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其对含油废水絮凝机理的研究

孙刚正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含油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用絮凝剂和吸附剂的方法,处理含油污水,操作方便,设备简单,处理时间短且成本低廉。但是目前使用的水处理剂都会有其使用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体系。因此,针对这些难降解污染物,研究开发新型的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和廉价实用的吸附剂,就成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废水吸附处理法的一个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被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其pH使用范围的缺点,限制了其使用。本论文提出用长链烷基油酸基修饰羧甲基壳聚糖,这样可得到两亲性的大分子。这种壳聚糖的糖酯衍生物可以用来弥补壳聚糖在中性和偏碱性含油废水水体中难以絮凝乳化油的缺点,不但能扩大其在废水处理中的适用pH值范围,而且能增强壳聚糖的吸附油能力,为壳聚糖衍生物在处理含油废水中的应用开辟一条新途径。因此,本实验通过对壳聚糖进行特定的修饰,力图合成一种絮凝效果好、生物可降解、绿色环保并且能够回收处理的新型含油废水处理剂。 1、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本论文制备了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复合物(0-CMCS),并检测了0-CMCS的物理化学性质。本论文利用丙酮冰浴的体系,油酰氯和羧甲基壳聚糖反应的方法制备了0-CMCS,利用红外扫描、核磁共振、紫外扫描三大图谱以及热分析法来证明其被成功合成,并研究了产物的结构。制备的0-CMCS的溶解性较差,随pH的变化趋势类似于羧甲基壳聚糖,其溶解性随着分子量的增高、油酰取代度的增高而降低。利用双突跃法测定了0-CMCS在合成前后羧甲基度的变化,证明了在所采用的丙酮冰浴体系中,羧甲基壳聚糖在引入油酰基团时,并不会取代原先羧甲基基团的位置,影响羧甲基取代度。利用PVSK胶体滴定法分两步准确测定了0-CMCS的油酰取代度,当羧甲基壳聚糖和油酰氯的摩尔量投入比为1:0.5时,所得到的实际取代度有8.7%;1:1时为20.66%。通过对0-CMCS油酰取代度的分析,证明了所采用的丙酮冰浴体系,更加有利于油酰氯和羧甲基壳聚糖反应的进行,所制备的0-CMCS在投入比例相同的情况下,油酰取代度高于利用其他方法制备的0-CMCS.利用SEM成功观察到壳聚糖在修饰前后的形态学变化。 2、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对含油废水中残余油的吸附行为的研究 本论文采用的含油废水体系,是来自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联合站(1-6站)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含油废水体系,废水的水质参数全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测定,废水中所含的油浓度远远超过国家所颁布的排放水质标准。本论文首先在所制备的壳聚糖样品、羧甲基壳聚糖样品、油酰壳聚糖样品、羧甲基油酰壳聚糖样品中进行筛选,其中90h 1:1 H-O-CMCS对所处理的含油废水表现出比较好的絮凝效果,并研究了90h 1:1 H-O-CMCS物理化学性质中,影响其对残余油吸附能力比较重要的性质。如通过XRD实验结果证明,在引入羧甲基和油酰基两种基团后,油酸基的引入打破了壳聚糖分子原来的排列,并且占据了部分氨基的位点,氨基数量的减少导致氢键含量的减少,因此90h 1:1 H-O-CMCS的晶体度弱于壳聚糖;通过BET比表面积实验证明在引入两种功能性基团后,90h 1:1H-O-CMCS的比表面积要大于壳聚糖,这也是由于油酰基团的引入可能带来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接触角实验、表面能实验数据证明90h 1:1 H-O-CMCS是一类非极性比较强的物质,与含油废水中的油同为非极性较强的物质;激光粒度仪可以分析90h 1:1 H-O-CMCS在水体系中,所呈现的具体粒子粒径的状态,用来更好的证明90h 1:1 H-O-CMCS是一类用来处理含油废水比较好的水处理剂。 随后本论文探讨了90h 1:1 H-O-CMCS对于含油废水中残余油的吸附行为。讨论了吸附体系中吸附剂的用量、吸附时间、pH、温度和初始油浓度等因素对残余油去除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对于处理含油废水具有用量少、吸附速度快、pH适用范围广、温度影响较大、油浓度影响较大等特点。选用高温烘烤法和有机溶剂漂洗法两种方法来实现对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再生,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于羧甲基油酰壳聚糖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再生作用,两种方法同时作用,会更好的实现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再生。 本论文中选取了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两种水处理剂聚酯氯化铝(PAC)和活性炭,将两种水处理剂与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同时处理含油废水,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在三者里表现出较好的处理含油废水的特性,所处理后的含油废水油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对含油废水中残余油的吸附机理的研究 本论文中应用静态吸附方法,将该新型吸附剂用于吸附含油废水中的残余油。利用壳聚糖作为吸附对比,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pH以及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优化了吸附条件。并将实验数据应用于动力学的准一级方程和准二级方程,以及吸附等温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通过与壳聚糖吸附行为的对比,探究了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吸附残余油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99),说明吸附剂是以单分子层形式吸附的。应用Langmuir等温方程所得参数KL,可以求得羧甲基壳聚糖对于残余油的q0为714.2857 mg/g。在热力学分析中在吸附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ΔG 0都为负数,说明吸附剂对残余油的吸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而壳聚糖的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壳聚糖和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对残余油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说明残余油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过程。利用粒子内部扩散模型来解释壳聚糖和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对残余油的吸附的具体吸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本论文中首次提出“翻转”理论模型,来解释羧甲基油酰壳聚糖如何吸附残余油,并利用SEM、粉末表面能参数等手段来加以论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乐;;PDMDAAC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含油废水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22期
2 申青峰;赵景联;鲁晓雯;陈宋璇;;膨胀石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年08期
