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俚岛人工鱼礁生态养护效果及其生态系统综合效应的初步评价

张磊  
【摘要】:本文以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跟踪调查及投礁区与对照区的对比调查,初步评估了俚岛海域人工鱼礁的生态养护效果,同时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人工礁体及自然礁石上大型附着藻类群落的演替规律、礁区和对照区游泳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并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两个方面对俚岛海域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2006-2008年间,对俚岛人工鱼礁示范区的近岸礁区和远岸礁区分别开展投礁前本底调查(2006年)以及投礁1年(2007年)、2年(2008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礁体投放后,礁区水体pH值和溶解氧(DO)含量显著升高,2007年和2008年礁区水体溶解氧含量分别是本底调查时的1.75倍和1.53倍;COD和BOD5在2007年调查时偏高,2008年有所下降;氨氮含量变化不大;礁区叶绿素a的含量、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及生物量均有所增加。 2009-2010年开展了近、远岸礁区及相应对照区生态因子的季度月对比调查,结果表明:礁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COD、BOD5均高于对照区,而氨氮、磷酸盐和硅酸盐含量低于对照区;叶绿素a的含量,在2009年礁区高于对照区,其中2月份远岸礁区和8月份、10月份近岸礁区叶绿素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对照区,而2010年仅2月份远岸礁区的对照区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区域,其余各季度月不同区域间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显著,人工鱼礁的生态辐射效果明显;水体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根管藻属及甲藻门的夜光藻属的种类,2009年礁区浮游植物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区,2010年除2月和11月近岸礁区与其对照区的差异不显著,其他月份礁区浮游植物数量高于对照区;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哲水蚤属和箭虫属的种类,且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均高于其对照区;礁区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区,仅春、秋季游泳动物种类数在区域间相差不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生态养护效果明显。 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礁体及自然礁石上大型附着藻类群落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投礁3年后,人工礁体附着的藻类群落渐趋成熟;在附着藻类中,以红藻门的种类数最多,褐藻门的生物量最大;石块礁和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均比混凝土礁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分析认为,投放石块礁是该海域藻场修复较好的礁材选择。通过分析藻类群落动态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发现,水温是影响藻类群落的首要因素,其次,人工鱼礁区以pH值为藻类群落的第二制约因子,而自然海底则以营养盐水平为第二制约因子。 研究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游泳动物群落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俚岛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以鱼类为主,其中岩礁性鱼类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礁区和对照区的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差不大,而夏、冬季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比对照区复杂;同时发现水温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决定性因子,而相同季节、不同区域间游泳动物群落的差异主要由水深等因子决定。 最后,对俚岛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其健康状况良好,且随着投礁时间的推移,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对俚岛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该区域鱼礁生态系统的3个类型8项服务功能价值总额为年均5478.795万元,单位面积平均价值为5.65×106万元/km2。由此说明,投放人工鱼礁并积极进行增养殖生产,可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由此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福祥;;日本的人工鱼礁[J];河北渔业;1980年01期
2 ;小型鱼礁起吊器[J];中国水产;1986年07期
3 朱志文;;人工鱼礁在国外更名[J];现代渔业信息;1990年09期
4 李庆怀;人工鱼礁 大有希望[J];海洋渔业;1994年05期
5 杨吝;地理信息系统辅助人工鱼礁地点选择[J];南方水产;2002年11期
6 杨吝;;《中国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出版[J];现代渔业信息;2006年01期
7 陈思行;;人工鱼礁的发展与现状[J];中国水产;1984年09期
8 任为公;人工鱼礁设置技术浅说[J];中国水产;1985年11期
9 陈瑞海;;台湾建造人工鱼礁[J];现代渔业信息;1987年06期
10 陈秀玲;高玉坡;刘绍成;远全义;;浅海人工鱼礁建设势在必行[J];河北渔业;2008年04期
11 丁刚;陈漪;;人工鱼礁[J];知识就是力量;2008年09期
12 陈明耀;;北海投放鱼礁200座[J];海洋渔业;1981年02期
13 陈晓军;;鱼儿的乐园——人工鱼礁[J];中国水产;1984年08期
14 吴斌昌;金县人工鱼礁与游钓[J];中国水产;1986年11期
15 ;第二次全国人工鱼礁会议在广州召开[J];中国水产;1984年07期
16 李豹德;;从日本人工鱼礁建设探讨我国鱼礁建设的方向[J];海洋渔业;1985年06期
17 张虎,朱孔文,汤建华;海州湾人工鱼礁养护资源效果初探[J];海洋渔业;2005年01期
18 丁增明;刘刚;郭正华;于峰;;探析人工鱼礁对海洋生态渔业资源的作用[J];齐鲁渔业;2008年12期
19 徐吟梅;;诏安首次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J];现代渔业信息;2009年10期
20 陈金强;王俊生;;认真落实资金配套又好又快建设人工鱼礁[J];汕头科技;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健;许柳雄;张硕;黄洪亮;;人工鱼礁礁体阻力系数的模型实验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林军;叶灵娜;章守宇;;人工鱼礁组合流场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磊;唐衍力;黄洪亮;;人工鱼礁基本设计与礁区管理的初步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郑延璇;关长涛;;星体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模拟[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徐成伟;;人工鱼礁水动力场水槽试验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6 尹增强;章守宇;;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生态效果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刘长东;万荣;于晴;唐衍力;黄六一;;基于GIS的人工鱼礁选址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硕;孙习武;刘健;张虎;;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西华;;稳妥建设人工鱼礁 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10 刘健;张硕;;不同底质含水率下人工鱼礁礁体最大静摩擦系数的试验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昭阳;人工鱼礁水动力学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陈应华;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区的生态效应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3 张立斌;几种典型海域生境增养殖设施研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程曦;淀山湖氮磷营养物与浮游藻类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俚岛人工鱼礁生态养护效果及其生态系统综合效应的初步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孙利元;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效果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马丽;人工鱼礁建设过程管理及礁区管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司英杰;人工鱼礁的法律规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林超;功能型人工鱼礁及水动力特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6 吕晓雪;多方孔立方体人工鱼礁流场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杨柳;海州湾人工鱼礁区浮游生物变动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8 盛化香;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徐浩;山东莱州朱旺港人工鱼礁生态养护效果初步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吴建;近海人工凸体保滩促淤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楚荣;广东人工鱼礁建设成效凸显[N];中国渔业报;2008年
2 记者 陈翩翩;全省已建成人工鱼礁区10座[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实习生 梁丁 记者 孟瑞君;我省鼓励社会投资建生态型人工鱼礁[N];河北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庆石 通讯员 唐治宇 陈旭东;辽西海域人工鱼礁形成群落[N];中国海洋报;2009年
5 记者 李万东;2450个人工鱼礁陆续投海[N];辽宁日报;2009年
6 ;民进葫芦岛市委:人工鱼礁建设应纳入公益事业性用海[N];友报;2009年
7 象山记者站 陈光曙 丁华 孙建军 通讯员 张慧英;象山投放70座人工鱼礁[N];宁波日报;2010年
8 张正友 王晔;海州湾人工鱼礁增效明显[N];中国渔业报;2010年
9 YMG记者 孙淼 通讯员 孙文颖;5年投2000万建人工鱼礁[N];烟台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麦彩霞;徐闻:我市人工鱼礁工程建设试点[N];湛江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