护,拔除各压力导管后静注10%KCl处死动物。3.测量指标:(1)基础血流动力学指标测量:主动脉压(AOP);右房压(RAP);冠脉灌注压(CPP)。(2)CPR期间血流动力学业指标测量:平均AOP(meanAOP);平均RAP (meanRAP);平均CPP (meanCPP);按压期AOP (com-AOP);按压期RAP(com-RAP);按压期CPP(com-CPP);放松期AOP(decom-AOP);放松期RAP (decom-RAP);放松期CPP(decom-CPP) (3) ROSC率,即为CPR成功率。
结果:
AOP, RAP与CPP之间相互关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1型(n=12)和2型(n=11)。(1)基础状态下两型犬的AOP无差别(127.97±24.84mmHg vs 139.82±21.58mmHg; P=0.24); RAP无差别(8.41±3.59mmHg vs 8.13±3.2mmHg;P=0.84);CPP也无差别(119.54±25.15mmHg vs 131.69±21.38mmHg; P=0.28)。(2)CPR期间,两组com-AOP无统计学差异(47.85±29.16mmHg vs 66.28±27.54 mmHg; P=0.15); com-RAP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48.06±21.34mmHg vs 36.34±14.18mmHg; P=0.15);然而此时1型的com-CPP显著低于2型(-0.21±18.36mmHg vs 29.93±25.62mmHg, P0.01);两组decom-AOP无统计学差异(31.84±21.49mmHg vs 32.43±14.59 mmHg; P=0.94);1型的decom-RAP显著低于2型(14.34±10.24mmHg vs 28.45±10.25mmHg; P0.01);此时decom-CPP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17.50±17.37mmHg vs 4.00±12.52mmHg; P=0.05)。比较整个CPR循环的CPP,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20.81±27.98mmHg vs 22.74±41.49mmHg; P=0.9)。(3)1型中12只犬有3只恢复了自主循环,成功率为25%;2型中的11只犬共8只最终恢复了自主循环,成功率为72.7%;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4)。
结论:
(1)长时间室颤动物模型进行基本心肺复苏过程中存在有两种压力关系;不同压力关系对即刻复苏成功率影响不同。
(2)根据压力关系不同选取不同机械复苏设备或许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3)仅以放松期主动脉压与右房压力阶差作为冠状动脉灌注压的计算测量方法可能会弱化CPP与复苏成功率的关系,宜根据压力关系不同采用不同计算的方法。
|
|
|
|
1 |
于秋飞;;急诊科心肺复苏83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8年11期 |
2 |
姚新民,杨国栋;心肺复苏的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1985年06期 |
3 |
李留
,王泽惠,侯云生;电击致猝死4例抢救体会[J];人民军医;2002年05期 |
4 |
张季元;何世娟;;院前急救心肺复苏144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13期 |
5 |
郭玉刚;汪洋;曲甲由;;超早期电除颤抢救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
6 |
余火生;心肺复苏进展[J];华夏医学;1994年02期 |
7 |
吴社升,李平安,彭从宝,宋玉本,俞祥海;高原地区165例心肺复苏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1996年03期 |
8 |
邹芳春;张海;;急诊心肺复苏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04期 |
9 |
李秀莲;卢艳;王彩红;曹荣芳;刘鹏;;心肺复苏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12期 |
10 |
沈洪!100853北京;心肺复苏指南我见[J];急诊医学;2000年06期 |
11 |
刘华;;心肺复苏86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9期 |
12 |
胡大一,许玉韵;心肺复苏的一些新概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8年01期 |
13 |
张全贵;;心肺复苏的若干进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0年02期 |
14 |
毛继康,任爱勤;心肺复苏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1期 |
15 |
司徒凯清,江碧玉,麦劲刚;小儿心肺复苏中的几个问题[J];广东医学;2002年S1期 |
16 |
申屠光明,李新禾;心肺复苏90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年03期 |
17 |
戚克岭;刘艳霞;李保国;;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0年01期 |
18 |
辛正宏;梅林;;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年06期 |
19 |
徐绍春,王涛;院前心肺复苏初期成功17例救治体会[J];急诊医学;1997年06期 |
20 |
罗泓,李杰,雷忠;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心肺复苏教程对我院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