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近岸海域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及生物扰动的影响
【摘要】:近岸浅水海域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迅速,能够对水体营养盐浓度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近岸沉积物中底栖动物丰度高,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因此要准确定量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就必须了解并评估生物扰动作用的影响。
本研究以我国三个典型近岸海域为调查区域——清澜港红树林区(热带红树林潮间带)、崇明东滩(超大型河口潮滩湿地)和胶州湾(半封闭海湾),采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各海域生物扰动条件下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及优势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影响,探讨了生物扰动机理,评估了生物扰动条件下沉积物对水层营养盐的调节作用。
模拟实验证明,清澜港红树林中优势底栖动物秀丽长方蟹(Metaplax elegans)能够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改变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1.通过生物灌溉作用加速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子扩散速率。尽管蟹类底栖动物洞口面积在沉积物-水界面面积中所占比例小于5%,洞穴的生物灌溉作用却能够大大加速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子扩散速率。2.通过改变沉积物中的生物地化过程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秀丽长方蟹洞穴内的生物地化过程与表层沉积物相比有很大差异。表层沉积物中生物地化过程表现为对上覆水中NO_3~-、NH4~+和SiO_3~(2-)的截留,而洞穴内生物地化过程则表现为促进沉积物释放NO_3~-和SiO_3~(2-)。因此,生物扰动并非单纯促进沉积物与上覆水间的营养盐交换过程,而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
虽然清澜港不同群落结构的红树林对水体中营养盐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但所有站位沉积物均表现为截留水体中的DIN和PO_4~(3+)。其中,河岸形红树林沉积物-水界面间DIN的交换通量达到-3.84~-1.44mmol/d/m~2,远高于海岸形红树林(-0.19mmol/d/m~2)。三个站位沉积物-水界面间PO_4~(3+)的交换通量在-0.51~-0.05 mmol/d/m~2范围内变动。
崇明东滩中潮滩优势种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存在季节差异。冬季生物扰动促使DIN和SiO_3~(2-)由水层向沉积物方向迁移,而秋季却减缓了DIN和PO_4~(3-)由水层向沉积物方向的迁移速率,加速了沉积物中SiO_3~(2-)的释放速率。
崇明东滩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崇明东滩在冬季和秋季均为DIN和PO_4~(3-)的汇。依据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推算,整个长江口潮滩湿地枯水期对水层营养盐的吸收占到长江入海通量的0.70%(DIN)和3.7%(PO_4~(3-)),丰水期对营养盐的吸收占到长江入海通量的0.064%(DIN)和2.2%(PO_4~(3-))。潮滩湿地对水层SiO_3~(2-)的影响则很小。长江口潮滩湿地截留PO_4~(3-)的效力强于DIN和SiO_3~(2-),因此潮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长江口邻近海域中的N/P和Si/P比。
胶州湾优势底栖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能够直接排泄NH4~+和PO_4~(3-),但其生物扰动改变了沉积物中生物地化过程,部分抵消了排泄过程中释放的营养盐。在生物扰动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仅占菲律宾蛤仔排泄总量的37%(DIN)和34%(PO_4~(3-))。对菲律宾蛤仔参与的生源要素收支计算表明,在考虑生物扰动作用的影响后,养殖菲律宾蛤仔每年从水体滤食的生源要素中仅有19%的氮和17%的磷以无机营养盐形态完成再生过程返回到水层中,其余部分以渔获量、生物难于利用形态或埋藏的沉积颗粒形态从水层中清除。菲律宾蛤仔生物扰动条件下沉积物向水层释放Si:N:P的速率比约为5:18:1,其中Si:N和Si:P比远低于Redfield比,因此菲律宾蛤仔养殖能够加速生物硅沉积,加剧胶州湾水体中Si限制。
综上所述,我国三个典型近岸海域都观察到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强烈影响,但不同底栖动物的扰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在测定近岸底栖动物高生物量区域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时,必需考虑生物扰动的作用。
|
|
|
|
1 |
石晓勇,王修林,韩秀荣,祝陈坚,孙霞,张传松;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2 |
王建军;沈吉;张路;刘恩峰;;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J];湖泊科学;2009年04期 |
3 |
张雷;商景阁;王兆德;申秋实;范成新;;河蚬扰动沉积物界面效应及其在水中代谢速率[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
4 |
罗莎莎,万国江,黄荣贵;云南阳宗海沉积物-水界面铁、锰、硫的循环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5期 |
5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J];环境科学文摘;2009年03期 |
6 |
范成新,张路,秦伯强,胡维平,高光,王建军;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1.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J];湖泊科学;2004年01期 |
7 |
刘霞;孙耀;石晓勇;武晋宣;吴鹏;;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N的溶出动力学特性[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
8 |
韩秀荣,王修林,孙霞,石晓勇,祝陈坚,张传松,陆茸;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9 |
钱嫦萍,陈振楼,胡玲珍,邓焕广;崇明东滩沉积物再悬浮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行为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
10 |
张晟;刘景红;黎莉莉;李松;徐静;高吉喜;;三峡水库成库初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6年06期 |
11 |
张丽旭;蒋晓山;蔡燕红;;象山港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特征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
12 |
戚晓红;刘素美;张经;;东、黄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速率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6年03期 |
13 |
孙丕喜;王波;张朝晖;王宗灵;夏滨;;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
14 |
裴绍峰;沈志良;;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的分布及其通量的初步估算[J];海洋科学;2008年09期 |
15 |
戴国华;刘新会;;影响沉积物-水界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因素研究[J];环境化学;2011年01期 |
16 |
黎颖治;夏北成;;湖泊沉积物内部因素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
17 |
苏玉萍;林佳;林婉珍;吴筠;王家乐;;亚热带深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受控因子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18 |
李宝;丁士明;范成新;白秀玲;尹洪斌;;滇池福保湾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估算[J];环境化学;2008年06期 |
19 |
郭劳动,戴民汉,李文权,洪丽玉,洪华生;罗源湾水体营养盐的分布与循环[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S1期 |
20 |
邓焕广;张菊;陈振楼;;滨岸排污口附近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以长江口滨岸带老港和白龙港排污口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1期 |
|