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新型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成药性的初步评价
【摘要】:
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作为临床保肝方面广泛应用的药物,存在肝脏首过效应严重,体内半衰期较短的缺点。前期工作中,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江涛教授课题组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顺式-3-O-[4-(R)-(3-氯苯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GA16R)和顺式-3-O-[4-(S)-(3-氯苯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GA16S)两种甘草次酸酸磷脂衍生物;以及顺式-3-O-[4-(R)-(3-氯苯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基]-18β-齐墩果酸(OA 17R)和顺式-3-O-[4-(S)-(3-氯苯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基]-18β-齐墩果酸(OA17S)两种齐墩果酸酸环磷脂衍生物。
本文将对上述四种修饰药物进行肝损伤药效学的初步评价,对其代谢机制和体外代谢情况进行探讨,并对其体内过程进行研究,从而给出上述四种修饰物成药性的初步评价结果。
一、四种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利用CCl4肝损伤模型对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的药效学进行研究,造模成功后发现四种修饰物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升高;明显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提高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减轻肝组织的病变情况。R构型和S构型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四种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肝药理作用。
二、四种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的体外代谢研究
采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法对四种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进行体外代谢研究,结果显示四种修饰物体外代谢过程中均释放出单磷酸酯和原型药物,其体外代谢趋势相同,体外代谢较快,浓度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30min内修饰物基本代谢完全。R构型比S构型释放完全。修饰物释放出的单磷酸酯和原型药物随时间增加达到最高浓度后逐渐减少,30min后未检测到。推测两类修饰物的体外代谢机制为在肝微粒体作用下首先代谢成单磷酸酯,然后进一步水解代谢成为原型药物,从而发挥药效作用。
三、两种18β-甘草次酸修饰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样品、组织样品和尿粪样品中两种18β-甘草次酸修饰物及原型药物的分析方法,并对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
2.大鼠腹腔给药和尾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药动软件计算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两种18β-甘草次酸修饰物及其释放的原型药物均符合二室模型。两种18β-甘草次酸修饰物及其释放的原型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较长,S构型长于R构型,达48h。腹腔和尾静脉给予修饰物要比直接给予原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理想,半衰期明显增加,能明显改善原型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缺陷,S构型较R构型理想。但原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修饰物的浓度。
3.大鼠尾静脉给药后两种18β-甘草次酸修饰物及其释放的原型药物在大鼠心,肝,脾,肺,肾和脑中均有分布,其中以肝脏浓度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主要组织,并且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时间较长,R构型和S构型并无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增加并未出现组织蓄积毒性的情况。提示两类修饰物具有肝靶向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肝病的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4.排泄结果显示,大鼠尾静脉给药后两种18β-甘草次酸修饰物主要以药物原型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尿液中也有部分排出。R构型和S构型并无明显差异。修饰物释放的原型药物通过尿和粪排泄的量很少,推测因其自身代谢原因所致。四、两种齐墩果酸修饰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建立了两种齐墩果酸修饰物及原型药物在大鼠血浆样品、组织样品和尿粪样品中的测定方法,并对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
2.两种齐墩果酸修饰物通过大鼠腹腔和尾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药动软件计算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两种修饰物及其释放的原型药物均符合二室模型。两种齐墩果酸修饰物及其释放的原型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较长,R构型和S构型并无明显差异。腹腔和尾静脉给予修饰物要比直接给予原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理想,半衰期明显增加,能明显改善原型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缺陷。但原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修饰物的浓度。
3.两种齐墩果酸修饰物大鼠尾静脉给药后,两种修饰物及其释放的原型药物在大鼠心,肝,脾,肺,肾和脑中均有分布,其中以肝脏浓度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主要组织,并且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时间较长。R构型和S构型并无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增加并未出现组织蓄积毒性的情况。提示两类修饰物具有肝靶向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肝病的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4.排泄结果显示,大鼠尾静脉给药后两种齐墩果酸修饰物主要以药物原型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尿液中也有部分排出。R构型和S构型并无明显差异。修饰物释放的原型药物通过尿和粪排泄的量很少,推测因其自身代谢原因所致。
结论
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四种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均能起到减轻CCl4致小鼠肝损伤的程度,能够明显提高原型药物的半衰期,防止代谢过快,并达到肝脏靶向的效果。结果显示出四种修饰物均具有成药的可能性,最终的成药性结果还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评价工作进行验证。
|
|
|
|
1 |
龚雪龙;罗晔;唐大川;孙晓飞;;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年09期 |
2 |
雍建平;张毓洪;;18β-甘草次酸结构的量子化学计算[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4期 |
3 |
赵龙铉;张晓翠;赵春晖;沈平;杨君微;唐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4 |
李红,郭玉,廖端芳,袁满红;甘草次酸抑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3期 |
5 |
刘文丛;罗云清;郑友兰;张崇禧;;乙酰甘草次酸甲酯的合成与表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6 |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闵杰;郑大成;马红艳;热娜·卡斯木;;11-脱氧18α-和18β-甘草次酸类抗癌复合物的制备和结构表征[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
7 |
王军;胡小丽;文伟河;杨雷雷;朱玉亮;;甘草次酸3位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应用化学;2012年08期 |
8 |
彭子模;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医药学报;1998年01期 |
9 |
谢辉;18β-甘草次酸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2年09期 |
10 |
程小平,樊静维,庞捷;实验室制取甘草次酸赖氨酸盐的方法和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4年01期 |
11 |
汤立达;王建武;雍建平;张士俊;刘利军;王玉丽;吴楠;徐为人;;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的研究[J];中草药;2006年01期 |
12 |
李斌;江涛;万升标;任素梅;;甘草次酸的化学修饰和结构改造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2006年07期 |
13 |
谢松梅;崔慧斐;臧恒昌;;11-脱氧甘草次酸的制备[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7年02期 |
14 |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闵杰;热娜·卡西莫夫;李宏智;马淑燕;;18α-甘草次酸及其甲酯的制备[J];西北药学杂志;2009年01期 |
15 |
陈凑喜;李学强;李天才;周学章;;新型18β-甘草次酸氨基二硫代甲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07期 |
16 |
马红艳;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郑大成;;5种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制备[J];西北药学杂志;2012年03期 |
17 |
孙艳涛;王丽秋;赵磊;魏红丽;崔运成;;甘草次酸的荧光光谱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3期 |
18 |
;含有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口腔疾病治疗剂[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2期 |
19 |
梁国刚,杨健;混合配体配合物中甘草次酸与1,10-邻菲萝啉疏水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04期 |
20 |
贺师鹏,靖宇,岳保珍,王孝伟,何云庆,潘竞先,陈雅研;甘草次酸与大鼠肝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相结合[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