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纹织的问题求解环境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这促进了对基于互联网应用系统和软件的巨大需求,从而推动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也加速了许多行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其中问题求解环境(Problem Solving Environment, PSE)的研究便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问题求解环境是人们探索如何高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取得的成果之一,用户可以在只掌握少量计算机操作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它顺利地解决某领域的问题。将问题求解环境的理念同网络应用的特性结合起来,对问题求解环境的研究和应用创造了大量的机遇,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了许多基于网络、网格、分布式的应用系统和软件。
纹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面向纹织的问题求解环境的研究尚属于空白。在纹织行业中,尤其是在其中小企业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例如,纹织设计工具的使用、维护、更新,企业内生产管理方式的革新,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交流甚至企业间的协同合作等,而其中尤其以设计工具使用问题为最。本文就纹织设计构建问题求解环境,在构建过程中,依次从架构设计、设计软件的应用模式、原型系统的实现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本文的研究工作。
区别于传统PSE,本文构建的纹织PSE主要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突破了传统PSE应用对时空的限制,存在接口便可使用PSE。这对于纹织企业来说,是推动其信息化发展的助燃剂。
其次,提出了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应用模型和服务化集成方法。在以往众多的PSE应用中,由于早期的软件开发缺少有效地管理和规划,大多表现为紧耦合系统,这也就造成了这类PSE应用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出现无法更好的扩展和向后兼容。为此灵活运用SaaS思想理念,提出了将软件以服务的形式融合集成于PSE中,综合采用多种软件服务化的方法,将纹织各类软件转化为服务封装集成并运行于PSE的服务基础设施之上。将以往对软件系统或者功能模块的集成和管理转变为对遵循统一标准的服务进行管理和监控,是构建PSE架构的一种新的尝试。服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也使得PSE的系统架构表现得更为开放,也更为灵活和稳健。
从技术上来说,SaaS模式的引入突破了以往PSE的架构特点,增强了PSE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从运营方式来说,改变了传统的软件购买方式,采用租赁模式,真正实现了按需软件的思想。
最后,PSE是注重人机交互环境的系统。为方便用户的使用,在本文构建的PSE中采用了个人工作区的理念,通过个人工作区用户能够开展自己所有的工作,不必通过级联菜单逐层寻找,对用户的工作而言快捷、方便。
本篇论文最终构建的PSE体现于山东省纺织工业服务平台(www.tihuayinhua.cn)。在实现系统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基于Portal技术的开发框架。在构建的服务平台系统中,还集成了其他的服务以提升平台的应用价值,例如虚拟存储服务。最后对本文的PSE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问题求解环境研究的展望。
|
|
|
|
1 |
戴连奎,吕勇哉;一个用于化工过程故障诊断的知识基系统[J];信息与控制;1991年01期 |
2 |
魏宝刚,何华灿,刘永怀;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工程应用研究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年06期 |
3 |
李玉鑑;2维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问题求解[J];电子学报;2004年11期 |
4 |
莫思敏;谭瑛;曾建潮;;基于承诺度的寻找合作Agent的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年05期 |
5 |
金雁,张钟俊,刘伟;分布式问题求解综述[J];控制与决策;1990年03期 |
6 |
胡长军,仝兆岐,庞景芹;面向问题求解的集成软件系统的设计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994年10期 |
7 |
张所地,李怀祖;管理研究问题确定的准则及过程[J];科学学研究;1997年04期 |
8 |
张晓晨,赵林度,陈国华,赵佳宝;多Agent诊断系统中合作任务调度算法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1年11期 |
9 |
张俊荣,唐屹;一种分布式问题求解的数学模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0 |
李文宫;武传华;;智能化干扰系统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通信对抗;2007年02期 |
11 |
陈杰华;;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年20期 |
12 |
高原青,刘晓燕,范乃文,袁春琳,张世伟,徐立本;面向土建工程的专家系统建造工具C-ADVISOR及其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3 |
田园,冯珊;宏观经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MEIDSS[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6年07期 |
14 |
万剑怡,孙永强,薛锦云;一种基于设计模式的三阶段并行程序设计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年03期 |
15 |
李西君,姜华;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模型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6 |
李凯;杨善林;刘桂庆;;基于FIRE模型的Agent联盟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12期 |
17 |
郭健美;王英林;张申生;;面向业务问题求解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01期 |
18 |
刘清秀;李秀芳;;基于角色和CSCL的多Agent协作过程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年05期 |
19 |
吴轶华;集成学习[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1年09期 |
20 |
赖树纲;易黎;何英;康小强;王克宏;;基于知识处理的分布式系统——DKPS/TH-2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