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牡蛎良种选育的遗传学基础研究

于红  
【摘要】: 牡蛎是中国传统的贝类养殖品种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产量最大的经济贝类。2007年我国牡蛎的养殖产量达到351万吨,占世界牡蛎养殖总产量的79.8%。我国虽然是牡蛎养殖大国,但还并不是牡蛎养殖强国,遗传改良研究相对滞后。缺乏良种、单产低是我国牡蛎产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养殖牡蛎种类的遗传背景信息十分匮乏,遗传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重要经济性状定位研究发展缓慢。此外,经济种类还面临分类混乱、区分困难等诸多疑难和热点问题,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牡蛎的养殖及遗传改良工作。因此,本论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牡蛎种类亲缘关系解析、遗传背景分析、重要经济性状定位等研究,旨为我国牡蛎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借助分子手段分析了巨蛎属牡蛎的亲缘关系,解决了我国牡蛎经济种类分类混乱问题,从而为牡蛎的良种选育奠定基础。本部分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巨蛎属五种牡蛎的线粒体DNA片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五种牡蛎在变性梯度凝胶中可以被清楚的区分开,每种牡蛎均检测到种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五种牡蛎各具一种单倍型,从而证实了DGGE技术结果的可靠性。 2)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深入研究巨蛎属牡蛎的亲缘关系。测定了岩牡蛎及密鳞牡蛎的线粒体全序列,并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六种巨蛎属牡蛎线粒体全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K2P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以往分类上存在争议的太平洋牡蛎、褶牡蛎、有明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均为清楚的不同种类。其中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的亲缘关系最近;而有明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和岩牡蛎三者的亲缘关系比较近。线粒体基因排列比较结果显示巨蛎属牡蛎的线粒体基因排列变化比较大,其中美洲牡蛎的变化最大,出现多个tRNA基因易位现象;而太平洋牡蛎、香港巨牡蛎、有明巨牡蛎、熊本牡蛎和褶牡蛎之间不存在线粒体基因重组现象,说明五个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相对比较近;岩牡蛎与这五种牡蛎相比,出现一个tRNA易位。 3)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亲缘关系最近、分类争议比较大的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进行了种群遗传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的七个微卫星标记均可在褶牡蛎群体中成功扩增,并表现出多态。遗传分化指标(Fst、遗传距离)显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分化。个体分配检验中,两个种的个体分配正确率达100%,进一步证实了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之间显著的遗传分化。 4)利用HSP70核基因序列对巨蛎属五种牡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遗传分化最小,有明巨牡蛎和褶牡蛎的遗传分化最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有明巨牡蛎和香港巨牡蛎各自构成一个单系群,进一步澄清了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但是熊本牡蛎、太平洋牡蛎、褶牡蛎没有形成明确的单系群,三者的系统发生关系使用HSP70序列并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HSP70序列中发现了有明巨牡蛎和香港巨牡蛎种特异性SNP位点各7个,这些位点的发现为牡蛎的种类鉴定提供标记基础。另外,在有明巨牡蛎中,还发现2个SNP位点在南北方群体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温度适应性分化。 其次,针对中国养殖牡蛎的代表性种类—太平洋牡蛎及美国已选育成功的具有优良性状的种类—美洲牡蛎,分别进行了标记开发、遗传背景分析、图谱构建和抗病基因定位研究。通过两种牡蛎遗传基础研究比较,充分利用和汲取美洲牡蛎选育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为开展我国牡蛎的良种选育工作提供指导。本部分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开发了26个太平洋牡蛎EST-SSR位点,其中23个位点可在种间成功扩增。在3个太平洋牡蛎家系中检测其中20个EST-SSR的遗传分离模式,结果显示35个分离组合中有5个偏离孟德尔分离比定律,其中4个经无效等位基因校正后符合孟德尔分离比。20个位点中,有3个位点(15%)检测到无效等位基因的存在,太平洋牡蛎EST-SSR的无效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其Genomic-SSR的无效等位基因频率。EST-SSR标记的开发为以后的牡蛎比较基因学等提供基础。 2)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我国南北方五个太平洋牡蛎养殖群体和两个日本野生群体进行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日本野生群体相比,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但低频率等位基因数(或稀有等位基因)较野生群体有所下降。遗传分化指标(Fst、遗传距离、个体分配检验)显示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上述结果表明,虽然我国自从日本引进太平洋牡蛎进行人工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目前并未出现显著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现象,这可能与养殖者在育苗过程中,将不同批次或不用地点育苗的子代进行混养的养殖模式有关,另外,养殖者之间的不同来源的牡蛎频繁互引、扩大养殖,也可能补充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 3)采用11个微卫星标记对美洲牡蛎五个主要选育品系的八个群体和两个野生群体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选育群体中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显著小于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等位基因丰富度降低了48.3%-68%。选育群体中出现了稀有等位基因减少现象。选育群体中杂合度与野生群体相比,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Fst值显示选育群体间及与野生群体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个体分配检验可以清楚的将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区分开(正确分配率达94.1%),选育品系间也存在显著性遗传分化,99%的个体可以被正确的分配至源群体中。上述结果表明选育群体中已经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现象,在以后的选育过程中,应尽量扩大亲本数目,必要时可进行品系间杂交育种。 4)利用微卫星和SNP标记在美洲牡蛎回交家系和F2家系中构建遗传图谱,分析2个家系在病害感染死亡前后各个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共定位了11个抗病连锁基因区域/QTL,其中3个区域/QTL在两个家系中均检测到。11个抗病连锁基因区域/QTL所包含的标记81.9%为EST来源标记,说明TypeⅠ型标记在基因定位上比TypeⅡ型标记更加有效。将定位的抗病连锁标记进一步在6个抗病群体、2个非抗病群体、2个野生群体中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将在抗病群体中出现规律性频率分布的标记进一步在非抗病群体病害感染死亡前、死亡后的群体中进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分析,最终检测到1个微卫星标记、1个SNP标记和1个未知功能基因与美洲牡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香;曾志南;郑雅友;巫旗生;宁岳;祁剑飞;贾圆圆;;福建牡蛎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水产科学;2018年05期
2 李馨,崔燕,杨隽,耿忠诚;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在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9期
3 李伟;周立民;王洪亮;张明臣;刘增清;郭权和;;SNP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9年06期
