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海陆架沉积物中铁的早期化学成岩作用

吕仁燕  
【摘要】:陆架边缘海沉积物是活跃的地球化学反应器。铁是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是早期成岩作用的重要参与者。本文利用连续提取法将不同形态的铁分离出来,测定不同赋存形态的比例、分布特征,可以揭示不同形态在铁的早期化学成岩作用中的贡献,对于研究近海陆架沉积物中铁、硫、碳、磷及重金属微量元素的循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论文以东海为研究目标,采集了1根东海外陆架泥质区柱状沉积物、3根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和2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别以Poulton序列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总铁进行分离提取;以Lord提取法对柱状沉积物铁进行提取,并结合粒度、有机质含量等参数对表层样和柱状样铁的不同形态的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总铁中不同形态按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Fe_(PRS) Fe_U Fe_(ox2) Fe_(mag) Fe_(carb) Fe_(ox1) Fe_(py),其中活性铁在总铁中的比例很高,其平均含量占总铁的80.02%,活性铁氧化物在总铁中的平均比值为28%。总铁和总铝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粒控性”。碳酸盐结合态铁、易还原氧化铁、可还原氧化铁与层状硅酸盐铁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转化,这四种组分与粘土、粉砂和砂,尤其是粉砂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 2.在东海外陆架泥质区C0508柱状沉积物中,活性铁的不同形态占活性铁的比例Fe3S4最高(65.05%),Fe(III)-氧化物次之(30.34%),FeS_2含量很低(2.36%),FeS含量最低(1.55%);内陆架泥质区C0701、C0704、C0804站位沉积物中活性铁形态含量Fe(III)-氧化物 Fe_3S_4 FeS FeS_2。Fe(III)-氧化物和Fe_3S_4是泥质区柱状沉积物中活性铁的主要存在形态,过渡态铁硫化物(Fe_3S_4)的积累主要由东海较低的活性有机质以及较高的活性铁等特定的沉积条件共同决定的,较高的活性铁也抑制了黄铁矿的形成。活性铁各种形态的含量分布特征可能受不同的沉积环境、氧化还原进程等过程共同影响。 3.东海外陆架C0508站位与内陆架C0701、C0704、C0804站位相比,外陆架有机质含量及活性、Fe_3S4和FeS_2含量都高于内陆架,但总铁和铁(III)-氧化物的含量则低于内陆架。外陆架在相对高含量、高活性的有机质条件下,铁(III)-氧化物的还原作用更活跃,导致成岩作用的亚稳定产物FeS相对少,以Fe_3S_4和FeS_2相对稳定状态存在的成岩产物较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东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作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2期
2 孙晓燕;李广雪;刘勇;马妍妍;李俊杰;;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4期
3 蔡进功,张枝焕,朱筱敏,谢忠怀,李艳霞,刘洪军,袁东山;东营凹陷烃类充注与储集层化学成岩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4 葛倩;刘敬圃;初凤友;薛佐;刘春秋;;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的东亚季风记录[J];海洋科学;2011年07期
5 李延,宋金明,朱仲斌;辽东湾海底铁、锰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化学成岩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1年05期
6 吕炳全,王红罡,李维显,劳秋元,徐国强,赵会民;东海陆架油气勘探的新领域[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7 刘建清,赖兴运,于炳松,陈晓林,隋成;库车凹陷克拉2气田深层优质储层成因及成岩作用模式[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8 苏大鹏;胡刚;刘健;张宪军;;东海陆架区潮流沙脊的沉积动力学[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6期
9 刘振夏,BerneS,LATALANTE科学考察组;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1期
10 浦泳修;1997年北方酷暑、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东海陆架的温盐度分布[J];东海海洋;2002年03期
11 李超,蓝东兆,方琦;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台湾海峡;2002年03期
12 杜文博;叶银灿;庄振业;;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02期
13 王舒畋;李斌;;东海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4期
14 李双林;东海陆架HY126EA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3期
15 于洪军,徐兴永,韩德亮,李萍,韩贻兵;晚更新世末期东海陆架沙海之形成[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16 李双林,李绍全,杨文达,陈裕迅,龙江平;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记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3期
17 董非非;朱元清;姜辉;邓辉;;东海潜在地震海啸特点[J];内陆地震;2009年04期
18 王成厚,程先豪;东海陆架区铁的扩散、沉积及其控制因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6期
19 刁焕祥;东海陆架水域夏季无机氮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1986年04期
20 刘杜娟;潘国富;叶银灿;;东海陆架典型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声反射特征[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尚斌;蒋富清;李安春;徐方建;郑范;;近2 ka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莹;翟世奎;;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环境活性金属元素的分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栾锡武;赵一阳;秦蕴珊;高德章;赵金海;;东海陆架热岩石圈厚度计算[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邓韫;郑卓;Jean-Pierre Suc;周力平;李宜垠;;冰期东海陆架上的植被[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云海;陈坚;黄财宾;王爱军;方建勇;;台风“莫拉克”对闽浙沿岸泥质沉积中心现代沉积环境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波;张训华;裴建新;;东海壳-幔结构及深部构造特征[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廖宗廷;周祖翼;贾健宜;;论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何起祥;;黄海、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的三维格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李圣法;程家骅;严利平;;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朱玉荣;;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M_2分潮能流率演变过程模拟研究[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静;东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杨茜;东、黄海泥质区沉积断面中古生产力的长期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刘升发;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作用及古环境演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丁海涛;东海重磁场特征和前新生代地质解释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4年
5 杨德周;东海陆架黑潮入侵及生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边昌伟;中国近岸泥沙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输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刘建国;全新世渤海泥质区的沉积物物质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郝云超;中国东部陆海相互作用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黎刚;晚第四纪中高纬区两处大陆边缘沉积地貌发育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仁燕;东海陆架沉积物中铁的早期化学成岩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王昊寅;南黄海泥质区全新世底栖有孔虫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辛立国;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进过程和海进体系域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张彩云;东海陆架悬浮体输送三维数值模拟及模拟结果的可视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张敬;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速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金娥;我国部分河流、河口及邻近海域中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李阳;长江口舟山群岛海域浅部地震地层层序及环境资源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8 马鸿磊;长江口及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柱样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宗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东海泥质区的分布与沉积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李万超;东海泥质区沉积物部分化学成分的组成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造国;东海先行[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记者柴骥程、张奇志;周口店古动物曾从陆路到台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王清;谁在守护40万公里海底“高速公路”[N];南方周末;2010年
4 ;中日间成功的一次海洋科技合作[N];科技日报;2000年
5 记者 范建 赵凤华;我探明天然气储量1.23万亿立方米[N];科技日报;2001年
6 通讯员 单冷 记者 宦建新;浙江将建中国首个“海洋科技岛”[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