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1965-2007年的美国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资料,先用从已有的众多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中选择Wang等(2004年)定义的指数Uscs来确定1965-2007年各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候,再主要利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TC活动之间的关系。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西北太平洋(尤其南海区域)的TC生成个数和活动频数比爆发前有着显著的增加,而超过一半的年份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上(150°E以西)有TC活动,表明TC活动可能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触发机制之一。
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份,季风爆发前的1-4月份,赤道以北5°-15°N范围平均的西太平洋东风存在明显的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ISO),TC在ISO的东风减弱位相存在着群集性生成,且TC的生成位置偏西,10°-20°N范围平均的西太平洋的对流和降水比季风爆发晚年偏强;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份,季风爆发前的1-4月份,西太平洋东风和TC活动均无规则的季节内振荡信号,TC生成位置偏东,西太平洋的对流和降水偏弱。
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份,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一次明显的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过程,且850hPa西风、OLR、降水从东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均表现为同步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该季节内振荡与TC活动频数的季节内振荡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上TC活动在季风爆发前1候显著增加,在爆发候时进一步增加且TC强度增强。在爆发后第1候,随着季风槽在南海处建立和迅速加强,TC活动达到峰值。但在爆发后第3候,季风槽强度减弱,TC活动迅速回落,到爆发后第7侯左右跌入谷底,第8候起又重新增加。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份,不存在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相伴随的30-60天的同步的季节内振荡过程,西风气流和对流降水在孟加拉湾处(80°-100°E)爆发后,向南海(110°-120°E)和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120°-150°E)依次推进。南海夏季风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几乎无TC活动,但从爆发后第1候起,随着季风槽在南海处的建立,西北太平洋的TC活动开始增多,强度也加强。
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份,影响季风爆发的因素较复杂,包括东印度洋的ISO向东传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对流向西传的影响和北半球中纬度对流向南传的影响。在大部分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西北太平洋对流西传至少是季风爆发的影响因素之一,而该西北太平洋对流的西传又很可能与西北太平洋上TC活动有关。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大部分年份季风的爆发没有受外界对流传播的影响,少部分年份受东印度洋的ISO东传的影响。
|
|
|
|
1 |
徐海明,何金海,周兵;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合成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
2 |
何秋香;陆芳华;覃志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环流EOF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3期 |
3 |
陈隆勋,刘洪庆,王文,王予辉,山崎信雄;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4 |
高辉;薛峰;;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1期 |
5 |
武亮;;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7年02期 |
6 |
陈隽,金祖辉;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因子的诊断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
7 |
陈明惠;范文娟;;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玉林出现强降雨过程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S1期 |
8 |
梁肇宁;;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因子分析[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年04期 |
9 |
柳艳菊,丁一汇,Keenan T,孙爱东;POAMA海气耦合模式对2003和2004年南海夏季风预报能力的评估[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5期 |
10 |
李菲;周顺武;王盘兴;;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
11 |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
12 |
黄安宁;张耀存;黄丹青;;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
13 |
覃志年;金龙;何慧;;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越赤道气流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3期 |
14 |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I: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
15 |
严蜜;钱永甫;;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6 |
高辉;朱艳峰;;2007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的非典型性突变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
17 |
谢安,刘霞;赤道涡旋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气象学报;1997年05期 |
18 |
潘静;李崇银;;夏季南海季风槽与印度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之比较[J];大气科学;2006年03期 |
19 |
姜霞;刘秦玉;王启;;菲律宾以西海域的高温暖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0 |
于乐江;胡敦欣;;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