4 王延云,徐亚欧,胡强,於建国,袁列,杨德孝;SNP研究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畜禽业;2005年05期
5 苟想珍;党岩;张建军;孙春香;;微卫星标记技术及其在鸡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畜禽业;2008年04期
6 ;记忆差别的遗传学基础[J];生物学通报;2003年11期
7 ;多倍体的类别及遗传学基础[J];饲料工业;2002年08期
8 张利平;SNP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前景[J];草食家畜;2003年03期
9 万卫昌,戴豪良;中医“证”和体质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3年03期
10 耿茜;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的遗传学基础及临床意义[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年04期
11 朱明雨,王云月,朱有勇,卢宝荣;云南地方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保护意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2 边吉;;《法庭DNA鉴定:微卫星检验》出版[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3 崔海宏;黄平;赵婷;张振华;徐伟;王小鹏;韩英;;结直肠癌线粒体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年36期
14 樊兆斌;姜莉莉;;中国5种家兔的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年11期
15 曹廷杰;谢菁忠;吴秋红;陈永兴;王振忠;赵虹;王西成;詹克慧;徐如强;王际睿;罗明成;刘志勇;;河南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5年02期
16 饶友生;张细权;;两个SN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鸡生长性状的关联[J];中国家禽;2007年01期
17 冯敏;刘延琳;;微卫星在酿酒酵母研究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3年05期
18 贾立明,刘丽红,胡义德,叶明福;线粒体基因组与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04年05期
19 黄树文;张哲;陈赞谋;袁晓龙;李加琪;张豪;;广东省现有5个地方猪种基于SNP芯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8年06期
20 整合整理;;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J];海洋与渔业;201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海刚;王家丰;李莉;张国范;;基于转录组数据的长牡蛎基因组功能基因SNP分析与标记开发[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张琳琳;孟杰;朱亚兵;杜以帅;熊志强;竺奇慧;方晓东;李莉;张国范;;长牡蛎生理防御反应的组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杜以帅;王晓通;张琳琳;李莉;张国范;;长牡蛎对干露的适应机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4 亓海刚;李莉;张国范;;长牡蛎基因组微卫星和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筛查与标记开发[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马俊业;夏旭华;杨群;;普通海绵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表型特征与谱系年代分析[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才让卓玛;赵云涛;章超桦;苏阳;;香港巨牡蛎外壳中δ~(13)C值的分析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于茜;李仰平;邢强;李雪;胡晓丽;包振民;;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基因组预测序及群体间差异SNP位点的筛查[A];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8 汪国平;胡开林;梁树南;吴定华;;番茄微卫星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梁翠;葛宇;曹睿;王哲;黎瑞源;孟金陵;朴钟云;;芸薹属A基因组单一基因微卫星分布及其通用性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许飞;李莉;张国范;;光照对牡蛎幼虫生长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红;牡蛎良种选育的遗传学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海洋;牙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和美洲牡蛎抗病相关基因SNP的初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家丰;长牡蛎基因区SNP标记规模开发及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代平;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5 李双双;棉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6 卢慧甍;霍山蹦蝗和意大利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相军;水稻线粒体基因组[D];浙江大学;2006年
8 吴孝兵;扬子鳄保护遗传学及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9 申欣;软甲纲动物和星虫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分子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杨劲树;海底热液口甲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及罗氏沼虾生物钟基因的分子解析与进化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盲蝽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王绍宗;长牡蛎SNP标记的开发及多态性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郭立平;利用微卫星和SNP标记对西门塔尔牛进行亲子推断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孔宁;长牡蛎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测及生长模型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周俊梅;短花针茅SNP标记开发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尹光;中国野生大豆6个基因SNP筛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田涛;大菱鲆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的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8 曲英晶;山东荣成牡蛎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芦超;奥科特比蜢的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组及核基因组探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10 邱涛;玉米同核异质及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梦然;“再生能力”背后的遗传学基础揭示[N];科技日报;2018年
2 王雪飞;遗传学基础成果应用不佳[N];健康报;2006年
3 郭旭光;牡蛎治肺结核盗汗[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4 邱耀斌;牡蛎穿新装 面对新市场[N];中国特产报;2000年
5 ;新加坡对冷冻牡蛎提出进口要求[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徐若滨;牡蛎大量上市受热捧[N];新农村商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王志强 通讯员 王宇;减产价蹿高 牡蛎变“金贵”[N];威海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丽华通讯员 刘国贤 迟诚勇;内外兼修,做强牡蛎产业[N];威海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大庆;科学家给2万年前的大熊猫做线粒体基因组测序[N];科技日报;2018年
10 记者 张梦然;长颈驼近乎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出炉[N];科技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