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羟基维生素D_3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与代谢综合征(MS)有无相关性,并评估中国人群25(OH)D3的水平。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2009年11月—2010年1月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济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代谢综合征(MS)患者105人,同时采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102人作为对照组。MS患者的判定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亚太地区的诊断标准。
2.资料收集: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教育程度、吸烟及饮酒史、每周体育锻炼情况、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等情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空腹抽血测定25(OH)D3、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并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资料使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非正态分布的变量如FPG、HOMA-IR、TG等均在取对数正态化后进入分析。两组间参数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参数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参数之间的变化依存关系。检验效能为0.05。
[研究结果]
1.山东省济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正常人群血清25(OH)D3水平21.42±4.85ng/mL(95%置信区间20.46-22.37);MS组血清25(OH)D3水平20.04±4.68ng/mL(95%置信区间19.13-20.94),低于对照组健康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将两组的25(OH)D3水平按照≧30 ng/ml为充足、20≦25(OH)D330ng/ml为不足、25(OH)D320ng/m1为缺乏分为3组,对照组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7%、39%;MS组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1%、56%。MS组25(OH)D3缺乏的情况要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MS组男性25(OH)D3的水平高于女性(21.32±4.60 ng/ml Vs 18.52±4.36n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2)。
4.MS组间参数行Pearson相关分析后,25(OH)D3水平与腰围(r=-0.230,P0.05)、收缩压(r=-0.303,P0.01)、FPG(r=-0.299,P0.01)、TG(r=-0.240,P0.05)、LDL-C(r=-0.330,P0.01)、尿酸(r=-0.248,P0.05)呈负相关;与BMI、腰臀比、舒张压、FINS、HOMA-IR、TC存在负性线性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异;与HDL-C存在正性线性趋势,也没有显著差异。
5.25(OH)D3与MS组的各组分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β=-12.839,P0.001)、SBP(β=-39.617,P0.001)、TG(r=-4.624,P=0.009)、HDL(β=12.089,P=0.014)、DBP(β=18.550,P=0.038),与25(OH)D3呈现较强的相关性,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25(OH)D3=34.216-12.842 LDL-0.116SBP-4.646 TG+12.06 HDL+0.089 DBP。方程F=8.860,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山东省济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正常人群维生素D水平较低,血清25(OH)D3水平为21.42±4.85ng/mL(95%置信区间20.46-22.37)。
2.MS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且MS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情况更普遍。
3.对于MS患者,男性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女性。MS的各重要组分,包括腰围、收缩压、FPG、TG、LDL-C、尿酸与25(OH)D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提示25(OH)D3的低水平可能是MS的危险因素。
|
|
|
|
1 |
;维生素D缺乏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2 |
朱金明;;蜂产品与代谢综合征[J];蜜蜂杂志;2006年04期 |
3 |
胡晓抒,郭志荣;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12期 |
4 |
耿稚江;;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研究的最新进展[J];国外医学情报;2003年11期 |
5 |
林丽香;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04期 |
6 |
江红接,邱中民,钟山;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患者常见伴发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7 |
姚军;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02期 |
8 |
王拥涛;陈雄辉;;代谢综合征和肾脏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23期 |
9 |
;“2008年全国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高层研讨会”征文通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
10 |
玲子;;关爱心脑血管系列讲座(九) 激光——帮你远离代谢综合征[J];家庭医药;2008年02期 |
11 |
黄继忠;;代谢综合征的防治——读者来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
12 |
何晓琴;许胜敏;田和芳;;代谢综合征患者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
13 |
何宏继;;自拟转运煎治疗代谢综合征2例[J];中医杂志;2010年S2期 |
14 |
李明,H.U.Janka;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999年01期 |
15 |
杨明功;胰岛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年01期 |
16 |
张静;葛兰素史克公司举办“控制代谢综合征保护血管脏器功能”专题讨论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12期 |
17 |
王德玉,徐志瑛;论肝与代谢综合征[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1期 |
18 |
聂海,祝之明,闫振成,倪银星,赵志钢,张刚,杨华;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12期 |
19 |
薛临萍
,柳洁
,康文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筛查和健康教育[J];山西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
20 |
邹大进;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