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活动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使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公布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6小时路径资料对1965年-2008年西北太平洋发生的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进行统计,分析了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二者不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在对比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在季节变化上的不同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NCEP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公布的2.5°×2.5°风场、湿度场、温度场、高度场日平均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SODA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温资料,分析了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素,同时通过分析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验证了大尺度环境因素对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活动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有:1)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生成热带气旋30个左右,其中达到超强台风等级的占该区域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比例约为21%。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区域都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并且在南海有一个次大值活动中心,热带气旋在南海的活动中心更加明显。2)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活动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热带气旋最活跃季节为7-10月,月生成数最大值在8月份,最小值在2月份,而超强台风的活跃季节为7-11月,月生成数最大值发生在9月,最小值在2、3月份。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的活动区域都是在2-3月维持在15°N以南,4-9月随着季节向北、向西推进,同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大,10月以后,开始向南退,并且发生的频率呈减小趋势。超强台风的路径形态比热带气旋的路径更加规则。通过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分析以及大尺度背景因素的对比,发现低层相对涡度和经向风的垂直切变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对热带气旋强度的作用明显大于其他大尺度环境因素。热带气旋强度在4月份和11月份的峰值很可能与亚-澳季风环流季节性转换时造成的低层环境涡度较大和经向风垂直切变较弱有关,这是造成热带气旋和超强台风的季节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3)低层相对涡度和经向风的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季节变化上,在热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热带气旋活动区域低层相对涡度较大、经向风垂直切变较小的年份,热带气旋可以达到更高的强度。在中太平洋ENSO的暖事件(CPW)年,热带气旋在发展西移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大的低层大气正涡度环境和更小的经向垂直风切变环境,同时会有更充分的增长空间,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增强,所以CPW年超强台风活动比CPC (Central Pacific Cooling)年频繁。超强台风的活动和中太平洋型ENSO现象的冷、暖事件,即CPW现象和CPC现象体现出良好的相关性,而与东太平洋型ENSO的冷、暖事件,即EPW现象和EPC现象的相关性并不是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