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

田莹  
【摘要】:南海夏季风在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和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来临,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以及雨带的移动与南海夏季风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南海夏季风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我国南方地区的旱涝预报和防灾减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不仅揭示了气候平均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简要分析了全球季风爆发的主模态;本文对前人定义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定义了新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本文深入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前后的大气环流的演变及其异常的分布特征,并从中找出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因素;作者最后总结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高低层高度场和风场有明显的变化。850hPa上主要表现为:副热带反气旋退出南海地区,印缅槽加深,我国西南地区气旋性环流减弱,阿拉伯海反气旋消失,索马里、85°E和125°E附近越赤道气流建立。200hPa上高层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是季风区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主要特征。 2.南北半球副热带之间的气候降水和高、低层环流可以用三个模态来解释:冬夏模态,春秋不对称模态,春秋对称模态。前两个模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季风的建立与太阳辐射和地形作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模态反映的春秋对称半年周期模态,解释了赤道多雨的气候特征。 3.本文找出了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纬向风分量的关键区(105°E-112.5°E,7.5°N-12.5°N),根据此关键区内的纬向风分量定义了新的南海季风爆发指数,定出了每年南海季风的爆发时间:(a)本候内A区域平均纬向风大于0,(b)包含本候之内连续5候内区域平均纬向风至少有2候大于0,区域平均纬向风小于0的时间连续不超过2候,而且3候累积平均的纬向风分量要大于0。 4.根据本文中的南海季风爆发指数得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是指26候以前(包括26候)爆发南海夏季风的年份,包括:1994、1996、1999、2001、2005和2007年;爆发偏晚是指30候以后(包括30候)爆发南海夏季风的年份,包括:1982、1985、1987、1991和1993年。 5.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前冬冬季风偏强,南海地区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上升运动强烈,SST场为Lanina型分布,有助于南海地区的上升运动。晚年特征与此相反。 6.东亚大槽加深;副热带高压偏弱;孟加拉湾北部低压偏强;200hPa上中亚地区高度场偏强;200hPa我国东部地区高度场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反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南海地区东南风气流强盛,则代表副热带高压的强盛;索马里越赤道气流越强;80-90°E西风气流越强;中国南部西南气流越弱,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反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 7.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各地降水量的变化超前于爆发晚年,东北地区降水量早年小于晚年,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降水量均为早年大于晚年 8.用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对我国降水场进行回归,并做差值分析,可知: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我国华北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降水比晚年要多,而东北地区和四川、云南地区则降水要比晚年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丽娟;王辉;金啟华;殷占福;;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冬春季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关系的初探[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2 过霁冰;陈渭民;徐杰;;亚洲夏季风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的结构和传播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3 阮成卿;刘秦玉;;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对流关系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4 祝从文;周秀骥;赵平;陈隆勋;何金海;;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与中国汛期开始时间[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8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强;张耀存;;季风爆发前后南海SST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高士欣;张立凤;高锋;;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扰动演变的数值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沙文钰;肖义国;;2000年南海季风爆发期观测的诊断研究及数值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顾雷;黄荣辉;;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严蜜;钱永甫;;南海季风爆发与东亚地表热力异常强迫的联系Ⅰ:爆发强度[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及强度年际变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胡敦欣;;海洋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钱永甫;刘鹏;严蜜;;下垫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钱永甫;刘鹏;严蜜;;下垫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苏平;刘秦玉;龚佃利;;南海季风暴发年际变化与山东夏季降水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少妮;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预报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白学志;南海环流数值模拟和南海及邻近海域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3 秦育婧;全域和局域哈德莱环流气候及异常特征再揭示及应用初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郑建秋;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胡国权;淮河试验时期的能量与水份循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7 高辉;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莹;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元妮;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青;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左涛;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陈湘雅;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及BCC-CSM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王丽娟;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7 王平;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顾春利;0604号登陆热带气旋“碧利斯”诊断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9 孙启振;海气热通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连漪;南海季风与海气界面通量的季节循环及其相互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杨绮薇;广东定点研究灰霾天气[N];广东科技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谈媛;专家解析天气频繁“变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陈磊 张雁;南海季风试验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记者 苏稻香 通讯员 杨绮薇;去年气候灾害掠走粤400亿[N];南方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诒年 通讯员 孙琳娜;青岛召开天气趋势学术研讨会[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