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FVCOM的浪、流、泥沙模型耦合及应用

吴伦宇  
【摘要】: 对近岸的一些基本海洋现象如潮汐、环流、风暴潮、海浪以及由此衍生的泥沙输运和海底地形变化的研究对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等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很多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因此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变得非常有必要。模型研究是当今物理海洋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耦合模型的情况是二维的多,三维的少;单向耦合的多,双向耦合的少;结构网格的多,无结构网格的少。由于近岸复杂的岸线和地形,选取一套能够很好的拟合岸线的非结构网格的模型来进行耦合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方法三角网格的水动力模型FVCOM、海浪模型FVCOM-SWAVE、泥沙模型FVCOM-SED,充分总结了当今先进的耦合技术,引进了三维辐射应力,与浪、流、泥沙皆有关的底边界模型,海表面应力模型,地形反馈等机制,建立了一套浪-流-泥沙耦合系统。首先总结了浪流耦合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理论研究和模型研究。然后通过两个理想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包括 个有角度海岸入射波和一个矩形海湾,第一个实验目的主要在于考察辐射应力对水动力模型的影响,第二个实验主要是考察相互作用模型,验证其中的主要耦合机制,并浅谈浪流泥沙共同作用下的海湾动力系统。在确保基本机制和程序编程无误之后,通过长江口杭州湾海域一次风暴潮过程,考察了浪、流、泥沙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解释,说明浪对流,流对浪,浪对泥沙悬浮以及浪沙对风暴潮水位的影响。由于风暴潮下的观察资料缺乏,继这次实验,结合渤海石油平台的风浪流同步观测资料,模拟了冬季一次大风过程,一是考察浪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通过实测资料来对模型进行检验。 矩形海湾的试验中,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地形变化显著的海区,考虑地形反馈以后流场有了显著的改变。在长江口-杭州湾的模拟中,指出在某些区域波浪对泥沙浓度影响比单纯考虑流高达一个量级,辐射应力对风暴潮水位起促进作用,浪流相互作用的底边界层的引入也起了促进作用,风暴潮计算应该同时考虑浪、流、泥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渤海的实验中,通过对BZ26平台的对比,水位模拟耦合以后与观测更接近,波浪由于该点流较弱,浪流相互作用不明显,但仍能看出模拟的波高随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两个实际海区的实验都说明了潮位的变化只是在浅水区对波浪的影响较大,深水影响不大。流场对波浪模拟的影响在于多普勒效应以及流场时空的变化对绝对频率的影响,一般说来,波流同向的时候,波高受到抑制,波流反向的时候,波高增大。水深场的变化直接影响波参量如波速、摩擦力等的计算从而影响了波浪的传播与耗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辅中,黄蕙;辐射应力理论在波流相互作用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2 孙孚;魏永亮;吴克俭;;地转条件下的浪致辐射应力[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6期
3 林祥;尹宝树;;潮汐风暴潮中波浪对表面风应力系数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黄爱军,李凤金;在各类天气系统影响下石臼港沿岸波浪场的分布[J];海洋预报;1994年03期
5 李锐;潘丽红;刘新成;沈英;;吴淞口波浪场数值模拟[J];上海水务;2005年03期
6 佟飞飞;沈永明;崔雷;;基于曲线坐标系下缓坡方程模拟近岸波浪及波生流[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2期
7 赵鑫,黄世昌;乐清湾内外海混合浪与局地风浪的比较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5年06期
8 李志强;;粤东后江湾近岸波浪场数值模拟[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8期
9 赵鑫;黄世昌;;浙东沿海“9711”台风波浪场数值模拟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06年03期
10 张明星;宋慧芳;张尚华;高学平;;波浪数值模拟的可视化研究[J];海洋技术;2007年02期
11 许林之;南海波浪场的分析与预报[J];海洋预报;1987年03期
12 许富祥;北大西洋气旋波浪场分析[J];海洋预报;1986年03期
13 程永舟;王永学;陈智杰;蒋昌波;;波浪与大孔隙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耦合数学模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5期
14 勾鸿量;刘曙光;匡翠萍;;曹妃甸工程对海域波浪场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5 何军;蒋昌波;李冬;邓斌;;T型防波堤与波浪相互作用数值研究[J];海洋工程;2010年01期
16 崔雷;唐军;沈永明;;近岸波浪及沿岸流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2008年12期
17 任春平;邹志利;;基于波能守恒方程模拟近岸波流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8 赵洪波;王广聚;;连云港海域波浪场数学模型研究[J];水道港口;2007年05期
19 王厚杰,李瑞杰;近岸区域波流耦合作用的数学模型[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3期
20 包四林,西村,仁嗣;近岸波生流数值计算的一种新方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耀屹;徐绩青;;辐射动量应力用于波浪对水流作用的理论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2 刘磊;费建芳;章立标;;台风条件下一种新的浪流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法在耦合模式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3 徐昕;符松;;二维N-S方程无结构网格并行计算[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林祥;尹宝树;杨德周;;波浪在波流相互作用中对底应力及流速的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李增志;别社安;任增金;;抛石防波堤堤内波浪运动的数值模拟[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6 张弛;王义刚;李熙;;海岸工程对浙江嵊泗基湖沙滩演变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王岗;董国海;;滑坡海啸引起港池振荡的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张淑华;王义刚;;不规则波近岸波浪场数值计算[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淑华;马晴晴;韩满生;;能量平衡方程式法求解不规则波波浪场适用范围探讨[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一平;逄勇;刘兴平;;太湖湖流对波浪的影响机制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伦宇;基于FVCOM的浪、流、泥沙模型耦合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一艳;二维聚焦波浪及其与直立圆柱作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相忠;近岸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晓爽;波浪对海洋上混合层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耿宝磊;波浪对深海海洋平台作用的时域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援衡;波浪与抛石防波堤相互作用及其砂质海床动力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刘珍;波浪、水流与结构物耦合作用的时域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林祥;近岸海洋动力要素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及其对物质输运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9 马小舟;近岸低频波浪的Boussinesq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世澎;波浪对潮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占行;多向聚焦波浪与直立圆柱作用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彭延建;波浪在不平底床上传播的数学模型[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陈华伟;波浪对台风风暴潮的影响分析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江鸣;波浪通过系列矩形潜堤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5 戈龙仔;黄骅港港区起步工程波浪综合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潘丽红;近岸波浪场的数值模拟[D];河海大学;2003年
7 高斌;渤海海域波浪场的数值计算与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程竞姣;风、波浪数据库集成设计与波高长期统计方法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陈志春;波流耦合作用下近岸流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谭凤;基于WRF大气模式的大风过程波浪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青滨;挑战海洋经典难题[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吴楠 通讯员 许家帅;数值模拟预测工程效果指导工程建设[N];中国交通报;2008年
3 向杰 通讯员 李青滨;国家海洋一所破解经典难题[N];科技日报;2004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岭山;找回沙软潮平的北戴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葛海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强力推进沿海开发[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许家帅;三围流场首次应用立体成像进行仿真[N];中国交通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