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摘要】:陆面作为大气的下垫面,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动量的交换,深刻影响着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相应地描述陆面过程的陆面模式对全球和区域的数值预报、气候模拟也具有重要影响。新疆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且其地形复杂多变,80年代以来气温升高,降水也有较大增加,这与北方地区普遍的升温降水减少不同,因此对新疆地区的陆面过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获得新疆地区陆面过程参量,并揭示其特征,本文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六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新疆地区相关的台站信息和全球土壤质地资料、全球土壤颜色资料和全国植被覆盖资料构建了新疆地区的地表参数集,为模式提供了边界数据,也可以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第二部分,以新疆地区99个站点1960-2005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五次多项式插值构建了高时间分辨率的陆面模式驱动场。并对构建的陆面模式驱动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新疆地区的温度、降水、湿度、向下长波辐射近年来都呈现上升趋势,气压场和短波辐射场变化不大,风场风速减小。
第三部分,应用本文建立的地表参数集及高分辨率大气场驱动了BATS、LSM、CoLM三个陆面模式,对新疆地区陆面水热过程进行了off-line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利用观测的土壤温度进行了验证。三个陆面模式对所吸收太阳辐射、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比较一致。本文还对三个模式模拟的5cm深处土壤温度与实际观测进行了对比分析,CoLM模拟的年际变化特征最符合实际观测,LSM对空间分布特征模拟效果较好,BATS在数值上最接近观测值。
第四部分,应用4个不同的大气驱动场驱动CLM2.0模拟的陆面过程分量。主要对多驱动场模拟结果中的5cm深处土壤温度、吸收太阳辐射、感热通量以及土壤水分进行了年际特征、不同季节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
而以Obs-Q和Obs-P作为驱动场模拟的5cm土壤温度分布图则较好地反应了新疆地形所造成的影响,整体上更接近观测值的分布特点。对于感热通量的区域分布,这四个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区域分布特征也比较一致,只是数量上稍有差异。新疆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基本呈北低南高、东高西低型。以obs-Q和Obs-P作为驱动场的模拟结果可以更好地描述出新疆特殊地形对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五部分,应用新疆地区4个站点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观测值对模式模拟的7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土壤温度的模拟结果和观测值相关性都非常好,可以模拟出各个站点的总体变化趋势;只是数值上有一些差异,总体差值在5℃以内,这也是陆面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对模式进行改进研究。在驱动场中加入观测值后模拟效果有改进。
无论是多模式还是多驱动场对4个台站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其变化特征,但是从数值上来说,模拟结果还有一定的可信度,跟观测值相差不是太大;对于CLM2.0,在驱动场中加入观测值可以改善陆面模式对土壤湿度的模拟性能。
第六部分,对多模式和多驱动场获得的7个模拟结果进行了集成,采用了MEAN、MLR和BPANN三种集成方法。在新疆地区的阿勒泰、乌兰乌苏、吐鲁番和莎车4个站点上进行了集成结果验证。
从以上4个站点集成效果可以看出,对模拟结果进行集成,选择合适的集成方法可以提高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并在数量上更接近观测值,也就是说适当的集成方法可以改善模拟效果。MLR方法无论从数值还是相关系数,都比BPANN和MEAN方法略占优势,因此本章又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结合土壤温度观测值,在新疆地区建立了MLR集成,得到新疆地区陆面过程参量的集成结果,并分析了其与大气变量的气候响应。
研究发现在1960年到2000年之间,吸收的太阳辐射近年来变化不大,且其和短波辐射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和温度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与气压和降水具有比较好的负相关;感热通量呈现较弱的上升趋势,且其与短波辐射具有很好的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和经向风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气压和纬向风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土壤湿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后,上升幅度更大,且其与降水和大气相对湿度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与纬向风和气压具有较好的负相关,与气温呈现较弱的正相关性,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同。
|
|
|
|
1 |
焦志伟,籍延坤,李师群;驱动场作用下光子晶体中的光场-原子束缚态[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2 |
谢双媛,羊亚平,林志新,吴翔;驱动场作用下光子晶体中三能级原子的自发发射[J];物理学报;1999年08期 |
3 |
谭微思,谭维翰,赵东升,刘仁红;呈指数衰变驱动场的作用下二能级原子系统的瞬态共振荧光光谱[J];物理学报;1992年03期 |
4 |
崔妮,樊锡君;开放的V型非共振无反转激光系统的瞬态演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5 |
王忠纯;刘成林;;原子纠缠对驱动T-C模型中量子态保真度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08年02期 |
6 |
李晓莉;张连水;杨宝柱;杨丽君;;闭合Λ型4能级系统中的电磁诱导透明和电磁诱导吸收[J];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
7 |
谢双媛,羊亚平,吴翔;驱动场对光子晶体中原子自发辐射的影响[J];量子光学学报;1999年01期 |
8 |
武强,刘正东,田维坚;四能级系统自发辐射场的非线性特性[J];激光与红外;2002年05期 |
9 |
林福成,黄优宏;光和Dressed原子的相互作用[J];光学学报;1985年11期 |
10 |
Lorenzo M.Narducci,厚美英;理子光学——光学科学的新秀(Ⅰ)[J];物理;1982年09期 |
11 |
刘仁红,谭维翰;考虑自作用后二能级原子的共振荧光谱[J];物理学报;1992年01期 |
12 |
;毫微米管能够驱动场发射显示器[J];应用光学;1996年06期 |
13 |
杨国健,黄祖洽,胡岗;压缩真空态中三能级原子的定态共振荧光[J];物理学报;1991年10期 |
14 |
田淑芬,李天平,樊锡君;失谐对开放的Λ型系统无粒子数反转激光增益的影响[J];光电子.激光;1999年02期 |
15 |
;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J];量子电子学报;2002年01期 |
16 |
;科技新视野[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4期 |
17 |
张为俊,吴存恺;二能级Dressed原子线性及非线性极化强度的计算[J];量子电子学报;1986年04期 |
18 |
田淑芬,樊锡君,于洛平;强驱动场近似下开放的V型系统中的无粒子数反转激光[J];光电子.激光;1998年06期 |
19 |
张循利,张衍亮,缪晨辉,丁良恩;三光子干涉对Λ型能级体系电磁感应透明的影响[J];量子光学学报;2004年01期 |
20 |
彭金生;与双单色场作用的三能级原子的荧光光谱及双光子过程[J];物理学报;198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