3 宋娟娟;涂立;;新型纤维球吸附剂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4 韩洪军;;含油废水电解气浮的理论和试验[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3年01期
5 郁宝兴;含油废水的分类及其处置[J];电力环境保护;1994年03期
6 刘汉利;改性粉煤灰处理含油废水的应用研究[J];粉煤灰;2001年01期
7 李刚;气浮法处理电炉污循环系统含油废水的研究[J];冶金动力;2004年06期
8 戴洪文,吴兰;重量法在测定生物处理含油废水中油浓度的影响因素[J];江西能源;2005年01期
9 吴兰;罗玉萍;李思光;万金保;;解脂耶氏酵母处理含油废水的工艺条件[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年04期
10 张道马;汪向阳;;改性白土处理餐饮含油废水的探索[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年01期
11 周俊伟;汤甜玉;钟妙珍;申哲昊;崔龙哲;;木棉纤维对水中柴油的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12 杨厚盛;港口含油废水的处理设施[J];水运工程;1976年01期
13 满春生;孙福德;;电解凝聚浮选法处理含油废水[J];重庆环境科学;1987年02期
14 贺学渊;;云南轴承总厂治理含油废水闯新路[J];云南环境科学;1989年02期
15 赵亚乾,徐培,欧阳铭;含油废水处理[J];水处理技术;1995年04期
16 王应林,刘翠琴;洛阳车辆段含油废水处理工程效果评价[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5年03期
17 史历珍,王艳;含油废水中废油的回收利用[J];环境保护科学;1996年03期
18 刘汉利;改性粉煤灰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1年02期
19 秦朝远,钱冬梅,王瑞月;有机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5年11期
20 陈晓玲;;活性炭处理含油废水技术试验[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华;甘复兴;李孟;雷体新;吴声浩;吴良玉;高云鹏;;亲油表面改性多孔陶瓷滤料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2 杨跃;冯志新;刘晓玉;;无机陶瓷超滤膜处理含油废水性能及膜污染再生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3 常静;黎蓓;张振海;;降解冷轧含油废水中COD技术的研究[A];2010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建东;周敬忠;贾凡;;含油废水回用技术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5 王建东;周敬忠;张国强;;含油废水回用技术研究[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加翠;丁雷;应媛媛;丁伟;赵一先;;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组合工艺处理舱底含油废水[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易书盛;;含油废水处理工艺技术新的突破[A];第五届全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交流洽谈会论文集[C];1997年
8 叶正;;一、二中水含油废水处理系统的分析、比较[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9 邢瑶;张章;张继进;;陶瓷膜超滤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2008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8年
10 马立艳;钟冬平;;超滤法处理含油废水现状及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刚正;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其对含油废水絮凝机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艮林;多核复合絮凝剂及其组合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斌武;水处理滤料的表面性质及其过滤除油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方文;赤泥质多孔陶瓷滤料表面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运华;钢铁工业综合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李兆杰;壳聚糖快速制备技术及降血脂、免疫增强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星科;壳聚糖的增稠、乳化性质及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8 肖定福;壳聚糖对仔猪生长、肠道屏障和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章宏梓;以餐饮废油为碳源的鼠李糖脂发酵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梁足培;新型高效尿素氮及肌酐吸附剂[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小华;化学法处理含油废水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林忠胜;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李梦;无机陶瓷膜法处理机械加工厂含油废水的实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汪锦明;纳米ZrO_2改性氧化铝微滤膜分离含油废水的实验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5 王新刚;生化法处理高盐含油废水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6 李玉信;“磁化—斜板高效除油沉淀—过滤”新技术在连铸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孟燕;聚合硫酸铁制备及处理含油废水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8 涂文锋;含油废水处理的电凝聚气浮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9 田凤蓉;含油废水酵母菌-SBR处理工艺及微生态群落解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马立艳;超滤法处理含油废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海英 实习生 吴璇;灵州石化违法排放含油废水[N];宁夏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超;新技术脱去含油废水“脏外衣”[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黎江东;利用工业废弃物处理含油废水[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刘茜 实习生 刘艳美 通讯员 邓慧玲;无含油废水流入东江北干流[N];南方日报;2009年
5 曹霁阳;生物处理含油废水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环境报;2003年
6 曹爱方通讯员 谢小诚 史秀亚;宁波餐饮业积极治理含油废水[N];宁波日报;2007年
7 蔡忠仁;含油废水回用技术实现零排放[N];中国化工报;2003年
8 严霜剑;并非只有罚款一种手段[N];宁夏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向建福;无机膜技术处理含油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1年
10 宋晓华 高杰;江苏打造清水廊道[N];中国环境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