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断层处地震波传播的弹性动力学研究

王大伟  
【摘要】:地震和断层的关系错综复杂。地震可能导致断层的生成,而断层的活动也会引发地震。实际上,断层的产生或地震的发生都和地下的构造应力有密切的联系。从断层处考虑,断层的破裂直接影响着地震波的形成,而断层处各介质的物理状态决定了断层未来的运动状态,弹性动力学正是研究弹性物体对动力载荷的响应。 在早期的研究中,地震波理论是基于理想化的地层:均匀的或具有层状结构的。在实际断层情况下,需要我们考虑实际的地球介质:非均匀各向异性。就讨论地震波入射到断层面而言,断层面是一个特殊的应力间断反射界面,两侧介质间的关系是一个弹性接触关系。从数学力学角度观察,地震波入射到断层面可以归结为一个弹性动力学问题,即研究弹性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弹性体瞬态变形和应力变化的规律。地震波的传播在断层处我们可以归结为波动方程的边界问题,分界面的作用在于提供了某些边值条件,也就是常说的不连续分布问题。对复杂介质建模和数值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间接导致了现代弹性波理论的飞速发展。 要建立更加适用的模型就需要对介质的参数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研究地震波,利用现有的介质理论,可以得到断裂走向,介质密度等重要参数,而用数值方法模拟弹性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研究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对复杂介质的某些参数对波传播的影响的认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弹性介质的体积元出发,探讨了体积元的弹性力学、动力学,并由此推导弹性介质在力学上的微分型理论,进而从连续介质力学的质量守恒,线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出发,研究出弹性介质瞬态变形和应力变化的规律,从而进一步研究了弹性波在地下介质中的弹性动力学理论,并借助计算机手段实现了波场的正演模拟,得出地震波在断层处的弹性动力学特征。 本文总结了研究断层地震波的现状,从弹性波动力学方程及其核心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弹性波在均匀和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场,在掌握了正演原理及正演模型建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Tesseral 2-D正演模拟软件,探讨了影响弹性动力学方程解的精确性的因素,并建立多个模型,深入研究了实际地层中含有破碎带的地层对弹性波传播的影响,验证了弹性动力学方程的解的有关理论。 本文在数值计算上是基于弹性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数值解,求得基本模型的断层处弹性波动力学方程的解,通过各种介质的比较,分析在断层处,有限差分法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以求得更精确的方程的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常青;;用于油气检测的地震属性差异分析方法——在塔中地区的应用[J];中国地质;2011年04期
2 王伟涛;王宝善;;重复地震研究综述[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3期
3 李如山;李军锋;;扩展的局部Born近似的广义屏算子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9期
4 晏才彬;雷震;陈晓华;唐坤全;;刘争平;;隧道单炮多道地震反射波超前预报[J];路基工程;2011年04期
5 杨佳佳;何兵寿;;任意裂隙方位双相HTI介质的地震波方程及正演模拟[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廉玉广;韩立国;;立陡状金属矿随机介质地震正演模拟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年04期
7 陈可洋;;三维快速高精度地震波正演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8 戴世鑫;朱国维;张鹏;刘现锋;刘百祥;周桃生;;深部煤系地质条件地震物理与数值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2011年08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明文;李小凡;张美根;;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干涉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红;陈晓非;;地震波场的地形校正[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碧星;兰从庆;;水平多层介质地层中地震波场及面波激发机制研究[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4 张美根;李小凡;;复杂裂缝介质中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华忠;马在田;;三维地震波场深度外推消除与地面有关的噪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兰海强;张忠杰;;起伏地表条件下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地震波场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伍先运;余仕成;王克协;李幼铭;;可渗性地层多层地震波场的分析及面波频散特性[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余德平;管路平;查树贵;徐颖;;复杂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媛媛;王赟;张美根;;基于四种等效介质理论的裂缝介质地震波响应对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雪秋;;页岩气储层地震波场研究中的建模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玉广;庐枞盆地金属矿地震波场精细模拟及属性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海刚;浅海甚低频声传播建模与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唐启军;裂隙单斜介质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及AVO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肖宽怀;隧道超前预报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蔡涵鹏;基于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的储层流体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卉;地震波作用下地下管道的动力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王驰;基于声—地震耦合的声波探雷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胡朝元;薄煤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李勤;VTI介质多波射线追踪及各向异性参数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伟;断层处地震波传播的弹性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靳子良;地震波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中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廖烟开;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复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和少伟;弹性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D];长江大学;2012年
5 柏青;桥桩下伏岩溶探测的地震波组合检波器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黄元元;深埋隧道中地震波场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朱珠;二维模型的地震波场与大地电磁场数值模拟与响应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李瑞强;煤矿采空区的地震波场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任士房;声电效应在隧道地震波场物理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李导;基于振幅控制的Q补偿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开峰;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地震波场参数化技术获奖[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袁玥;断层深井捕获地震前兆 成果意义存在不同看法[N];南方周末;2008年
3 邓道静;油气演变有望在屏幕上重现[N];中国石化报;2002年
4 记者 王志田;大庆油田复杂构造准确成像[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滕艳;地震预测研究和抗震须并轨进行[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6 ;科研队伍:善于创新 求真务实 敢于拼搏[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记者 黄普根 马永 通讯员 王法;为了郑重的承诺[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余珂;大力普及温泉知识[N];咸宁日报;2010年
9 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康复中心博士 陈玉琪;现代城市病“温泉处方”可医治[N];北京日报;2005年
10 志华;温泉经济掀热潮[N];中国旅游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